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身处轮回,凡夫俗子的力量非常薄弱,如果是个虔诚的修行人,有诸佛菩萨上的护佑与加持,很多障碍违缘都是能跨过去的。如果毫无信仰或半信半疑,只凭自己那点儿得失的盘算,只能随着业力被盘着玩儿。唯有猛力忏悔,才能清净内外的业障。很多人把遇到的不幸,或是看见他人遇到..
嘎玛仁波切
嘎玛仁波切:这两种资粮,世间与出世间的成就都必须靠它们
福慧双修快乐之源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就像人走路时需要依靠的两只脚,世间与出世间的成就都必须靠它们,但收获之前,自己要先播种。今生我们最渴求的健康、长寿、财富、名利,以及来世想拥有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好等等,都是靠自己辛勤付出而得来。如果没有健康长寿的身体..
嘎玛仁波切:若不懂得自省向善,便会推委过失伤害别人,到最后连自己都不放过
1心胸狭隘,生活中的伤害就特别多。或许来自别人对我们情绪上的挑战,或是别人讲我们不喜欢听的言语。长此以往,不满的情绪囤积起来,无形当中,心的空间就愈来愈小,最后只剩下一点点,就是自私的我!一旦被自私主导了心灵,再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外境,所得到的..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自己真正的强大起来?如何保护自己?
【问题】我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经常控制不住我的情绪,我要修行什么样的法门才能控制我的情绪?有时候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身不由已去做了,这样怎么办?请上师开示。【嘎玛仁波切答】这个问题很好,大部分弟子都有这样的困惑,包括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情绪。无始以来人累积下来的..
嘎玛仁波切:任何世间的名利财富,都不是“永恒的盘缠”
财富,我们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着它。可佛教里讲的“财富”,跟人们平常所讲的财富,不是一个概念。佛教对财富的定义,更深且宽广。财富常常被人称为“资粮”,就类似人的盘缠,主要是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两者缺一不可。什么是精神财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到..
嘎玛仁波切: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
藏地人常说:“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来自于别人的祝福,尤其是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有能力帮助别人是很快乐,很有福报的。比如布施给饥饿的人一口饭,给他十元、百元及更多的财物,寺庙募款、灾区急难救助、随喜认捐等种种善事……布施时,如果以非..
嘎玛仁波切:闻思佛法的基础必须要坚固,不要一知半解
对于佛法的闻思修过程中,我们需要有系统和完善的修学体系,而且,对于佛法里常见的名词概念及词汇的理解,还是要有熟悉的解读和认知。闻思的基础必须要坚固,这样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才能更为稳步的前进。而且,在闻思的阶段,对于佛法的开示,要时常的重温,大家会发现,可能之前..
嘎玛仁波切:种下成佛的种子,是最大的布施
我发现有些弟子很有意思,每天念经修行都是在忏悔。忏悔固然重要,但是它就像你在种庄稼时先要开荒除草一样,为的是收拾出一块可以种庄稼的地,之后再播种,还要灌溉,才能收获。可是我看到很多的佛弟子,只知道忏悔自己累世的业力,却不知道或者不敢发大愿,也不去做功德!跟别人..
嘎玛仁波切:愿力大于业力是什么意思?
【问题】愿力大于业力是什么意思?【嘎玛仁波切答】愿力大于业力这句话,是我们佛教徒的口头禅。愿力当然大,最大的愿就是想成佛。当我们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业力都不起作用,业力都被净化了。因此我常讲,对于业力来说,成佛也是最大的对治力。但是很多时候业力是非常可怕的。需要..
嘎玛仁波切:佛法僧三宝的六种殊胜功德
即使听到佛陀的名号,也能脱离轮回恶趣的恐惧。以前,有五百个商人到大海取珍宝,遇到了暴风,船快被卷入一只大鲸鱼的口里。当时船上的人都祈祷山神、林神、树神等等,但商主菩萨要大家皈依佛陀,众人就跟着大声念诵“皈依佛”。鲸鱼一听到佛陀的名号,惊恐不已,沉入大海,闭上大..
嘎玛仁波切:傲慢的代价
快乐之源连载傲慢的代价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是这种世间聪明并不是智慧;世间的聪明无法反观内心,只有智慧才能反观内心。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因为聪明会让人钻牛角尖,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每个人都有自认为最优秀的阶段,..
嘎玛仁波切: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
导语:佛陀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没有佛教乱这种说法,佛教徒会乱,但不代表佛教和佛法会乱,这是两码事。“不动己心,不乱他心”,以偏概全的结论是不会究竟的。一个南方的佛友曾对我说,他遇到一个从国外回来的风水师,以前是个出家人,现在靠给别人看风水算命为生。这个风水..
嘎玛仁波切:用完美的内心与这个不完美的世间和谐共存
世间的纷扰本来就存在,但是能让纷扰触发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自愿,而非强迫。如何接纳与看待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外力的阻扰,完全在于我们的内心。无论我们的眼里能看到什么,耳朵里能听见什么,鼻子能闻到什么,口舌中又能品尝到什么,身体又能感触到什么,这一切的一切本..
嘎玛仁波切:抑郁症,也被称为“心的感冒”
抑郁,似乎成为了当下非常主流的一个词。很多时候,都会听说有人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或是将要抑郁了。其实,当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抑郁的状态时,往往说明,社会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而且真的是不容小觑的严重。人人都会有烦恼,可是当这种烦恼和忧愁的状态得不到很好的..
嘎玛仁波切:前世修行过,今生再续殊胜法缘的征兆
简单来说,业力现前是苦,业力的来源是集,我们遇到的佛法是道;通过佛法可以把苦的来源灭掉,这就是“苦集灭道”。所以,我们很是急迫,希望早一点能从六道轮回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因为我们不知道前世和今生造了哪些业,有些造作的恶业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但是我们要尽全力在报应还..
嘎玛仁波切:不求人人满意但求无愧己心
身处红尘的居士弟子们,在世间法上面,很多事只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就连伟大的释迦牟尼佛都有人挑剔,找他的缺点,何况是凡夫俗子呢?静命大师曾说过:“连佛陀都没有办法让所有众生欢喜,何况我等凡夫啊!”还很清楚得记得我二十四岁那年,在塔公与老上师――尊贵的土登曲吉..
嘎玛仁波切:学佛修行能否真正获益,也是需要根据我们学佛动机来定性的
对于修行的认知,如果只是停留在世间福报,有所求有所得的层面,或许也无法从根本上将佛法的博大精深学以致用。所求所得之心,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时常处于患得患失而深感迷茫和痛苦的根源。对于修行的认知,还是要有进阶式、客观而深刻的理解。学佛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够了知..
嘎玛仁波切:凡夫俗子需要的“维修工”,历代高僧大德们就是
我们现在是没有觉悟的佛。每个人的情商、智商都不一样,在佛教里谈的是:智慧与慈悲的不同,有高有低。悲智的潜能开发圆满,叫佛陀;开发了一大半,叫菩萨;开发了一部分,叫罗汉;开发了小部分的,可以叫高僧大德,或大智慧者。而慈悲、智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的,我们叫凡夫俗子。如..
嘎玛仁波切:登山登得越高的人,在山上待的时间最短
人生其实就是在爬山,每个人都想往上爬,管它能到哪儿、哪一个营地。你虽然现在在山谷底下,但你曾经是登到过山顶的人。你见到任何人都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你曾经登上过喜马拉雅山的顶峰了。登过珠峰的人,他下了山,没几个人知道,而他登到顶峰时的自豪感也只有他自己清楚。当他说..
嘎玛仁波切:如何才能累积更多资粮并且不退失?
问:师父,在修行的菩提道上,我们如何才能累积更多资粮并且不退失?答: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在行善积德、包括修行的时候,大脑是混杂的。可能在念经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没有想佛法,大部分时间在想乱七八糟的俗事。把这种..
嘎玛仁波切:知恩,念恩,感恩,报恩是菩提心的根本
一次次援手相助,不是因为谁欠谁还。而是一种无私的善良,不愿看见受困者的无助。可能帮抚与被帮抚者之间,会是一种双向的成全。有待时机成熟之日,曾经的受助者在将来的某一时,也会成为以恩报恩的那个角色。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情。受人于滴水之恩定当涌泉..
嘎玛仁波切:给孩子再多钱财、再多呵护,都不如多教会他一些面对生命的方式方法
对小孩子多一点道德培养很重要,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的孩子,将来面对社会、面对挫折、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会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可以把佛教的一些思想、因果观念、轮回观念告诉他,使他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学会运用佛法处理人际关系。如果只教孩子怎..
嘎玛仁波切:心量太小,就会觉得别人处处都在针对自己
对于“我执”,印度的寂天大师概括为“在乎者,多伤害”,非常贴切。如果一个人太过在乎每一个细节,那么任何人的一举一动或每一句话,都会觉得是在针对自己。现代生活,每天都需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过多的“在乎”,只会让自己感觉永远都在受伤害,总觉得大家都对自己不好,伤害..
嘎玛仁波切:放生,应带着清净无私的心态
放生,应带着清净无私的心态,如梦如幻看待;如果环境准许,能够持续开展有智慧的放生,可说功德无量!能够将功德回向给六道一切如母有情众生,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轮回苦海,早日成佛。我们要做的不止放鱼等生命这么简单――大家帮它们念过的经文、佛号,佛菩萨的心咒,有机会喝到的..
嘎玛仁波切:业力的牵引、因果的存在,你会去到该去的地方,这就是轮回
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能获得暇满人身,并且有机会听闻、思考、实修佛法,真是非常难能可贵。如果获得人身却不懂因果,不怕造业,就跟行尸走肉没什么差别。你为什么会来到人世间?不知道!你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走向死亡?不知道!你死后是什么状态?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这样,..
嘎玛仁波切:别为自己的嗔恨心找理由,犯了错要知道反省,反省之后能坚决改过
1很多人为自己的嗔恨心找理由,将所有罪过都推卸给别人,仿佛天底下最好的只有他,别人都有错。这种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没有错的偏差想法,是现代人不容易了解自己的最大根源。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除了佛陀完全清净之外,菩萨、罗汉有时还有不及的地方。所以,凡夫..
嘎玛仁波切:该如何找寻真正的快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上师开示,遭遇中年危机,该如何找寻真正的快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四十岁之后的人生,该遵循怎样有意义的活法,让自己不负此生?【嘎玛仁波切答】人到了四十岁左右,一般是人生积累比较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比较迷茫的时候,很多人面临着这种转型的困惑。这..
嘎玛仁波切:现在的年轻人心智特别脆弱,该怎么让孩子们内心变得强大?
【问题】嘎玛上师好,我是一名初中老师。我想请问:如何能让学生远离游戏,从内在热爱学习,不顶撞父母师长?现在学生的心理很脆弱,动不动就想跳楼割腕自杀。有没有什么好方法阻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开发学生智慧?除了念文殊心咒、楞严咒,还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嘎玛仁波切答..
嘎玛仁波切:要懂得观察自己内心是否清净,是否善良,这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要义,总括起来,全都在“善良的心”中。心地善良,功德才会圆满;心地恶劣,罪业会不断增长。十一世纪的孟加拉国王子阿底峡尊者特别重视心地善良,在对弟子问安的时候,会说:“有没有生起善意?”在所有教导中也特别强调:“心地要善良啊!”因为心的善..
嘎玛仁波切:真正的体面,不在外,而在内
很多人,毕生的追求,就是为了一个面子。为了这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一生的努力都是在内心的伪装和不真实的“面具”当中,喜怒哀乐着。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寄希望于他人的毁、誉、称、讥中,恐怕最后到了生命终了,也不会明白,自己的这个面子,到底被挣回来了多少。印度著名的寂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