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佛说宇宙众生分十类四类不受轮回束缚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另外,佛陀..

工作处就是你的道场家庭就是你的净土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

今天,拿西方极乐世界签证最重要!

随顺第一义这是真善,那真是一点不假。谁能够随顺自性?明心见性的菩萨随顺,没有见性的人统统相违背。那我们就明白,随顺自性的人超越十法界了,因为十法界里面人,十法界最高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还是违第一义谛,他不是善。他要顺第一义谛,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了..

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烦恼,这点十分重要!

两个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时,一个用金杯,一个用泥杯。前者觉得自己富贵,后者认为自己贫贱;前者得到了虚荣的满足,后者陷入无谓的烦恼中。他们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烦恼。感悟一:贪是痴心,也是..

寂静法师:一个真正命好的人会吸引到什么?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依报随着正报转。什么是依报呢?就是需要依靠另一个东西而存在的事物。什么是正报呢?就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事物。比如,一棵树本身是正报,而树上的叶子和鸟是依报,因为树上的叶子和鸟必须依靠树才能存在。比如,有鲜花才能吸引蝴蝶,因此鲜花是..

嘎玛仁波切:只要不提供恶果成熟的因缘条件,就可以改变我们的业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好的事业、幸福的婚姻和家庭,可当拥有之后,接下来不是感觉空虚,就是新的欲望层出不穷。如果有宗教信仰,眼光会看得较远,否则,拥有家庭之后,又把希望放在儿女,甚至孙辈身上,不停往下发展,永无穷尽。或当发觉希望拥有的钱财、学问都落空了,为之..

嘎玛仁波切:痛苦皆源于自己的业力

人的寿命,身体的疾病,心灵的烦恼等大部分都是因为自己所造的恶业产生出来的。如果你觉得心里经常很烦,很痛苦,经常有人让你不舒服,让你不高兴,就表示你前世对别人的贪婪心、嗔恨心太强了。你虽然今生学佛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忏悔。所以,如果你心胸狭隘,就会一直都感到在煎..

我心目中的正报和依报的关系

今天,我补充一下,这样就完整一点点。我看了一些正报与依报之间关系的文章,那么多的文章写了正报与依报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说出真正的关系。我来详细说明正报与依报关系。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在追求依报,而丢失了正报,这句话是正确的。正报一般情况指的是自己,可以指自己的健..

“腊八粥”的由来北京雍和宫的“腊八粥”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古印度,出生的年代正值我国春秋时期,约与中国的孔子同一个时代,是一个国家的王太子。太子认为,国王做得再好,只能救他一国,不能救天下,不能救一切众生,所以他国王不做,他去出家修行,去当觉悟众生的老师。释迦太子出家后曾在雪山修习六..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老法师,对《三时系念》的开示【老法师:在公墓做三时系念,四周围都下雨,只有那个法会场所没有雨】【一】《三时系念》是中峰禅师他老人家编的,编得好,里面的开示确确实实冥阳两利,他是用念佛的方法。所以三时系念,从我们净宗提倡以来,现在在全..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144)警惕!他们会变成偷走我们幸福的盗贼

上师教言集:最让人烦恼、痛苦,使人情绪不好的有哪些?一:财产,二:名声,三:感情。这三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间人莫不追求,但是不能过分追求。第一是财产。财产在平时是必需,但若特别执着,贪得无厌,那就不行。贪得过分了,身心都是痛苦。比如,有人执着炒股,把希望都押..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阴德,改造命运一定断恶行善,大积阴德

一、好德的重要性“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好德”需要我们不..

我的定课

最近,好像有了一种“执“,可以称之为“定课执”,这种“执”就像每餐到点要吃饭一样,到点不吃饭,就算肚子不饿也觉得有一件大事情得马上做。恋上定课就是这种感觉。我原来不是这样子的。刚开始要求定课时,我记得就做,不记得就过,有时间有心情就做,有时间没心情不做。或者在..

嘎玛仁波切:加持的真正含义在于正确理解祸非祸、福非福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总会因为烦恼习气的左右,而以根深蒂固的二元分别心念去评定和判断,六根所感知的一切对境,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喜欢的那肯定就是排斥的,一切的显现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类似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维判断模式。这里的我,特..

独尊湛现:如何建立未来美好的人生?

阿弥陀佛,大家好。祝大家开心,六时吉祥,万事如意。我们曾谈到了轮回,这个轮回,指的是相续相,也就是《金刚经》里面的“寿者”相,这个寿者相不是说身体老了,而是指我们的思想意识,神识,灵魂,念头,妄心,等其实这都是一个,本性的第一个作用。本性是如如不动的。《心经》..

看佛陀如何度化悭贪成性的“葛朗台”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他家中非常富裕,但是为人悭贪。不管任何人,只要前来乞讨,他一定不由分说地将其赶走。为了防止盗贼,他设计了七重坚固的大铜门来维护安全。同时,又用小石块混泥作墙,用铁笼覆盖屋顶,来防止鼠类或飞鸟的入侵。佛陀观察最胜长者一段时间后,这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观心品第十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奉诏译波罗蜜多品第八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勤称赞住阿兰若修菩萨行。而不称赞住于余处修菩萨行。如来一时在灵鹫山。为诸菩萨广说法要而作是言。菩萨或时止淫女家。亲近屠者示教利喜。无数方便饶益众生。为说妙..

如何从佛法角度淡化过重的情执烦恼?

问:过重的情执(主要指亲情),目前已是弟子修行的障碍。弟子愚昧,不知该如何淡化?望师父慈悲开示。答:对于亲情,如父母、兄弟、眷属这些情感,在世间法中是人之常情,所以还是要顾及。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情执对于修行会构成障碍,因此要进行智慧的思惟。成为家亲眷属也是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六】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离世间品第六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从坐而起。于大众中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普告一切诸菩萨言。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作是念。以何因缘远离世间。修阿兰若清净妙行。诸佛子等。一心谛听。我承佛力。今为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无垢性品第四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着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发而作比丘。唯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等类及诸众生。演说出家殊胜功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厌舍品第三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

嘎玛仁波切:也许你是花了几万年时间累积福报,今生才投胎做人

暇满人身难得,我们没有投胎到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牲道,没有生在屠夫、渔民、猎户这样恶业炽盛的家庭,并有机会闻思修佛法,这真是极其殊胜难得的因缘福报成熟了。但是生命总是无常,人们现在看似能够轻轻松松得到佛法,生命却在不经意中不断消逝。二、三十岁的时候,你也许觉得人..

海涛法师:作为佛弟子,每天应该尽量维持三项修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第一、礼敬诸佛:透过虔诚地礼拜,培养我们对诸佛菩萨的虔诚与信心;第二、称赞如来:藉由语业的赞叹,以使我们能够时常地忆念佛德,惕励修行;第三、广修供养:透过供养,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贪欲烦恼,并累积广大的菩提资粮,速证无上正等正觉。修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转化..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报恩品第二之下尔时王舍大城东北八十由旬。有一小国名增长福。于彼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智光。其年衰迈。唯有一子。其子恶性不顺父母。所有教诲皆不能从。遥闻释迦牟尼如来。在王舍城耆崛山。为浊恶世无量众生。宣说大乘报恩之法。..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报恩品第二之上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大唐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三万二千人。皆是阿罗汉。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已办。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得大自在。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证八解脱到于彼岸。其名曰具寿阿若陈如。阿..

禅修养心: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保持良好的心情即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古人养生之道,是「清静无为,恬澹虚无」,只要心灵纯净而不杂,保持闲逸清净的思想,便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儒家贵于调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保持心宁静、不动,心能随处作主..

心与对境

我们常常听到说,修行就是要处理好“心对境的关系”。外境,产生感受,感受产生人的想法,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力强不强跟我们的心有关系,这就是五蕴。佛教里面最基本的法类――色、受、想、行、识。识就是心,色就是境,中间有感受,有想法,有行动。境,你有一个外境,他有一个外..

悟显法师:知见不正,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悟显法师讲述/知见不正,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尤其是大乘佛法《法华经》:「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这是文殊菩萨受弥勒菩萨所请,为大众来作解答。文殊师利同时告诉与会的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