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金刚经》全文解释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新年佛教春联集锦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有隔阴之迷吗?

假如凡夫亦能如圣者一样,现量了知三有一切生死诸苦,则于了知之剎那,其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崩溃毁灭。凡夫异生们不畏三有轮回,是因他们为无明愚痴所遮障,无法自知处境的险恶。假如异生凡夫像阿罗汉圣者们一样,能现见三界生死轮转的诸般痛苦,在现见同时,他们的身心一定会如同..

忍辱的五个层次

忍辱的五个层次从浅到深分为: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五种。什么是生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人们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一点招架之功,百般无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然而这种忍耐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作出的选择,心如刀绞,非常痛苦。我们看“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叫生忍。什么是力忍..

第二篇 五乘佛法

第二篇五乘佛法壹五乘佛法的意义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死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合,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窍门。众生所造的善恶诸..

第四篇 一念三千

第四篇一念三千壹媒介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互相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是因为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

第二篇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壹五位百法的意义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响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响应,六种无为成百..

第三篇 三法印

第三篇三法印壹三法印的意义教主、教徒、教义,是宗教形成的三个前提。世间上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前提的,真理的前提是:1.普遍如斯,2.必定如斯,3.本来如斯,4.永恒如斯。譬如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如斯,外国人也一样,这是普遍如斯、必定如斯、..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第三篇奉行八正道壹八正道的定义苦是人生的实相,若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苦楚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正,离开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晓涅槃的地步,故名为..

第一篇 空

第一篇空壹媒介自古以来,佛门就有「佛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缘起」,缘起就是说世间一切存有的事物都是人缘所成,没有其实的自性可言,这种诸法自性..

第一篇 缘起

第一篇缘起壹缘起的意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零丁存在,必须在各类人缘前提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人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人缘生,诸法人缘灭的事理。此外,现起和存在的人缘,其..

第二篇 四圣谛

第二篇四圣谛壹佛说四圣谛的启事佛陀成道今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轨则深奥难解,佛陀生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却步..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内容摘要:佛教教义浩如烟海,其中包含很多鲜活的理念和实用性很强的思想。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很深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诸如佛教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及僧团的共住..

“诵持《金刚经》得生死自在,地狱不收”等感应集

“诵持《金刚经》得生死自在,地狱不收”等感应集持金刚经临终瑞相集一独目金刚尼明朝万历年间,归德府城外,有一座水晶庵,庵内有位年老的比丘尼,因为以金刚经为常课,并且自幼失去一目,所以别人都尊称她为独目金刚尼。她天性淡泊,以粗米粗食度日,别人如有馈赠,她都分送给别..

南禅七日(12)

南怀瑾:南禅七日(12)【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2)【文字版】三摩是三摩地,就是修定,现在弥勒菩萨很科学地给你分类,告诉你怎么样修定,加上我再来给它注解、弥补,那么以所有寻有伺等三地在上面,这个很重要,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起来,不是有个同学,你们今天,我收到好多..

南禅七日(14)

南怀瑾:南禅七日(14)【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4)【文字版】佛为什么拈花,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唐朝啰,唐朝还要等几十年今后才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窍门。不过达摩祖师没有那么讲,这是我们后世讲禅宗的事理。达摩祖师,有人问..

南禅七日(15)

南怀瑾:南禅七日(15)【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5)【文字版】五祖演堂堂的一个大和尚,像妙老一样,道高德重的,果真讲出风流诗来了,因为这小我问他,佛法有捷路吗,他说有啊,你读过唐人的小艳诗吗。读过埃他说唐人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小我一听..

南禅七日(21)

南怀瑾:南禅七日(21)【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21)【文字版】鄙人面教室外圈的同学们,下雨气象冷,听到香板声,不要逗留在走廊,赶紧进教室,不要伤风。伤风不是感冒,感冒不是伤风,两样不能混为一谈。今天是我们人人集中在一路,合营进修的最后一天,实际上是开始的一天..

禅就是幸福的微笑——净慧长老与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对话

整理者按:2011年12月21日下昼,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弘法寺在深圳体育馆举办让心灵充满阳光的佛学文化公益讲座,特邀净慧老和尚前往开示佛法。当日上午凤凰卫视两名记者到老和尚下榻的大酒店进行了专访。记者问:现在物资生活丰富了,但人们仍不认为幸福,认为很苦楚。请问大师对此..

一诚长老:放下分别心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做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很多人不理解,吃饭欠妥饭吃,穿衣欠妥衣穿,那应该把衣食算作什么?其实呢,对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人人,对衣食住行,能知足基本需求即..

星云大师:事在工资,禅在人心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水池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爱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假如有一天我识破尘凡,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削发学道。不过,我削发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静..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恐怕就难以说穿了。原因何在呢,佛经中已经讲的很明白,是人的“刚强难化”..

离开魔网

离开魔网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大智度论卷八释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余》起心动念是一般人在一天傍边,几乎不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个偈子则说,一有念头就堕入魔网,无念则不被魔网束缚。这对一般人而言,是很不轻易做到的,不过要看若何来解释有念与..

超越两边

超越两边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佛陀虽然讲说涅槃寂灭之法,但也不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现象本来就未离开涅槃的寂灭相。这个偈子,把不动的真实相与一切现象的虚幻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本质,提纲挈领了。此偈纠正了一般..

步步成功

步步成功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当佛住世时,亲自听到佛说法的人将来一定可以成佛,这是《法华经》所做的肯定;然则佛的肉身也会灭亡,称为灭度,怎么办?所..

缘起成佛

缘起成佛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因为诸佛的福德与聪明已经具足,知道一切现象皆无不变的自性,故也明白众生心中的成佛种子,是从人缘而产生,只要人缘具备,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说独一的佛乘。这个偈子的重点在缘起二..

最高的聪明

最高的聪明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大肃静品》此偈是说,一小我若能不执著各种现象,也不执著聪明的追求,在贰心目中,也不分别诸法的现象和聪明的功用,达到这种境界他就是有了最高聪明的人。行者是指修行菩萨道的人,是以无我的聪..

七佛通诫

七佛通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卷下述佛品》偈子相当通俗。唐朝鸟窠道林禅师说它三岁儿童虽道得,可惜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实际上这四句话在很多经典中皆可看到,乃是有名的以前七佛通诫偈,这是以前的七位佛用来教诫学生们的话,亦可说这四句话已涵..

既不喜又不忧

既不喜又不忧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一小我假如彻底明白了无我的事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据说无,也不致忧闷惊恐。假如已知无我的事理,即知我这样器械,不过是由身、心、情况的三种人缘结合而成的,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我在十年前,谈到佛教现状,曾指出末法时期佛教存在十大弊端。十年过后,弊端越演越烈。所以,作为佛教徒,有必要知晓末法弊端,更需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及前进的方向。下面我结合佛教现状谈谈末法十大弊端。一、因缘恶劣众所周知,释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