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金刚经》知识8

1.锻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除狗——老天爷刻意要锻炼人,让人们做事与愿违的事;就像领导锻炼属下一样。2.后其身而身先——伟人的实践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生活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

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

金刚经及六祖慧能大师开示善法

善法:佛教指修善果之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德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善法。”《师子经》:“即于现世断诸不善,得众善法,修习作证。”金刚经及六祖的开示金刚经原文:复次须菩提。..

皈依的正行-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赓续地练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修行内容,更应念念不忘,不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皈依之后,首先应以响应修习增长对三宝的信心,使之果断不移,甚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稀有..

皈依的正行-听闻处死

听闻处死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赓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

皈依的正行-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作为佛学生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可贵、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学生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赞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持续深入。在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这部分,已介绍了前三项内容。..

熟悉三宝

熟悉三宝每小我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德。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恰是经由过程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是以,必须熟悉到三宝具备的内涵。唯有对其各种特点了然于胸,才能准确无误地于自身进行挖掘。一、何为三宝首先,应懂得三宝..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照样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一切窍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崇奉,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四篇 四无量心

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济群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乐心和包涵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各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

第五篇 回向

第五篇回向壹回向的意义与种类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窍门,回向的道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线不只不曾减弱,反而因为点亮其它的蜡烛,而使室内加倍通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由抽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珠宝散于遍..

第二篇 结集

第二篇结集壹媒介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法,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晓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合营审定,确认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由合营审定,等于全体合营诵出的方法,即名为..

第一篇 忸捏懊悔

第一篇忸捏懊悔壹媒介前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然则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宝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弗成原谅,只要能够心存忸捏,至诚懊悔,仍有更生的愿望。因为破戒是小我..

第二篇 发心立愿

第二篇发心立愿壹媒介我们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先制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偏向;有了偏向,干事才能著力。制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心坎的意念。《华严经》说,..

佛陀生气

常人很轻易生气,佛陀是不是也会生气呢?佛陀当然会生气,只是佛陀的生气,跟一般人的生气不一样。我们生气,是因为别人欺负我,障碍我,为了保卫自己,所以会生气。佛陀不是,我们对佛陀不好,佛陀不管帐较,然则我们对待别人不好,佛陀就会生气了。有一次,佛陀带领一群比丘学生..

为何现代人参禅看话头的多,悟道的却少?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因为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前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若何才算看话头,平生老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

用止禅治病的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安心止在病处你哪里病了,你就把这个心念、留意力放到不舒服的地方去,这个地方就会轻易通,就会轻易不痛。因为心是一期果报之主,心是一个国王,心到哪里,所有的能量气血就到哪里,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气血足够了,这地方就通了,就不痛了。所以心念在病处,..

“四缘”说

印光大师开示:“如未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绝对没有突然无因而生的果,也没有突然无果而灭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种自然规律是非常科学的。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便已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高度的智慧分析与深入地实..

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对比

1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常住,于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说甚深微妙之法,令众生能得殊胜的利益安乐。2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已入灭,佛之正法开始了无修无证的衰颓和僧风浊乱以及步向绝灭的末法时期。3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光显赫,光耀十方佛刹,普照一切众生,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水篇(第一集)我们在佛前的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像水一样平,没有起波浪,平等心;像水一样能照,水清净、水平等,它就有照的作用,照是觉。那一杯水表什么?清..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第三篇从自利到利他壹媒介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济群生,故称大乘。《大乘肃静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1.缘..

第三篇 三轮体空

第三篇三轮体空壹三轮体空的定义在人世生活,有许多人缘来成就我们,是以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协助,可以济人艰苦危机;甚至与工资善、一句赞..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壹媒介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类经论中..

第四篇 五蕴非有

第四篇五蕴非有壹媒介「四大」说清楚明了宇宙物质世界人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若何在缘起轨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贰何谓「五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五蕴就是说,世间的..

第一篇 涅槃寂静

第一篇涅槃寂静壹媒介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奥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愿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然则一般人误把涅槃算作灭亡的意思,是以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

第三篇 法身实相

第三篇法身实相壹法身实相的定义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合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弗成得考虑。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第一篇 十二人缘

第一篇十二人缘壹媒介我们每小我都有以前、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人缘而来的。人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前提。生命不是忽然有的,也不是零丁存在的,而是因为许多前提的互相依存而产生的。..

第六篇 五停心观

第六篇五停心观壹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消极、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是以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3)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3)记杨荣、施琅、曾国藩、荣毅仁四位之祖德妙观法师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民国高僧印光大师曾作过这样的阐述: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蓬勃;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故孔子之赞《周易》曰:积善之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