报恩

为什么说害我们的人恩德非常大

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正因为遭受别人的危害,我们才有幸遇到正法,得到解脱。所以,害我们的人恩德非常大。《大庄严论经》中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在印度的摩突罗国,有位相当聪慧、但不信佛法的婆罗门。一天,与他结怨的几位婆罗门为了算计他,明知他不喜欢..

能否得到上师加持取决于信心

波多瓦之《蓝皮书》中云:“获得上师加持之大小不在于上师,而是观待自己。若无感恩胜解信,即使文殊菩萨亲自降临,亦不能成办彼之任何利益。若对上师具信解恭敬及报恩之心,即使上师功德尚未圆满,彼之加持亦能速疾融入,应生胜解信。能否得到上师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

最简单的施食法:六字大明咒施食

丹真绒布堪布餐前必做上供下施。下施时,念诵观音菩萨心咒数遍,吹气于几粒白饭,然后布施出去即可。任何食物念“嗡嘛呢叭咪吽”丢于任何地方。◎任何吃剩的食物(含肉类,剩便当,仍至发霉的食物食念六字大明咒七遍,丢于任何地方,乃至厨余桶都可以!)◎在餐厅吃不完的食物,念六..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可与之结交的良友?

问: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可与之结交的良友?索达吉堪布:萨迦班智达曾说:“做事交友,依靠知恩报恩这一准则可推知所交往之人的品格。”正士对于他人的恩情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知恩、念恩、恒时不忘,但因缘时机尚未成熟,苦于无法对恩人作回报;二是知恩、念恩,时机成熟便立即..

如何才能积福?

佛经上说只有福德资粮圆满了,才有可能证悟空性。也就是说,证悟空性的必要前提是圆满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就像燃料,空性智慧就像火,没有燃料火就不可能燃烧起来。空性智慧要依靠福德资粮来点燃。所以,想要证悟空性开启般若智慧,首先要在积累福德资粮上努力。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

父母反对自己修行怎么办?

有些佛弟子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的父母、亲人不相信佛法,甚至反对自己学佛、修行,所以当他们看到自己供灯、供水、磕头或者修法时,会有不满情绪甚至非常反感进而诽谤佛法,这时候作为一名佛弟子,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坚持修法比较重要,不管父母、亲人怎么反对,..

孝顺父母者,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

修四无量心与菩提心有何方法与技巧

居士问:我们在发四无量心的时候,里面包括慈、悲、喜、舍这四个,那这四个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观修呢?如果想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生起来,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太桥堪布答:当然有,我们佛经中经常会看到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既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方法,又是菩提心的..

再忙也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

很多人成家立业以后,有能力了,就根本不想父母,也不管父母。有的人找借口:“我工作忙,我家务忙……”你再忙也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啊!父母恩有很多,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育之恩,二是养育之恩。生育之恩。若是没有父母就没有你的生命,就没有你这个人。养育之恩。在你不能自立..

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首应观修,自己与他人的同质性。在趋乐和避苦方面,一切众生并无二致,所以应像护念自己一样地护念众生。1、自他交换法在藏传佛教中,菩提心的修持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按《大树庄严经》义,依《集学论》和《入行论》所说,自他交换法修持菩提心;另一个是按《般若经》义,依因果七..

道德如何融入于修行

二、道德如何融入修行孝顺父母亲,孝顺父母既是做人基本道德,又是一种修行。恭敬长辈们,恭敬长辈既是做人基本道德,又是一种修行。恩人记心中,恩人记心既是做人基本道德,又是一种修行。家庭要和睦,家庭和睦既是做人基本道德,又是一种修行。夫妻常包容,夫妻包容既是做人基本..

索达吉堪布:释迦佛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

知母、念恩、报恩,加上慈、悲、增上意乐,合起来是修佛门的大孝。以下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起,谈谈佛门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弟子的重视。佛世时,有一外道为了利养,对三宝心怀嫉妒,而欲毁谤,见阿难尊者托钵乞食,便讽刺说:“你的导师瞿昙实际是个恶人,才降生七天,母亲..

福报的来源

我们经常说:"一切都是佛或上师给予的,一切都是众生给予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得到人身,还拥有这些福报,是因为自己往昔修了善根,积累了福德,今生今世才有这样的果报。所以,这些善根、福德都是上师三宝和众生赐予的,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也许有些人认为:"..

清明祭祖的方式

清明节,对佛弟子而言,是带着感恩之心推广孝道的好机会。清明节在今天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我们追宗思源,不忘自己的先祖,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我们于清明节所做的纪念,要祈愿“先祖为主的六道所有一切如母有情众生,能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得到佛的果位,我们来念经、做功德”..

嘎玛仁波切:佛弟子清明节如何祭祖?

清明节,对佛弟子而言,是带着感恩之心推广孝道的好机会。清明节在今天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我们追宗思源,不忘自己的先祖,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我们于清明节所做的纪念,要祈愿“先祖为主的六道所有一切如母有情众生,能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得到佛的果位,我们来念经、做功德”..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8集)

上一次介绍了「三辈往生」,在结束的时候也把「往生正因」里面第一段正因里头的第一句话,要读诵《大乘无量寿经》,这个上次也做了介绍。这两品所谈的都对於我们来说非常切要。我们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这是度众生可以说唯一的方便法门,但是具体..

达真堪布:福报的来源

我们经常说:“一切都是佛或上师给予的,一切都是众生给予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得到人身,还拥有这些福报,是因为自己往昔修了善根,积累了福德,今生今世才有这样的果报。所以,这些善根、福德都是上师三宝和众生赐予的,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也许有些人认为:..

达真堪布:在何种田里 播种 收获快

业是不会消亡的,总有一天会成熟,而且必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人们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虽然是这么说,其实很少有人真正相信这句话。人们总是认为,造善恶业了,果报应该马上现前,否则就怀疑。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我们不能今天播下了种子..

修行人如何面对世间的福报

把福报吃完了有则寓言故事说,有位穷困的老僧,自知无福,希望透过培福让来生得到好果报。可是他没有物品可以布施,于是就把衣服脱了,坐在草丛里喂蚊子,藉此来培植福报。老僧死后,由于他修苦行的福报,转生做了国王。这位国王嗜吃鸭舌,每餐必来一碗。有天,一位僧人求见国王,..

索达吉堪布:施食七天化解冤亲债主

不可思议施食,如同放生,感应十分迅速。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亲自开示的,只要你连续施食7天、14天,就会立刻化解累世远亲债主,就会立刻收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施食功德无量,功德很大,感应迅猛、不可思议。佛祖释迦牟尼佛亲自说,施食的功德超越时空、不可思议。可以让你变得事业腾..

益西彭措堪布:布施的四种障碍及其对治法

布施的障碍,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所说,略有四种:一、未串习;二、匮乏;三、耽著;四、未见大果。第一障碍——未串习,即:菩萨虽然现有种种可布施的财物,但见乞者来时,内心却不乐于布施。能对治此障碍者,即:菩萨应以智慧迅速了达,自己现在不喜欢布施,是由于前世..

孝顺父母者,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

。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思维他们被烦恼魔所驱使,不能自主,所以不但不应生嗔恨,而且应生怜愍,需发心令他们远离烦恼。因此,自己应当勤修菩萨行。如《中观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嗔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菩萨戒律仪论为一切众生受持清净菩萨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在诸佛菩萨浩如烟海的经论中,诸圣者以谛实语同声开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是一切善法的种子,是菩萨弘法利生事业的源动力,以菩提心受持之菩萨戒,是大乘菩萨的根本,利乐一切有情之..

只讲报恩,不讲报怨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

前面讲了受持《普贤行愿品》的障碍——熟溜病(念熟了就随口溜,心不随文作意),今天就讲讲对治它的办法。第一个方法是要生庆幸心。要想:我多么幸运,得了这个人身,又远离了各种邪业,身体也没有大病,又遇到明师,听到了正法,现在修法的因缘全都具足了,这实在是难得。就像从..

达真堪布:如何面对“恩将仇报”的人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都不能生起嗔恨心,更不能伤害众生。比如自己一直对他有帮助,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他,他不但不报恩,反而还像对待敌人一样伤害自己,这时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不能伤害对方。父母对自己的儿女非常疼爱,一旦儿女患了病,父母会更加..

母爱恩重如山

当我们刚来这个世上,身体十分脆弱,连眼泪和粪便也不会擦。正是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地把我们养大,有好吃的、好穿的,母亲从来也舍不得自己享用,一心只想留给我们;母亲如此恩重如山,作为子女,又岂能不懂得念恩、报恩呢?——索达吉堪布..

要懂得知恩图报

对我们有恩的人,要懂得知恩图报,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报恩的心。有些众生今世可能对你没有什么恩,但前世对你一定有恩,因为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所以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哪怕是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想想他们也曾经有恩于我们,所以不要计较,要放下仇恨,学会报恩,要..

只讲报恩 不讲报怨

他人若对我有恩,要时时想到“人家帮我,永志不忘”;他人若对不起我,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心上。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索达吉堪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