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把钱布施给穷人,而去建寺庙呢?我刚回国的时候,国外的居士供养了很多钱,我买过几十万元大米,一万多双鞋发给穷人。后来我发现,送粮食你能发多少个家庭?十万斤的粮食发下去,一个人能分多少?两三顿饭就吃完了。这么庞大的经费洒下去,和洒到大海..
金钱
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
在这个世间,无论高低贵贱,其实人人都渴望完美。渴望健康长寿,是为了实现生命质量的完美。渴望事业有成,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渴望物资富足,是为了实现物资财富的完美。渴望身份显贵,是为了实现权势地位的完美。渴望妻贤子孝,是为了实现家庭生活的完美。渴望人爱爱人,..
财富需要把握好度
金钱可以买房子,但是不能买一个家;可以用来买床,但是不能买睡眠;可以用来买时钟,但是不能买时间;可以用来买职位,但是不能买到尊敬;可以用来买药,但是不能买到健康;可以用来买血,但是不能买回生命;可以用来买服务,但是不能买到慈爱。所以,对财富需要把握好度,还看怎么用。——加..
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在佛教中,对金钱如何看待呢?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关键要看用它的人怎么用。用好了,就可以济世救人、自利利他;用不好,也能颠倒黑白、自害害他。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都没有把它用好,以至于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比能力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思路清晰比卖力苦干更重要;心态正确比现实表现更重要;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更重要;做对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
存害人之心的恶报
从前有一条蛇,头尾相互诤竞。尾对头说:“我应为大。”头说:“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行时在前,所以我该称大,你无此能。”尾说:“我令你去,你方能去。如我不去,以身体绕木三匝,如此三时不断,你不能去觅食,必定会饥饿垂死。”头对尾说:“请你放我,以你为大。”尾听其言..
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天地之间,一切都在变化,身体、财富、名声、亲眷等皆为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自己的心才与自己生死相随。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宠爱,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三夫人是经过一番辛苦追求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带在身边,甜言蜜语;二夫人与丈夫天天见面,..
该怎样拔除痛苦呢
问:请问大堪布具体该怎样拔除痛苦呢?索达吉堪布答:1、低劣的世间方法首先讲一下世间人除苦的错误方法。有些人在特别痛苦时,拼命地酗酒、抽烟、吸毒。我就认识一个佛教徒,他说自己的烟酒戒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很烦躁时,就会躲到咖啡厅里吞云吐雾,再去舞厅借酒消愁。..
减轻压力的智慧
一、压力,人生无法回避之现实人生在世,不得不面临各种压力,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你们来说,眼下有繁重的学业压力,将来到社会上,压力更是纷至沓来:首先是就业的压力,随后是事业和家庭的压力。事业的压力有二:一来自领导,二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也有二:首先是成家..
佛教中如何看待金钱呢
在佛教中,对金钱如何看待呢?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关键要看用它的人怎么用。用好了,就可以济世救人、自利利他;用不好,也能颠倒黑白、自害害他。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都没有把它用好,以至于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出离心不是逃避
我们一讲出离心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出离心了,是不是要远离世间了?是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了?然后到山上、到山洞里自生自灭?”这是一个误区。佛法不离世间法,包括出离心也是,你尽任务、尽义务是应该的,在佛法里,这叫了缘了债,这样你最后才能了生死。..
参加微信群共修要念多少经和佛号才能增长福报?
一信徒问师:师父,我们参加微信群里的共修需要念多少经和佛号才能增长自己的福报呢?师答:本人觉得“学会放下,懂得舍离,放下分别”是最大的福报。当我们聚在一起,或者是说参加任何一种共修的时候,心里面常常想的是,藉由这样的课程或者共修,可以得到些什么。如果说抱着想得..
海涛法师:你在这个人间所做的一切,都有果报的
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你种了这个因,自然就有这个果。所以讲到因果,佛教有个故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出家了,七天,就证阿罗汉。但是,他觉得他的弟弟因为他出家了——他的钱、家里的财产就给他弟弟了,然后他的弟弟很多钱以后,就在享受金钱。然后目犍连想:..
净智法师:烦恼七日谈
净智法师:烦恼七日谈一、万应灵丹以前住在小庙,时间久了,发现一个秘密。庙里唯一的那位师傅,无论别人遇到了什么难解的问题,都使用同一个解决方式,就是“写个牌位,本寺庙初一、十五会定期诵经回向,保佑你消灾免难,所求皆遂。”我把它称为“万应灵丹”,什么问题都可以派上..
到了极乐世界 你还有什么舍不得
修行(图源:网络)《阿弥陀经》里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还说到另外的方便法门,就是临终十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愿文甚至说,只要有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法华经》也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而..
面临选择以什么为导向
面临选择,应该以价值为导向1、网友:问世间情为何物!法师,为何想要放下对一个人执着的情绪,是如此的艰难?学诚法师:世间的情,绝大多数是人的执著,这就是人最深重的习性,心就像强力胶一样,对着什么对象就粘在什么上,感情、金钱、权力、地位、名誉……必须用慧剑才能斩断执..
仁慈之心
这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公案。一个乡村有一位长者,家里比较富有,为人也很仁厚。有一天,一个小偷溜到他家偷东西。这个小偷进了屋子,发现有人,就爬到床底下躲着去了。这个大富长者呢,就装作睡觉。小偷在下面想趁他睡着了再溜走。过了一阵子,小偷觉得上面的人好像睡着了,就..
持净戒之功德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三讲二持戒(方便轻遮戒)经文:「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此段经文重说持戒之功德。有心无境是戒;有境无心是定慧;无境无心是戒定慧;有..
万行大和尚:为什么学佛人也会有争斗呢?
因为我们不是佛,我们是走在学佛路上的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况且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我们或多或少也需要一点争斗来帮助我们成长。但是和尚不应该在寺庙里斗,信徒来到寺庙里也不需要斗。有些地方的潜规则是不允许有争斗的,比如来到寺庙就是讲实语、讲奉献的。而有些地方的潜规则..
海涛法师:什么是善恶自造苦乐自招?
你只要做善事,如影随形,这个善的果报永远跟着你。所以各位要大作功德,不分在家出家。特别出家要比在家做更大的功德,因为要成佛,要做大布施身、口、意 各种方面,金钱能够有的话一直做布施。这个福报永远跟着你,那是你最好的朋友。罪为恶心怨,那你如果造恶业、罪业,那你就..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 福报哪里来
星云大师(图源:网络)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不公平。他们怨叹世间怎么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大楼有大楼、要官位有官位。我怎么什么都要不到?别人的福报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别人的福报必定是有福报的来源!有的人,从小..
傲慢和自信怎么区别?
一信徒问师:师父,傲慢和自信怎么区别呢?师答:傲慢心同自信在表相上比较难区分,需要有个标准来衡量。傲慢心是建立在外界无常的事物上,比如金钱、地位、能力、学问等,夸大对自我的评价。自信则建立在内心正知正念的基础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有自..
本源法师:不信因果是最大的愚痴
善恶有报(网络图)这个凡夫为什么有生死轮回,根本原因是什么?愚痴。愚痴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他是个傻子叫愚痴,最大的愚痴就是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没有信仰。那个小布什在清华大学做演讲的时候他说,他美国90%的人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跟没有宗教信仰有什么区别呢?有宗教信仰的人..
济群法师:看清我执的真面目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自在。“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
星云大师:记住这六点你的人生幸福感也会满满的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
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
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钱财,最后还不知是谁的。舍得舍得,以“舍”为“得”!如果我们不能了然这其中的因果之关系,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
当心平静下来,头脑也会清楚一些
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在好几部重要的经典里,都可以看到佛陀在介绍观世音菩萨,譬如:《法华经》的〈普门品〉、《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以及《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还有大家常诵的《心经》,只是在《心经》中观世音菩萨被称为观自在菩萨;另外,在..
你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不信就没有因果了吗?
深信业果非常重要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
菩萨戒四条浅说
本文就菩萨戒中“说四众过戒”、“不随喜赞扬戒”、“爱恚赞毁戒”、“诽谤三宝戒”这四条戒条,结合相关经论进行了分析和解说。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千佛大戒等,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应受持的戒律。其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
点亮心灵之光
我们看到世界上形形色色、日月星辰、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我们都看的清清楚楚,甚至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我们也看的清清楚楚。问题很严重的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才是自己。可能是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到了有一天身体都毁坏了,但是我们看不到的心,它不会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