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周利盘特迦鼻根光滑油滑章》。经上所说扫地、扫厕所有各种的功用,依一般人的观念,那种不干净的地方,想避都来不及了,何况去扫它呢?况且照样件下贱的工作,怎会..
修行
数息观指的是什么?若何修数息观呢?
数息观,指的是数进出之息,停止心想狼藉之观法。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窍门之一,因为此观法对治狼藉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可以获得无漏的聪明,所以称为甘露门。它也是我们汉传佛教修行人修定的..
妄念来了当若何?
《五灯会元》中记载药山惟俨禅师的一个公案:一日坐次,有一僧问:兀兀地考虑什么?师曰:考虑个不考虑底。僧曰:不考虑底若何考虑?师曰:非考虑。这一问答,成为曹洞宗参禅用功的基本。考虑,是有心;不考虑,是无心。从偏于一方而言,有心即病,无心亦病,用以超脱妄念与昏沉的..
南禅七日(11)
南怀瑾:南禅七日(11)【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1)【文字版】禅宗,我们都知道,在佛教里头标榜,教外别传,就是一切佛经,经论,一切教理,佛教的经典的事理以外,教外别传,特其余传承,这个特其余传承呢,也可以说是很秘密的,也可以说是很明白的,不用一切经教特其余传..
南禅七日(10)
南怀瑾:南禅七日(10)【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0)【文字版】唐宋的时刻削发人,去削发的文凭,考试及格给你文凭去削发,现在你们削发叫度牒,就是拿张文凭,要考的,不像现在人随便,考取削发了有这个身份比现在博士大了,所以有一次他淘汰沙门,沙门就是削发人代号,而且..
南禅七日(9)
南怀瑾:南禅七日(9)【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9)【文字版】标红部分与第八讲重复,可绕过不看,视频部分可以从第26:00分钟开始观察迟疑。所以禅宗是个大密宗,我都把它揭穿了告诉你们,你们去参,怎么参得懂啊!自己也没有打坐也没有用功,学禅学呀,学禅学有屁用,禅学是..
《金刚经》全文解释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神通广大」这句话是常常听到说的,在一般人似乎比佛教徒说的机会更多。但是,「神通」两字的内容,不唯一般人弄不清楚,即使多数的佛教徒们,也未必弄得清楚。因此,来谈「神通」这个问题,虽不是要紧的「热门」,想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作者无意来谈神通的经验,所谈神..
新年佛教春联集锦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佛教“闭关”的意义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义上的转轮圣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铁轮王和铜轮王这四轮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种胜相。顶上肉髻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自受持亦教人受持十善法而感得的殊胜相。..
八关斋戒详解
八关斋戒详解一、何谓八关斋戒诸经论中。或名八关斋戒。或名八关戒。或名八戒斋。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如是名虽不一。而戒则同也。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关谓闭八恶。不起诸过。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斋以齐中为义。即是禁止八恶。而令修中道故也。(节录自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八..
经典节录:父母是世间最胜福田
经典节录:父母是世间最胜福田《分别善恶报应经》(节录):复云何业获报多病。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自坏有情。二劝他令坏。三随喜坏。四赞叹坏。五不孝父母。六多结宿冤。七毒心行药。八悭吝饮食。九轻慢圣贤。十毁谤师法。如是十种获报多病。复云何业获报少病。有十种业。何等..
「摩诃萨」的七个意思
“摩诃萨”有七个意思,这是大菩萨的意思。这七个意思以前已经讲过了,听过的人,会听得耳朵都涂油了,就是听得多了。那么,没有听过的呢?还想叫这个耳朵欢喜欢喜,所以呀,我现在再把这七个意思大略的讲一讲。第一就是具大根。这个菩萨摩诃萨要有大根性。怎么样具的大根?他因为..
佛陀讲述: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佛陀讲述: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我要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要一心谛听,善自思惟。’比丘们齐声称是,专注聆听佛陀的教导。佛陀说道:‘何谓“恶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为豪门望族而来出家学道,其余..
准提咒心的殊胜
准提菩萨的真实身份是宇宙间一尊很古很古的佛,是无始劫前法界宇宙本初佛-阿达尔妈佛佛母的化身。准提两字若按古梵语的普通字义诠释,是清净的意思。清净两个字又怎样去理解呢?清净是说我们心性无染,犹如明珠一样。当我们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回复我们本有自性光明之时,就..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三明、五眼、六神通
三明、五眼、六神通【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带您认识六道轮转的真面目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原动力,是障碍佛道的病本,众生在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动力就是情欲所牵缠,众生要上升与堕落,都被情欲所束缚而不得自在;鸠摩罗什旧译的译为众生,玄奘大..
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
目录:1、菩萨不赐予众生财富的缘故2、世间贫穷的原因3、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持戒的无比重要4、有三类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现世成熟现世会报5、《瑜伽师地论》《成实论》中开示哪些业会现世就成熟果报6、如何造作善业能将所修福业变成定业7、对于求世间福报如何去做..
忍辱的五个层次
忍辱的五个层次从浅到深分为: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五种。什么是生忍:恶缘逆境出现时,人们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一点招架之功,百般无奈只好把它忍耐下去,然而这种忍耐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作出的选择,心如刀绞,非常痛苦。我们看“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叫生忍。什么是力忍..
第二篇 五乘佛法
第二篇五乘佛法壹五乘佛法的意义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死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合,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窍门。众生所造的善恶诸..
第一篇 信解行证
第一篇信解行证壹媒介佛教八万四千窍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经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序递次来实践佛法。贰信一、信的意义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恳理状态,也..
第五篇 四禅八定
第五篇四禅八定壹四禅八定的意义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进修次序递次,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序递次而修;就削发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具足戒等次序递次受持,不能躐等。定增上学也不例外,也有四禅八定的次序递次可资遵守。什么是四禅八定呢?..
第四篇 止观双修
第四篇止观双修壹止观的定义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响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的说法。止观是什么意思呢?止,梵语amatha,音译为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观,意为止息..
第三篇 三学增上
第三篇三学增上壹何谓三学增上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获得究竟的妙智,所以又称为三无漏学..
第二篇 性
第二篇性壹媒介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路,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人,最悲哀的就是不熟悉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貌,天天对着别人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物!我们学佛,就是要熟悉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聪明
第三篇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聪明壹转识成智的目的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道理,以及若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射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由程。..
第四篇 一念三千
第四篇一念三千壹媒介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互相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是因为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
第四篇 中道
第四篇中道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削发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削发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只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是以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
第二篇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壹五位百法的意义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响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种不响应,六种无为成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