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贪的福德是寿命、健康、心灵自在。财富,我们也称为资粮,概略可以分为福德与智慧两种,其中福德资粮又分为可贪的和不可贪的。可贪的福德是什么?是寿命、健康、心灵自在。第一个珍贵的财富是寿命。一个人能活着是最大的福报,假如连命都没有,拥有世界第一的财产,权大到如国王..
烦恼
该怎样把上师的法完全融入相续?
同学提问:上师您好!弟子该怎样把上师的法完全融入相续,祈请上师开示?上师开示:这要一步一步来,先听再去思维,然后再去落实,落实是有过程的,这样慢慢相续就会变成佛法,生活变成修行,到那个时候,你就不烦恼、不痛苦了,你就不同寻常了。在表面上看似和其他普通人一样,但你..
《佛法要义问答》:无常与空性
问:一切遍知也是无常吗?金刚乘说到意识有不同层次。最细微意识称俱生原始之光明,俱生原始之光明有两个意思:一是光明的究竟性,一是光明本身。一切的粗分意识,都来自于这种光明,都是由其而引发的,故粗分的意识都可融入这种光明中。透过修行,粗分的意识是可以完全断除的。所..
要想真修行 首先戒浮夸
居士怎么和同参道友相处(资料图)一些居士面对身边的同参道友指出的过错,经常起烦恼,不爱听。那么,在家居士该怎样去掉这个毛病,应该怎样和同参道友们打交道呢?同参道友相处,不要太过于客气,直心是道场。以前看过虚云老和尚讲开示的文字资料,老和尚提到过“茅棚境界”,我认..
若能转识成智 自能变化气质
若能转识成智,自能变化气质(资料图)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识”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我们常在知识、常识和认识的层面去运用它。我们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而常识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是指与生俱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
为了如母有情,是否应发愿继续留在娑婆世界?
继续在娑婆世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于悲心,乘愿力、神通入轮回救度众生;一种是凡夫循业流转,因业力牵引不得出轮回。如果是自己已解脱了烦恼束缚,有能力跳出轮回,而由于悲心仍然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护持佛法,那是菩萨的愿行,我由衷地赞..
禅语“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里的智慧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资料图)这两句禅语出自永嘉玄觉的《奢摩他颂》开头语。永嘉玄觉以《证道歌》闻名于世,他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开悟以后的境界。恰到好处地用智慧的心,而此时恰恰无心可用;无心可用是因为没有障碍、没有牵挂和自我的执着。..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 才能真正的学佛
什么是真正的佛(资料图)佛,是一位已经圆满地自觉觉醒了真如自性的“人”。佛,是一位具有清净智慧与清净智力通达无碍的“人”。佛,是一位智慧、智力、解脱与至善的慈悲已达究竟的,最高境界的“人”。佛,就是每个人平等无二的清净自性。佛与我们众生没有什么区别,佛也有思想,..
佛教常识:什么是佛教里的七觉支?
什么是佛教里的七觉支?(资料图)七觉支(七菩提分)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洒脱之中。七觉支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择法觉支..
如何才能以平常心面对死亡
把死亡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多数人都惧怕谈死亡,其实,四季的转换也是无常的显现,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和我们生老病死的循环是一样的。在佛教昌盛之地,会把死亡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不为死亡作准备,只是怕死是没用的。要面对死亡,理解生死,要实修。到目前为..
你知道三宝 却不知道三宝还有这六种密意!
三宝还有六种密意(资料图)为何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具有六层意思。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这一宝藏者寥寥无几。尽管人人皆具三宝品质,却深藏不露,虽有若无,无法对生命改善起任何作用。..
能海上师的修行诀窍:冲上去 耐过去
能海上师(资料图)海公上师这里特别强调,所谓有堪能性的有两个:一个是“耐烦”,耐烦什么?就是说你能够忍得下去;一个要“勇猛”,勇猛就是说看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退,要冲上去。在我们讲《辨识阿含》的时候,不是讲《法蕴足论》的四圣种品吗?四圣种品:比丘就是打仗的勇士,跟敌人..
福报不够所以被业障拖着走
因为你福报不够,所以被业障拖着走为什么道理、法理懂得, 心却住不到呢?因为福报不够。我知道发脾气不好,我还是要发脾气;我知道吃肉不好,我还是要吃肉;我知道顶撞爸妈不好,我还是要顶撞……为什么道理都懂,却做不到呢?福报不够。福报不够,禅定升不起来,被业障拖着走,就应..
修行人无数,为何成就者寥寥?
基于悠久的佛教历史及古老的传统文化,现在学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现象。但其中很多人,只是通过阅读经论、书本,以及查阅网络上的资讯,然后自己去修行。我觉得,虽然这是一种时代变化,不得不接受,但依靠这种方式修行还是很不够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当今这个时代,..
还有比听经闻法更重要的事情?
闻思修(资料图)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能有机会听闻佛法,不仅是今生,更是百千万劫以来稀有难逢的幸运时刻,所以应该分外珍惜和重视。闻法固然重要,但还有比闻法更重要的两件事。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为大家说明。第一,如果别人递过来一个水果请我们吃..
活好生活的“断舍离”
活好生活的“断舍离”生活的禅法在于观察和包容、喜悦和平静。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洒脱,禅是内心的无碍,从心地到生活的活泼运用,豁达而自在的生活方式,更是对生命积极崭新的诠释。禅是生命不断崭新的一种活法,更是突破自我狭隘的一种态度,去善待和观察世界,来规范和..
用心修行消融“我执”
用心修行,消融“我执”这一周过得好快啊!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这周的心情,那就是跌宕起伏。就如同南京的天气,周一还是天空阴霾,细雨朦胧,包括呼吸的空气都是干冷而潮湿的,可是到了周末却又阳光普照了。老实说,从上周日班级共修结束以后,心情就有一些压抑。孩子第二天要期..
说法常用偈颂汇集
三摩地王经(月灯三昧经)01.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02.设若于法观无我。既观察已若修习。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诸余因不能静。03.遍于无边俱胝剎,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无热恼问经诸依缘生即无生,彼中非有生..
为什么修行多年还有很多杂念
一信徒问师:师父,为什么我自己修了这么多年,还是有这么多的杂念呢?师答:没有杂念妄想来督促我们,我们哪里能知道去发愿成佛作祖啊!杂念多时,烦恼自然也多,你当然希望早日离苦得乐,于是你终日寻觅,愁眉紧锁,心里充满了困惑和担忧,你始终进不了那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修行也..
婚姻不是儿戏,如何求婚姻?
婚姻不是儿戏我们现在的心很小,两个人都不能包容,夫妻两个结婚,没几天他闹离婚。什么原因?不能包容,心量太小,在现前这个社会太多太多了。现在大家把结婚也不当一回事,随随便便的,为什么?可以上午结婚,下午就可以离婚,简直叫儿戏!社会动乱这是根本的原因。中国古代对这个..
末法时代 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
末法时代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资料图)现在很多人都说:“不要出家啦!在家修行还不是一样!你出家能受得起人家礼拜吗?能受得起人家的供养吗?”这话乍听之下似乎很有理,其实,这是假善知识,冒牌佛教徒胡言;真善知识是恭敬僧宝,哪有阻人出家的?这里所感善恶因果,请恭阅“出..
为何“总在遇缘不同”
缘分比善根还重要问:为何总在遇缘不同?答:佛法较少说因,但强调缘。‘缘生论’与善导大师提的‘总在遇缘不同’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缘。我们静心旁观,这个人明明是个普通人,他为什么能成为圣人?为何有这么大的勇气决心克服烦恼习气?这是依靠善根、缘分,而缘分比善根还重..
反复磨练心智,对抗嗔恨心
世间众恶莫过于嗔怒,修行最难莫过于坚忍。故此应精进于各法门,努力苦修安忍之功夫。一般来说,人常有各种负面情绪,像是自负、骄慢、嫉妒、贪婪、纵欲、心胸狭窄等等,但在这之中,尤以嗔恨心为首恶。这是由两项缘由所造成:其一、嗔恨心是人在灵修路上要走向开悟菩提心的最大绊..
作为修行人 光会念佛发愿是不够的
作为修行人,光会念佛发愿是不够的(资料图)我特别注意到,西方国家人士多半先对各自传统的宗教反思,并在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宗教之后,感到佛教的教义与行持对自己合适,才对佛教产生兴趣。一般来说,先要对佛法进行观察,然后才产生兴趣。一类人经过认真思考后,对佛法有了真正的信..
活着不是为了生气(建议大家都看看)
活着不是为了生气(资料图)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快乐,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
佛教中的日光菩萨是谁
日光菩萨的名号,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恭迎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光菩萨圣诞。日光菩萨的名号,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尘,摧破生死之闇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又作日光遍..
修道不能忽略了天人合一
读书特别重要,可是怎么读,读什么书?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其中一点,以前人读书,为什么要读经。古人认为,人就是要修行,那怎么修?就是天人合一。和天地合其德。这就是教育的根本。近代的书,从小学到大学,尤其是教授科学的部分,乃至现在研究科学的部分,通通都是按照西方的方..
晚上杂念纷飞,无法静心,该怎么办
一信徒问师:师父,我白天没什么烦恼,但一到晚上,躺到床上,就像被烦恼罩住了一样,杂念纷飞。我想用持咒来压制,但不行,任何修行方法都无法让心静下来。请问该怎么办?师答:在传统的修行中,有一种叫做业障的说法,就是你过去的很多负面行为,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多情..
佛法所说的贪心,实际上就是一种“进取心”,这种心态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进步,为什么要断除呢?
问:佛法所说的贪心,实际上就是一种“进取心”,这种心态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进步,为什么要断除呢?索达吉堪布:在一般人看来,贪欲就像亲友一样,卖力地为自己摄集种种安乐受用,对这样的贪欲心,又有什么必要畏惧而舍弃它呢?这种想法极不合理。以比喻说,世人经常会遇到这类所谓..
轮回中的你,真的想出离吗?
如果不明白什么是轮回,堕入轮回又有什么痛苦,自然不会想要出离。如果对轮回真相有清楚的认知,自然会勇敢面对种种现象,也会非常渴望急于解脱,激发出强烈的修行动力。这种渴望出离轮回的动力,我们叫“出离心”。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轮回之苦,生起稳固的见解,从而能够生起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