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禅宗研究史的力作

由吴立民师长教师主持完成的国家八五计划社会科学项目《禅宗宗派源流》,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拜读此书之后,我认为这是一部研究禅宗史较有份量的著作,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指导思惟准确。此书作者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武学巅峰与老庄佛禅的无心境界:无招胜有招

无心是道本是中国古代老、庄、佛、禅争说的一句哲理名言,《庄子》里人人熟知的两个故事就是在诠释这一事理:伙头解牛中关键的一句是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比技赶过一筹的道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不是按解剖学结构分析来宰牛;佝偻者承蜩中关键的一句是孔子..

修禅定的入门基本

壹.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消极、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是以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

佛教中禅宗之禅学与学禅

(一)禅是一种学问吗?1.有师有徒皆属学问范畴宗教是人类合营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类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学,一定要有人教。任何一种学问,有人教,有人学,有人传,有人受,这就是学问。所以禅也是一种学问。2.禅是特殊的宗教也是..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八正道八正道:是修行解脱者的,身口意行为的,八条生活准则。这八条生活准则,可以使修行解脱者止息苦楚、消除烦恼、增长解脱聪明。这八条准则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就是,要知道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事理。要知道苦的存在、苦的意义,要..

七觉支(七菩提分)

七觉支(七菩提分)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潇洒之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择法觉支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必须要..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上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教室。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

佛说大稳固婆罗门缘起经

佛说大稳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上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等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众俱。是时有五髻乾闼婆王子。过于夜分。至明旦时。来诣佛所。彼怀孕光广大照耀。彼鹫峰山都一光聚。到佛所已。头面礼足。退住一面。前白佛言。世尊..

124、再生智海浪花

124、再生再生现代人接触清净佛法的机会并不多,年青一代中,有很多都将心识的目标放在了感情及事业上,有一些人甚至将组建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当成了人生的根本目的。我本人认为,这种人生观的确立实在是不经观察的一种迷妄,即就是我们现量所见,许多人在成家以后也都变成了家庭的..

120、真实与虚幻之间智海浪花

120、真实与虚幻之间真实与虚幻之间六、七、八月的喇荣是最美丽的。被漫长的严冬摧残过的田野重新又焕发了生机,放眼望去,满眼无尽的绿意随着连绵的群山延伸进远方辽远的虚空,一切都是那样的明净而透明。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雨后初晴的温暖的黄昏,当西边的斜阳正要收回她洒向..

104、学佛之路智海浪花

104、学佛之路学佛之路不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单是那些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就已令很多人为之神往,希望着有朝一日能踏上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然而,作为一名毕业于北京北方交大的大学生,圆珠却最终离开了这座让许多人留恋不已的城市,来到了远..

94、四海求真智海浪花

94、四海求真四海求真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即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学佛法以期了脱生死。佛陀就曾说过:超越火海剑林,乃至死亡之前都应希求佛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赞叹传馨的上下求真之举。她从新加坡先来到泰国,又前往印度,最后终于在这高原藏地住了下来。来回奔..

81走在光明佛道上智海浪花

81、走在光明佛道上走在光明佛道上九八年的春天,我带着母亲、妹妹朝拜拉萨,返回成都后我又特意赶到乐山礼拜了乐山大佛。记得当时我和成都、乐山的许多四众弟子还在朝礼之余,专门在乐山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放生。那天原本大家都很开心,众人齐心协力把一筐筐的鱼儿放归江里。但..

67、学佛心路智海浪花

67、学佛心路学佛心路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的圆持,个子不高,在他那看似单纯的脸上仍透着一股学生气,而明净光洁的脸颊更让人寻觅不到岁月的印痕。提起出家学佛,一般人心里马上就会想到,那是人生失意者无奈的归宿。这里,让我们来看一看圆持的学佛心路,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清纯..

63、时时拂拭 莫惹尘埃智海浪花

63、时时拂拭莫惹尘埃时时拂拭莫惹尘埃世间人无论从事论文写作或文艺创作,大体出不了分别念的范围。他们以“我”的所思所感为中心,精心营造出一个个在“我”看来是正确、合理、全面的观点,或一篇篇以“我”为背后主脑、叙事主体的作品。这一点恰与佛法的“无我”主张大相径庭。..

62、感受佛法智海浪花

62、感受佛法感受佛法普通世人看见外境依靠的是眼识,因而人们普遍认为眼识看不见的东西便都不存在。诸如天人、饿鬼、地狱之类的在佛经中经常提到的现象,也就因此失去了获得凡人们认可与接受的可能。只有在梦中,及一些特殊环境下,人们才有可能体认到非眼识认知范围所含的世界。..

33、心中的启明星智海浪花

33、心中的启明星心中的启明星今天是二○○一年七月十二号,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对圆弘来说,意义却非同小可。八年前的今天,他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而如今的他已是一名比丘了。相处了这么多年,我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常常听人说,圆弘日后恐怕会有一定的修证吧!对于他的具..

菜根谭(第十三页)菜根谭目录

首页>>菜根谭(目录)>>菜根谭(第十三页)菜根谭(下集)(第十三页)二一、知足则仙善用则生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注释]杀机:危机。杀,败坏。[译文]对于每天的现实生活,能够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仙境,而不知满足的人就只..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金刚经》的现代意义1994年春,应厦门大学青年禅学社邀请,开了《金刚经》系列讲座,在讲授的过程中,参考了几家古德权威注疏,玩味之余,颇有一些心得。当时列了一个提纲,拟撰写一篇《金刚经》文章..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成佛的唯一途径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成佛的唯一途径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成佛的唯一途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虚玄的。有人可能不禁会问:自古以来究竟有那些人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

解脱自在的人生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解脱自在的人生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解脱自在的人生【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情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因而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对于人生的一切..

烦恼即菩提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烦恼即菩提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烦恼即菩提【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就是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因此,四谛是..

《心经》者何

首页>>心经的人生智慧(目录)>>《心经》者何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七章生死之超越《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

第八章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八章中土人士的生死观《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八章中土人士的生死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华夏,是有高度发达传统文化的泱泱大国。华夏民族的传统生死观,具有不同于印度、欧西生死观的显明民族文化持质。从公元一..

第三章 “业”与轮回《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三章“业”与轮回《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六章心识与轮回《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

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首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目录>>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教授著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当佛陀出世时代,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民智大启,思路大开,各种新兴“沙门”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