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的种类平日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个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须知,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三宝,但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处死城,众生便无..
修行
念三恶道苦
念三恶道苦灭亡为什么恐怖?固然是放不下对世间的执著,但更重要,是因为我们不知死后去向何方。修行成就者所以能笑对死活,恰是因为他们对前途管窥蠡测,能随自身愿力作出决定,或往生极乐,花开见佛,或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而凡夫却无法主宰这一切,唯有随业风飘荡,沉沦苦海。..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附。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类方法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认为扎实。或依附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附地位,将地位算作靠山;或依附家庭,将亲人算作港湾。感到什么最靠得住,便会皈依什么。但这些皈依终归是不究竟的,因为外..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卵翼,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削发呢?并非如斯。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德,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窍门,但有着合营的方法;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窍门,都绕不开这些方法和规则。假使疏忽这些根本,必将付出惨重价值。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皈依、发心、正见和戒..
皈依修学手册
皈依修学手册对于佛学生而言,皈依三宝似乎再熟悉不过。正因为如斯,不少人对之感到十分平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皈依不仅是一道手续,更不是一次典礼就可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法。甚至可以说,皈依贯穿戴全部成佛的修行。假如不能真正熟悉三宝的内涵及重要..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照样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一切窍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崇奉,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佛法有八万四千窍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昔时,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
第三篇 判教
第三篇判教壹判教的起源判教是将佛陀平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经时代的学者,对于佛说的经典各有不合看法。罗什圆寂之后,六朝之间,对于经典的翻译更为隆盛,不..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壹媒介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
第四篇 四无量心
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济群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乐心和包涵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各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
第五篇 回向
第五篇回向壹回向的意义与种类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窍门,回向的道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线不只不曾减弱,反而因为点亮其它的蜡烛,而使室内加倍通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由抽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珠宝散于遍..
第二篇 结集
第二篇结集壹媒介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法,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晓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合营审定,确认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由合营审定,等于全体合营诵出的方法,即名为..
第三篇 六度四摄
第三篇六度四摄壹媒介佛法浩瀚无边,然则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合而差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窍门,是世间法,不能了死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死活,超出三界,然则只为自度,只能「拔一..
第一篇 忸捏懊悔
第一篇忸捏懊悔壹媒介前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然则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宝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弗成原谅,只要能够心存忸捏,至诚懊悔,仍有更生的愿望。因为破戒是小我..
念佛念到经书自动翻
宜兰有一位年老菩萨,每天都念佛十万声,她很简单,只念佛,因为她不识字,其它的什么诵经都不会。老菩萨原来是一般民间信仰,每年会跟着人家搭游览车,到台湾岛绕一圈去拜拜,叫“进香团”。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世间善人.老太太平常为人家洗衣服,因为家里不需要用钱,所以洗衣服所..
第二篇 发心立愿
第二篇发心立愿壹媒介我们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先制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偏向;有了偏向,干事才能著力。制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心坎的意念。《华严经》说,..
纪晓岚:老和尚记得自己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为猪
阳光师姐按语: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以下三个人猪之间的轮回转世故事非常令人警醒,望有缘读者广泛转载,帮助人们戒杀吃素,功德无量!老和尚记得前两世,一世为屠夫,一世..
大禅师与母亲
大禅师与母亲黄檗禅师出家后,他的母亲日夜思念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哭泣,可一直毫无音讯。为了便于打听儿子的下落,母亲就在路旁设了个茶亭,亲自烧茶饭招待过往的僧人,并且迎到家中,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母亲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母亲希..
赵州禅师——行脚找到的长久住处
赵州禅师:行脚找到的长久住处(图片来源:资料图)赵州禅师平生疏散不羁,过着随遇而安、随缘、随喜、随众的生活,从来都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而他平生云水,到八十多岁都在外面行脚,有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有一天,他行脚到云..
施巧计平定世界 丑王子复得佳丽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变乱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曾有学者认为,佛教经论(汉译佛典)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惟修为,也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成长与提升。后世很多精彩的故事或传说,假如追本溯源,很多都来自于佛教经论。..
六国君王出兵逼婚 绝世美男毅然削发
生成丽质,堪称世间第一。(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曾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城弘法。当时,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梵施国王,他在位时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全部国家出现一派朝气蓬勃、繁荣昌盛的气象。梵施国王如理如法地掌管着这个国家,人们过着祥和的生活。不久,王妃..
父亲还俗娶妻 母亲携子削发
编者按:中国古代高僧辈出,有些高僧除了佛法造诣精深,而且精晓汉文、梵语,译出浩瀚佛教经论,鸠摩罗什就是个中之一,并与真谛、玄奘、义净三位合称为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出生于一个神奇的家庭,他的父亲鸠摩炎原是一位削发人,母亲则是龟兹国的公主,因为仰慕鸠摩炎的才华风仪..
古籍中记载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第一:西印度小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出《开元录》及〈摩腾传〉)西印度有一小国,请摩腾尊者,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师而来,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睹,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求法,俱得..
大鱼舍身救万民 国君仁德感诸佛
编者按:《六度集经》(还有其他经典如《贤愚经》)中有很多本生故事,讲述释迦牟尼前身各类慈悲修行经历,既有布施故事,也有忍辱故事,各类类型都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都很动人肺腑,比如下面这则故事,又分三个段落,每个故事都很动人。鳣鱼王说完这番话,当即跳上岸去。(..
佛陀故事:佛陀分半座
大迦叶尊者(图片来源:资料图)佛陀的十大学生傍边,有一位大迦叶尊者,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位,他出身婆罗门贵族,是富可敌国大富豪尼拘卢陀竭波长者的独生子,他虽身在充裕的家庭,却不贪恋五欲的快乐。他四处访师求道,但诸师所说的事理,却无法知足他的愿望。于是他自负地以为,..
佛教寓言:我不识字
禅不限于文字(图片来源:资料图)在一座藏经楼上(藏书楼),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尽管打坐,于是治理藏经楼的藏主(藏书楼馆长)就问道:大德天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禅者坦诚地回答道:因我不识字。藏主道:为什么不就教人呢?禅者反问道:要就教谁呢?藏主不虚心地道:你..
答非所问
世间各行各业,大家有大家的智识和经验,智识有累代传下来的,也有积许多人的智识和经验而累积下来的,也有用许多苦工修炼而开悟的,也有应用鬼神的智识的。不论那一种都得来不轻易,只最后一条最轻易。世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所得的智识,欲隐私作为我自己名利的对象或故弄玄..
女工资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经常是以生起困惑。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的时刻,她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一、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
你是从哪一道转世投胎到人世的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边幅、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惯」的,每个众生的习惯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佛陀─习惯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