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皈依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所以唯有离开六..
无我
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一、众生受戒入佛位诸位善须眉、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当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没有受了戒那样来得广大喔!可贵的这种好良缘,你们放弃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来这里受戒,当然这比家里一切的..
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华严经云:『譬如阴郁宝,无灯弗成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的隆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假如没有讲经说法的推动,佛法怎么能够让大地人类普遍得闻?又若何能够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佛陀正觉后讲述过去世几次求法的经历
众生很难想象真理有多难得。释迦牟尼佛,在历史上他这一世在人世间获得正觉之后,写出来很多他自己曾经的经历。为了获得宇宙和生命终极的意义,他曾经在身上掏了1000个洞,然后点燃酥油,把酥油灯点上,把身体点亮去供奉一个外道的婆罗门,就是为了听那个外道的婆罗门给他说:“积..
生活处处是佛法 吃茶去!
佛法就是教我们若何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迷失自己,以一颗无我的平常心和慈悲心,安住当下,去发明、认同、领受、去创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问垦植不问收成的方法去做。尽管自己专一苦干,为边上你认为不能干的人拾遗补漏,把他们的过失不声不响地弥补了。努力地去做并且默默..
圣一老和尚参禅问答辑
问:有人说参禅是上根利智所修,净土则三根普及,此话对否?答:参禅不分上中下根,也是三根普及,最主要有下列三点:1、内宿业外魔障―无始劫以来的习惯种子在静的时刻涌出来,是名业,属于心,有戒有惭槐心就可以抵得住,戒对自己来说,忸捏心对别人来说,故大众同住易生忸捏心..
无记
【无记是用念所创,并非无念】这个观空啊,有的书上说:坐禅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虽有无记这一说,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无记。无记和一念不生是两个概念。无记呢,是因为人有念,而创造了一个无记。是用念头创造了一个无记,并不是没念,这个它有差别。..
净慧长老: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
见性的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坛经》里,六祖用了三句话来说明这个性,他说:汝之本性,如同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自性就像虚空一样,了无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说。第二个方面: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第三个方面: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
《金刚经》知识9
心病:从庄严佛土在心中。精神病人也是自己理解为别人要攻击自己的,但是别人并没有这个意思。都是自己心里想的。你自己心里想别人对我很好,怎么还会想别人会害你呢?怎么还会想报复呢?所以说庄严佛土在心中。至虚极,笃静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
佛教经典名句一百句,看懂学会你就成功了一半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6...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调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1.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
什么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妙莲老和尚开示目录壹.五戒是良师-第一条:不杀生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二条:不偷盗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三条:不邪淫戒壹.五戒是良师-第四条:不妄言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五条:不喝酒戒贰.不说四众过戒参.结劝奉行肆.戒海释疑壹?五戒是良师一、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云南鸡足山释圣闻汇编释题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言戒、喝酒戒。二埋律师《在家律学》:提到戒,就有四位分别: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略述五戒十善与精神文明
略述五戒十善与精神文明梦参闽南佛学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今后,就与中国社会慎密地相结合。如初传时期,与仙人方术黄老之学相联系。是以,世间上不论那一派学说,那一种宗教,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才能受到人们的迎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佛教所提倡的五戒十善,对提高人们..
布施的五大功德
布施的五大功德过去佛陀与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离的獼猴林中。当时,有一位名叫师子的大将军前往拜见佛陀。将军见到佛陀,便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然后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问师子大将军:「师子!你平日仍然持续布施吗?」师子大将军回答:「是的,世尊!我还是常在四城..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为什么禅宗强调破见罪比破戒罪更严重?
问:为什么禅宗强调破见罪比破戒罪更严重?明贤法师答:在很多人看来,破戒之罪至为严重,而在禅宗看来,破见之罪往往是更为严重的。此非禅宗不重视戒律,而是认为持戒的最大意义,在于戒行是否相符清净的心性、般若的正见,不仅以戒为师,更以见为师,以合乎正见之戒为师。假如持..
勿以四禅八定核定佛法证境
1.内外分别:很多人正见未立,法义未透,只爱好静坐,或有一些觉受定境,便会以此为尚而轻视经论研习,须知此种通于外道,纵有多种觉受境界,于了脱死活涓滴无干;佛法体验,于四禅八定虽有通摄,然惟是附属识境,非为用心处。2.认清本末:或有研究法义者,见渐次禅定境界的描述与..
弥陀的呼唤——信受弥陀救度01
佛的本怀是要众生在今生就直接离开六道之死活轮回。是以,真正佛教徒必须是不贪恋财色、名利等世间欲乐(有出离心),懂得世间虚假、人生无常。所有万物,一切长短短长、成败得失、苦乐祸福等,只是宿世之因与当代之缘暂时的和合,其本身没有一个自体,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永远不灭..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切实其实,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然则要有静坐的基本。(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获得人人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惫供给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
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参任何话头,切切不能和自我中间连在一路,若是参到最后老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异常强的人。所以假如自己发清楚明了话头,要先去就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照样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1.念佛的是谁?习惯念佛者在开..
《金刚经》知识7
凡所有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1.在某件事情做成功时,尤其不能自满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这句话解释为若见了成功相但不生自满相,即可看到如来想要告诉我们真相,就是谦虚),即见如来。2.你所想看到的相都不是世界必须给你看到的(及你对这个世界不应..
《金刚经》知识8
1.锻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除狗——老天爷刻意要锻炼人,让人们做事与愿违的事;就像领导锻炼属下一样。2.后其身而身先——伟人的实践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生活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
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
金刚经及六祖慧能大师开示善法
善法:佛教指修善果之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德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善法。”《师子经》:“即于现世断诸不善,得众善法,修习作证。”金刚经及六祖的开示金刚经原文:复次须菩提。..
皈依的正行-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赓续地练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修行内容,更应念念不忘,不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皈依之后,首先应以响应修习增长对三宝的信心,使之果断不移,甚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稀有..
皈依的正行-听闻处死
听闻处死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赓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