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会导致惨烈因果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穴罗;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迷丽耶(梵话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完全发酵时,可令人生醉..
智慧
常把惭愧放心头,有三大好处
“惭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惭”、“愧”二字连称的词汇,而这两个字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与观念。其中“惭”指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惭形秽”;“愧”指的是对不起他人,所以说“愧对于人”。其实一个对不起他人的人,往往也会对不起自己,譬如做..
圣空法师答疑:学习佛法后嗔念减少,但是睡眠不好,怎么办?
圣空法师答疑:学习佛法后嗔念减少,但是睡眠不好,怎么办?问:学习佛法后嗔念减少,但是睡眠不好,怎么办?圣空法师:因为在你学佛之后,你懂得了因果,你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将要决定你以后的一切。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你明白了之后,起心动念就知..
诵经的过程就是产生功德的过程
如果能诵经,那是最好的。诵经有功德。功德在法界中,是怎么运作。大概就是修道人以修行的功德能量转移给世俗的斋主。所以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情,要消灾就来拜佛,供养了三宝,三宝接受你的供养,同时你也得到三宝的功德。三宝的功德来自哪里?就是来自出家人的修行,其中最重要..
净土法门:怎么赚钱赚的很自在?
佛告诉我们,你的财富不是你自己有的,不是说你很聪明、你很能干、你很会赚钱,没这个事情!你想想你周边的人,比你聪明的人多的是,比你能干的人也多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能赚钱?你会赚钱。我们前几天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傅居士,很有趣味;我虽然认识他两、三年,他也在那边皈依,但是..
净土法门:极乐世界一切都是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者,「不因造作,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此真无为。若因造作,则是有为矣」。这是解释前面经文,「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都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日常生活以及修学,无不是与自然无为相应,跟我们娑婆世界完全不相同。娑婆世界众生,..
净土法门:盛世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我们可以说善缘多、恶缘少,人道的环境还不错,中国的历史很完整,从司马迁将古代的传说用文字写出来留传给后世,《史记》属于通史。秦汉以后国家对这个很重视,设有专门的人才来负责任写历史,断代史,一个朝代、一个朝代,我们今天讲的《汉书》,汉朝的;《三国志》,汉..
经典导读:此岸与彼岸
经典导读:此岸与彼岸佛教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一切凡夫,皆在生死中,故皆在此岸。一切圣人,则已从此岸,渡烦恼河,到达彼岸。生死中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彼岸涅槃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乐乃是无为寂静之乐,非如生死中与苦相对待之乐)。学佛之目的,无非是欲从生..
净土法门法语:佛告诉我们一个回归自性的妙诀
1《华严经》上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现在透不出来,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住了。2 我们六道凡夫,一天到晚妄想,前念灭,后念生,念念不住。我们不想要妄想,偏偏妄想一大堆,妄想哪里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也不..
净土法门:佛度化众生用什么?
【解】“无等无伦最上圣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究竟圆满的智慧从哪来的?自性本有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共同一法身”,这一句话,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声声唤醒我们,我们好像在做梦,把我们喊..
心不正,再大的福报也守不住
修行是很真实的,不要去看道场的过失,看僧人的过失。各有各自的因果,你修了你得,谁也拿不走。佛经说,人做人又死掉,再做人,如果尸体都没有坏,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你看你轮回了几次,这辈子能遇到佛法,肯定也是前辈子,或者更早时,有过和佛法结缘的因缘。甚至出家过,但这..
净土法门:这个世界上没有对与错,只有因和果
早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经上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点都不假,世间没有恶人,妖魔鬼怪到我这里来,都是佛菩萨。所以境随心转。凡夫,凡夫可怜,颠倒了,他的心随境转,错了。心随境转,你就会转到阿鼻地狱;境随心转..
高僧大德:不要为求神通而学佛!
星云大师:学佛应该重视道德慈悲(资料图图源网络)星云大师:可怕的神通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倖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好在大家没有神通;如果有神通,日子恐怕会狠难过。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
拜佛对身心都有哪些好处
拜佛对身心都有哪些好处?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俯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生理:低头时拉开颈椎各关节间隙,..
佛经中所说贪睡的二十种过患
常识:贪睡的20种过患《大宝积经》云:“应当观察睡眠过失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
法界微妙的部分,阴阳的部分
在法界中,有许多微妙的部分。比如寺院风水的问题。现在佛教徒讲到风水就以为是迷信。其实,只要是人,你还没有出轮回,还受到五行的制约,就是会受到环境影响的。人首先有色身物质的部分,所以你就会被外在物质所影响。一个地方要有修道人,要能出圣人,也要靠当地的场。历代祖师..
烦恼即菩提,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修行!
佛教非常提倡和平,但它不认为和平依赖外在,而是强调内心的和平。佛教认为,首先要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这些被净化后显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的状态,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重要。否则,永远随着社会潮流,随着别人的分别念和脚步,活着就会非常累、非常苦。如果我们..
人间天:为什么学佛没有一点点的感应?打坐进入不了定态?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常常听闻到我在宣说戒律的时候,广泛的为大家宣说了修行路上最最重要绝对正确的三个义理,这三个分别是这样的:摄心为戒,因为有戒才能生出清净安稳的定来,在清净的定中才能得到真实究竟的智慧,这三个就叫三个无漏之学了。这三个内容是没有漏洞的,是没有错..
常识:福报从哪里生起
常识:福报从哪里生起?布施中,无贪心是最为殊胜的。比如你为了求平安、求健康而去做供养,并不是对佛生起了恭敬心、感恩心,这样的心就不够真诚。你是有目的的。布施众生,是以慈悲布施的。若是你图回报,图异熟果,就不是以慈悲心做的布施。慈悲心就是真心想拔除众生痛苦,真心..
这样来回向善愿,成就得快!
很多的同修,平时做回向,除了按照大德们制定的回向文回向之外,也加入了一些想要达成自我愿望的回向,这个无可厚非。可是看看大家的回向文,是什么呢?求长寿的,回向“愿某增寿永安康!”,求治病的,念“回向某病速治愈”,求智慧的,念“愿某智慧永增明”,求财的,念“愿某资财..
夏天到了,同修这样做可以积大功德!并且不花一分钱!
夏天到了,同修这样做可以积大功德!并且不花一分钱!随着春夏到来,天气转暖,每当雨后,路边草丛都会爬出大量蚯蚓、蜗牛、鼻涕虫、出来透气,爬到马路上后,这些可怜的小动物基本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要么被活活干死,要么被车压死,要么被路人踩死,基本上是死路一条。所以同..
发心是菩萨随缘是凡夫
发心是菩萨,随缘是凡夫发心是人的信心、决心;随缘就是可有可无,可以做可以不做,或者说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做也无所谓。发心的人,是他要做的事情,他非常有信心去做,决心做成功。懂得发心的人就是上等的命;懂得随缘的人就是中等的命;不懂发心不懂随缘,就是下等命;人家发心,人..
恢复灵性的纯净
诵经的功德之殊胜,是不可思议的。一般来讲,如果要诵经,就诵历代祖师都有诵过的经典,这样子加持力比较大。像有些经典最适合诵,比如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弥陀经。加现在流行的地藏经。地藏经和药师经都属于华严经的眷属经。这些经典祖师大德都有诵。尤其是法华经和金刚经。..
净土法门:往生极乐是成佛最快的一条道路
「求生彼国」,我们今天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是成佛最快的一条道路,没有比这更快的,我们走上了快捷方式。走上快捷方式还不肯放下,这个路你未必能到达,为什么?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可能有变化。如果真的彻底放下了,最后一口气没有变化,你决定生净土,为什么?心净则佛土净,要..
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
福德不一样,福德是世间法,功德是出世间法。功德跟福德是相同的,没有什么两样,用心不一样。留恋世间一切善行,善行都变成福德;如果念念求生净土,那你所修积的全变成功德,用心不一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统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做为净土资粮,这个好。如果求人天富贵就..
供灯,香,花,果,佛菩萨的意义?
佛前面为什么要供灯?你们说点灯的功德很大,有什么功德?你以为点这个灯,佛菩萨就保佑你,你搞错了。点灯为什么点油灯?点电灯不是很好吗?何必点油灯?它用意很深,这就是教育。灯放光明,光明不是照自己,照别人,灯油愈点愈少,这就是说牺牲自己,照耀别人,是提醒你这一点。我们..
跟佛菩萨学为人处世之道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人处世如何。有些人能力强,却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使得事业难以提升;有些人勤劳、能吃苦,却因不善于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而停滞不前。为人处世之道,乃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原..
佚名:细数常人对佛教的那些误解,你也有吗?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
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儿童是谁?
趁着六一儿童节,给大家科普科普佛教知识,想知道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儿童是谁吗?答案就在下面喔!小罗睺罗的父亲是悉达多王子,他的妈妈是耶输陀罗。他是释迦族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皇孙。在小罗睺罗出生的第七个晚上,悉达多王子骑上一匹白骏马离开了皇宫,出家修行。那天晚上..
学佛之人三种地方不可去
修学佛法者,身必须处于适宜的环境中,不能去那些对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则,将影响自己修行,有损于自己的功德。那么,哪些地方不可去呢?总括说来有三种,是怨仇争处、众人聚处和玩乐之处。“怨仇争处不可去”对于怨仇争斗的地方不得去围观,因为我们初学佛者未生起利他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