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因今生持戒念佛的功德转七世猪胎为极乐菩萨

吴毛,安徽青阳县吴氏家族的家丁。吴毛日常平凡持斋,称念佛名,并且修行众善。有一天,左良玉的士兵渡江而来,吴氏全家都离去流亡,只有吴毛一小我独自留守。士兵到达后,吴毛被刺七枪而死。乱事平定后,主人返回家中,吴毛又苏醒过来说:「我因宿世业力的关系,本来应当受猪身七..

净土法门法语:想的是业障,果报就现前

1.你脑子里头有一个念头,念佛人怎么会有业障?怎么会有烦恼?不会。阿弥陀佛没有业障、没有烦恼,我的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所以心里头的烦恼业障全都没有了。你得要有这种想法,这个想法是健康的、是如法的。2.念佛人还想着我过去造多少罪业,过去生中,那你是愈想愈糟糕,佛都忘记..

净土法门法语:这一生不再错过念佛法门那才是真正值得庆贺

1一年又过去了!在佛门里面,我们每天都念警众偈,警策自己“是日已过,命亦随减”。2过一年,我们的寿命就少了一年,所以,这一般人年节这种庆贺,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诸位想想:寿命一天一天减少,一年一年减少,这有什么好庆贺?3毕竟还是佛陀有智慧,他老人家警惕我们,要把握..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为众生没有丝毫一念是为自己这叫学佛

1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一般人回答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求安乐。而世俗的人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到庙里烧香?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佛菩萨保佑他平安,目的在此地。2全是为个人、为家庭,坚固的我执一丝毫都没有化解,念念增长执着,念念增长分别,所以他所..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想学、真正想修,佛菩萨一定照顾

1我们请善知识,用什么方法请?是不是我们对他很礼遇,对他供养很丰富,让他生活过得很自在,是不是这些?不是的。真正的善知识,绝对不会计较供养、不会计较享受。2你看李老师在台中四十年,他所住的小房子,从来没有更换过。现在我们看那个房子破破烂烂的,谁都不愿住,他在那里..

净土法门法语:要怎样修学,佛菩萨才会住世?

1我们是凡夫,要想成就得每天薰习,如果三天不看经,决定堕落,可见得薰习太重要。为这个缘故,就得请佛菩萨、善知识常住在此地,天天为我们说法,我们才能成就。2佛菩萨、善知识他住不住世,都在因缘上,在他自己来说的确是无所谓。我们在历史上见到不少的人,修行到相当功夫的时..

净土法门法语:妇女生产时应如何修福?

生产时应如何修福。现代卫生医药比过去发达,状况比过去好多了。在古代,特别是农村落后的地区,生产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无论富贵贫贱,生产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不能避免的。佛教我们什么方法?地藏经云:「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要早读。如果家人信仰佛法,能接受佛..

净土法门法语:不修十大愿王,生不了极乐世界

「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他做一个总的代表,代表出家的,跟《华严经》上所列的完全相同。「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重要,我们要特别重视。普贤菩萨所表的法,是成佛的第一法,我们要..

净土法门法语:佛弟子一生要抓住三皈,决定不能丢

我们看到相应这两个字,我们的身口意像不像佛陀?佛陀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佛一生不妄语,换句话说,三皈、五戒、十善,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表现出来了,有这个样子才能入佛门、才能皈依三宝。你看净业三福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

念佛与参禅的关系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如同在苦海中,是以没有一小我不想离开苦海的。但离开死活苦海,便需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类根机不合的众生,致有无量的窍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

思维活动出现的两种状态:聪明与妄念

妄念和聪明本质上是同一种器械,是人的思维活动出现的不合种状态。点状的思维就是妄念,它们随机出现,难以把握。线状、面状和体状的思维等于聪明,它们有条不紊地出现,能够把握。所以我们就不应该说妄念是坏的垃圾,要清除掉,聪明是好的至宝,要努力追求。垃圾和瑰宝不是不合的..

净土法门法语:修行没有尽力功夫怎么会得力

1我们常常听许多同修说,他无论怎样用功,念佛功夫还是不得力。诸位要知道,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都是修行没有尽力,没有依教奉行。不说别的,念佛人还搞名闻利养,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功夫怎么会得力?2佛在一切经里面劝导我们,要功夫得力,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怎么建立..

禅宗是否具足道次序递次且又超越道次序递次?

问:法师好!现在不少人批评禅宗已经断了传承且缺乏道次序递次,然则我看到您文章里有个提法禅宗具足道次序递次且又超越道次序递次?我认为很有事理,能否请您简单谈一谈?明贤法师:合理合法的道次序递次,灵活地应用固然有利;僵化地硬套必定生弊。因为修行人无法按社会理性,标..

禅宗的心灵之道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聪明。禅宗作为佛教,不仅持续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惟,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泉源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沉默。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处死眼藏、涅磐妙心、..

当五欲六尘现前时,若何心静?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如何才能把心静下来?济群法师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聪明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聪明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异常软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

若何在修行傍边精进,道心不退?

修行傍边若何才能精进,道心不退?就是要有这个信心,一向修行,一向达到圆满。如同接触一样,聚精会神,有英勇精进的心、有果断的心,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你只要有一点退缩,有一点恐惧,你就会失败。所以不敢有一点粗心大意,你粗心大意了,对方就打过来了。我们修行就是和..

因地见“性”,成佛“正因”

修行的次序递次: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一、悟,见,入道,就是明心见性。悟、见、入、三,悟也罢,见也罢,入也罢,均属顿门!即:顿悟,顿见,顿入,都是顿然一会儿,就在当下。如人在野外,先闭眼良久,忽然睁眼,此人则顿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森林泉池,虚空白云,一切..

参禅人士须不时防备的禅病

参禅之士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尚须不时防备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主如果指在修行过程中所有障碍修行的邪知邪见、虚妄执着和不准确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本的病因却不外如下几种――一是远离中道,落入二边。这是导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自悟修行”之道!

我们对于世间的常识、财富、爱情等等,老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甚至于觉悟成佛都愿望别人协助。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工作,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以前,有人问禅师:如何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

修行中走出神途该若何是好?

居士问:修行中,经常会走出神途,而且越走越远。这该若何是好?妙江大和尚答:守护自己的真心和理想是十分需要的。世间无论任何事,说得轻易,做却很艰苦,比如说不发性格,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语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个事理。只要真心常在,理想不灭,你就..

禅宗是“无门关”,应从哪入门呢?

网友:就教师父,我去禅寺,总听法师们讲禅宗是无门关。真的连门都没有吗?那我从哪儿入门呢?明贤法师:禅宗无门为窍门,是说它是一切现成的,本来是空相。懂得本性的空,就是入门。本性没有分其余相状,无所谓门不门,所以无门为窍门。实际修行中,人的心性实际弗成应用事理框死..

为何现代人参禅看话头的多,悟道的却少?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因为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前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若何才算看话头,平生老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

憨山大师: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是别?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别?言顿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法界心地窍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教者,称为圆顿..

烦恼是客人,就看你愿不愿意留

烦恼都是客人,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楞严经》里讲:烦恼都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你爱好把这个烦恼客尘在你家里多留几天,烦恼的时间就长几天;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你愿意留它,它才会在你家里,你不愿意留它,它就立时离开。平日人们是执着..

用止禅治病的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安心止在病处你哪里病了,你就把这个心念、留意力放到不舒服的地方去,这个地方就会轻易通,就会轻易不痛。因为心是一期果报之主,心是一个国王,心到哪里,所有的能量气血就到哪里,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气血足够了,这地方就通了,就不痛了。所以心念在病处,..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与腊八粥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看法是修行的指导,修行是对看法的体证

《六祖坛经般若品》主要讲述顿教的看法及这一看法的殊胜。看法是一个宗派的核心内容,也是表现此宗思惟高度的标尺。禅宗之所所以登峰造极的窍门,原因就在于看法高超,直截了当。恰是在这样的看法下,才有快捷的成就之道。其后的《疑问品》《定慧品》《坐禅品》等,主要介绍了顿教..

挂带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对比

1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常住,于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说甚深微妙之法,令众生能得殊胜的利益安乐。2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已入灭,佛之正法开始了无修无证的衰颓和僧风浊乱以及步向绝灭的末法时期。3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光显赫,光耀十方佛刹,普照一切众生,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