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呢?就是万佛圣城六大宗旨。◎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日开示你们看!现在世界上的人们,多数都在发颠发狂,像犯了精神病,世界将变成疯狂世界。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认识做人的基本条件,所以你争我夺,为达个人的目的,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出卖朋友,多么可怕呀!那..
学佛
修行,应该从哪开始?
我们总是祈祷佛菩萨保佑我们事事如意,富贵平安,其实扪心一问,我们学佛,到底是真学还是模糊学佛?人的修行,不可能一步登天,立刻修成正果。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向善,一叶一菩提,抛开一切的执念、恩怨与情仇,清心修行,不与世俗所纷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修行的最好状态..
根本智和后得智
「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怎么修法?先修根本智,不能先修后得智,先修后得智你没有根本,你那个后得智是假的,不是真的。广学多闻这是后得智,他学一辈子,学几十部经,一、二百部经,通宗通..
修福趁年轻,学佛要趁早,不要倒霉了才来学佛
namoamituofo南阿陀佛有的人看有钱的老板也学佛,觉得有点好奇:“这么有钱,为什么还学佛?”有位老板说:“我以前以为,人不快乐是因为没钱,于是我就拼命赚钱。等我赚到一点钱了,却发现人生更不快乐了。”其实,钱不是我们快乐的主要原因。钱是物质层面的,快乐是精神层面的,..
常听《大悲咒》的人,善根好佛缘深
《大悲咒》,来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佛家咒语。《大悲咒》真言,为所有学佛者必修课,能圆满众生一切愿望。佛门人经常听《大悲咒》,犹如见到了佛菩萨,能接受到佛菩萨的加持,内心的善根、慈悲心马上激发出来,会利益一切众生。修行人或与佛有..
海涛法师:欲望,嗔恨强,杀生灾难多,不动佛心咒超越一切
所以,修行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嘴巴,用我们的心,完全融入。与佛的心相应,大悲心相应,一切不为自己,这是快速成佛之道。多这样练习。大宝法王说,要消自己的业障,多念金刚萨 百字明咒,看到别人业障重,为他念不动佛心咒,他业障就消。特别要超度那些最不好死的、自杀死掉的..
海涛法师:内在的净化,才能解决许多负面的问题
奉持十善业行,是让我们离开痛苦与获得解脱的良方。如果我们希望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就应该即时奉行十善,要有所行动才能尝到甜美的果实。佛陀在《金刚经》中曾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许多佛弟子都能琅琅上口的偈颂,但真正能保持正观..
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一定要把修行的理念应用在生活中,自我调理情绪、心理状态,保证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很卫生的状态。这种卫生要依佛法的修行为标准。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心态是不卫生、不清净的。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意见,就是如何..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这个经书或这个论藏啊等等,都是能够供养的,就是把经啊,放到佛台上,就像恭敬佛一样恭敬它,这里在《梵网经》当中说“若佛子,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佛经卷。若不如法供养着,犯轻垢罪。”对佛经如果不如法供养的..
心生 恨,我们就上当了
我们被人家欺负了,被人家辱骂了,被人家误解了,不 恨实在太难了。所以它是我们修道的障碍;而 恨,我们就上当了;如果不 恨,乃至淡然转化,就像永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如能如是,我们就会由此而自在了。此时,我们不但不会 恨,..
呷绒多吉上师:佛不在外面,佛在我们的心中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488):所以,很多人修这些法的时候只追求一个数量,或者只是为了得到大圆满法而去修五加行,虽然数量是有了,但质量没有达到,就只能是自己骗自己,内心的境界没有任何的提升。就像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虽然依靠一些关系当了官,但他早晚会倒霉的,因为暂时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二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二章随缘了缘成佛缘03道在方便中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所以说由‘十信位’至最后成佛,处处都有方便方法,依《华严经》的境界是什么方便方法?为他好或为我好?重点在先为他好,给人方便,后谈到为我好..
什么样的人能往生?
真正学佛,要把求生净土放在第一号大事,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凡是念佛不成功的,到最后还要搞六道轮回的,都是信心不够,对这个世间有留恋。什么样的人能往生?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真的放下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如果对这里有留恋,就去不了了,那就完全错了。真正往..
信愿法师:弥陀弯腰垂示救度
【念佛感应录】弥陀弯腰垂示救度母亲中年以后经常因急症、病痛缠身,每次家人往返医院,在加护病房、急诊室间疲于奔命,全家的生活步调经常大乱,造成不少困扰,我却以此因缘而开始学佛。学佛以后才明白,这是她老人家宿世杀业太重所应受的果报,由此了解到因果的可敬可畏,促使我..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271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271:想念庄严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缘正心领衔,弘想念庄严。想茫茫苦海,念万般无奈。五蕴不虑依大乘,令发阿耨菩提心。
海涛法师:吃一口葱,你今天所有功德马上不见了
《消除葱蒜过恶咒》:「匝查匝匝娘」。佛经有说,吃一口葱,你今天整天所做的所有功德马上不见了,吃一口蒜,一整个月的功德不见了。不是说那我就可以买多一点葱蒜来煮了,不是那个意思。是没办法,我不想吃,但是他们给我的加了这个东西, 是吃素的,所以 赶快要念《消除葱蒜过恶咒..
海涛法师:不生气、不破戒、断恶修善改变命运
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不动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佛,不空成就如来,过去都是破重戒要堕落地狱的,但是碰到了中间「毗卢遮那佛」的慈悲,引导他们去大忏悔,忏悔以后,发了一个不动的誓愿,最后,不但消了自己的业障,还能够成佛,帮助更多受苦的众生,不动比丘过去..
学佛人,一定要去掉这种心,否则修行很难有成就
每个人学佛的目的都不一样,但是终极的都离不开达到得道开悟的境界。学佛的本质在于看清现实,看懂人生,对一切事物不再执着,也不再迷茫。一步步的通过修行,净化自己的身心,每个人都是可能有所成就的。佛教中,“贪嗔痴”被称为三毒,每个人都深受其害,被它们所障碍。而最起始..
从痛苦中觉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坚定
佛陀出世以后,先讲生死流转的果报。我们前面讲人天乘的时候,佛陀对人天安乐的果报,并没有加以否定,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五戒、十善的时候,佛陀要我们断恶修善,干什么呢?创造人天的快乐!但是到了出世间的圣道的时候,佛陀的口气改变了,佛陀说三界没有快乐。这是什么情况,..
学会从奉献中获得法喜
论语里面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们天天学佛的教法,就是要把自己培养得有智慧。虽然不能一下子变为一个大智者,但是学一点用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天智慧在增长,这是可以的。所以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凡遇到事要有智慧地观察,佛怎么说的,我们..
梦参老和尚30句法语开示
01、想调伏无量劫的烦恼,我们要以“善”止“恶”。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让恶念不生,善念多生,这样才能真正调伏和转变。02、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最注重一点是什么?利益众生的时候,你自己也要修行。菩萨为利益众生不舍身命,但是自己也得修行,自他双利。如果..
如何能够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
问:为什么我爸爸总是夜不归宿,谎话连篇?这到底是什么恶缘?我是2017年7月份接触的佛法。没接触佛法以前,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也总是抱怨。即使现在学佛了,有时遇到一些事情时,也难免心生烦恼。比如拿我爸的事情来说,就让我很头疼。2016年7月份左右,我还在上大三,意外发现我..
翠岩禅师《警僧铭》对僧人的告诫
翠岩可真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经参访过慈明禅师,因到金銮结夏安居,与善侍者结为好友。翠岩禅师年轻时经常骄傲自满,目空天下。善侍者是慈明的得意弟子,与翠岩禅师言谈之间,知道他尚未彻悟,便嘲笑他的骄傲自满。一天,两人在山路上行走,翠岩禅师议论风发,善侍者拈..
见坏法者能呵责,当知是人真佛子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信仰者陷入了一个误区,什么样的误区?慧思大师在讲解《法华经·安乐行品》中,有这样的说法:“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法华经安乐行义》)如果有人行菩萨道的时..
什么是发菩提心,何为四弘誓愿?
何为菩提心?佛家的经文经常会说到“菩提”二字,菩提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所以学佛修行者在懂得因果定律时,懂得利益众生同时,就已经开始发“菩提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那么如何修持才..
南怀瑾:修持一切法门的两个必须条件
【初者指示前行法,无常厌离外前行,能遣此生贪着底,差别前行发悲心,令行大乘道诸法,是故初修二前行。】要想达到大圆满的成就,必须修一种前行。第一个前行是在修这个法门之前,先要真正发起厌离心,想出离跳出这个无常的世界,无常的生命。像我们大家都号称学佛,可是对这个世..
德光法师:学佛人,要不要尽力去求“福报”?
不学佛修行的人往往一味地求福报,觉得多多益善,但有时候福报多了,用不好反而会带来麻烦,古今中外多少人都葬送在财色名利中。那么修行之人,到底该不该追求福报?修行过程中又该如何对待福报呢?很多自诩“修行”的人,对积累福报嗤之以鼻,觉得那些都是不了义法,每天只自顾自地..
从三世因果的角度告诉我们:富贵的正因是广行布施
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法则中。大到天体运行、山河易位,小到一草一木、一饮一啄,都是因果律运行的结果。因果律是佛法的基础。佛陀以彻悟的大智慧,从三世因果的角度告诉我们:富贵的正因是布施。布施的本质是无我。布施的最终成就是无..
为什么有的人相貌非常好,却未必就有大福报?
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是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薰修很重要。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愈能容纳许多人在树下乘凉遮荫;相对的,如果大树没有了,众人也就失去了庇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