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

如何用佛法对治婆媳之间的矛盾?

善士问:家庭成员之间闹矛盾,比如婆媳矛盾请问如何用佛法对治?仁清法师答:家庭成员之间闹矛盾,这是说明了一种缘分,这种缘分,闹矛盾的缘分啊,我们称为恶缘。人和人之间有善缘有恶缘,大概分这两种。还有也不是善缘也不是不善缘的那种很平淡的缘份,这个平淡的缘份,就比如说..

仁清法师: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

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法子和善男子善女人还不一样。在经典当中,到了法子的时候,就是已经是圣者了,他是证空了吗,圣者了吗。你看有一些经典说,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法王子,观世音菩..

仁清法师:发了菩提心的人亲证空性的那一刹那是初地菩萨

在这里再展开一点。证空的时候,如果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亲证空性的那一刹那,那是初地菩萨,不要说二地一直到十地了,这个都不要说了。大乘菩萨道,你发过菩提心的人,无论你修什么法,最终无论通过什么法门,耳根也好,鼻根也好,眼根也好,还是心也好,怎么也好,只要你发过..

仁清法师:信了佛为什么还会得病?

信众:师父,信了佛为什么还会得病?仁清法师:你不要说信了佛还会得病,就是修了佛也会得病,为什么呢?佛法是告诉我们怎么认识疾病,信佛的可以得病死,不信佛的也可以得病死,但是死了以后不一样。信佛的可以得病,不信佛的也可以得病,从病症上可以一样,但是心里承受能力和对病..

仁清法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对吗?

那是一个非常片面的说法,这不是佛教的东西,还有一个说法,老子行善,他的孩子也好,有这话吗?那是非常片面的表面现象,老子行善是老子好,涉及不到儿子,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一生中打拼,搞了一个很大的事业,很有钱,有一个很大的厂子,就是说他爹很有钱,从年轻打拼打拼慢慢的积..

仁清法师:空性层面没有对立面它不是二元对立的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个是从事相上看。但是后面一句话,“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一类的人,他做了这些事,就是这部分人他可以不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上一个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后边这个“..

仁清法师:小心你身边的“魔说”

据经上授记,到了末法时期,首先灭的是《楞严经、咒》,因为《楞严经》是“照妖镜”,《楞严咒》是“降魔杵”,众生具备了“照妖镜”就具有了辨“魔”的法眼,使魔失去了“表演的机会”;众生具备了“降魔杵”,就具足了“降魔力”,能使“妖孽”不起,正法永驻,所以对于“魔王、..

仁清法师:觉受是幻化

“觉受”是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是眼睛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色彩,还是耳朵听到的声音的强弱、高低,无论是身体感触的软硬、细滑,还是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统统可以叫作:“觉受”。甚至梦中的“恐怖、惊秫”,乃至定中的“放光现瑞”,也都是“觉受”的范畴。而“觉受”..

仁清法师:尽量在因地就修果地的因

一讲到劫啊就不好数了,但是佛在很多经典上举了不同的劫的名称,芥子劫,磐石劫,生死劫,这就是好几种劫。根据经上讲的,那个劫的比喻,我们推算是一百六十一亿万年。你下品下生的,一百六十一亿万年在那边,花开才能见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上品上生的呢是弹指顷,一弹指、刹那..

仁清法师:一旦证空性你就会了脱

所以说圣者,很多的圣者,从破无明开始,把那个根拔掉了,这里也是还灭门的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很多高僧大德,不管他是修什么法门的,特别是禅宗坐禅修自性,都是从证空性开始。当你证空性开悟的时候,那就是断轮回链条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当你证空性了,这个轮回链条就断了..

仁清法师:何因何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实际上在我们现在修行过程当中,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平常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决定了你那边的品位不同。这是何因何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我们现在就往上对应,往上,尽量往上对应。怎么对应呢?找现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日常生活当中、念佛过程当中、你的发心和你的所作所为。..

仁清法师:品位的高低不是仅仅通过乞求来完成的

各位居士们,大家跟着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好,欢迎大家!今天咱们这个讲稿,题目已经写出来了,我列了个表,今天是用表格形式来表示的。就是以前的时候我们是以科判的形式,科判和表格同样能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大家更明晰、更条理地看清楚我们讲稿的主要内容和它的..

仁清法师:变态的布施

仁清法师:变态的布施有一个毕姓佛教徒,恶业现前,得了肾病,痛苦难忍,因受了“替身说”的影响,遂想出一法,拿了二十元钱到了一家医院,通过医生找到了一个同样得肾病而住院的小伙子,不顾小伙的疑惑不解,强硬把二十元钱塞给了他。后来,她告诉要好的伙伴,是想通过这种布施,..

仁清法师:佛教里讲的涅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根据我们上面讲的,从无明缘行,就是因为无明推动了行。因为无明和行,肯定它有一种含识。造了业,他有业力有种子,这个含识,随着业的力量的牵引,它会投胎,投胎会依次出现这种生长的过程。然后,一出胎,就是对外界有个接触,有个认识,有个感触,这个感触呢,很局限,很有局限..

仁清法师:一切有情都由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的

再接下来一个,生。生是未来世五蕴之身,无论你过去做了什么,这一生做了什么,所谓的生就是未来世的五蕴之身。这个五蕴之身,我们讲到了,它可以是人,它可以是其他道的,这个能懂吗?它可以是老虎的,那是畜生道,它可以是饿鬼的,可以是天的。所以这个识属于种子。那么过去的种..

仁清法师:求佛菩萨加持求师父加持加持是什么?

弟子问:关于因果报应,佛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不能靠佛力解决,那为何念一句佛号就可以消那么大的业,那消的是什么业?同时求佛菩萨,求师父加持,又是加持什么呢?仁清法师答:佛是真理的发现者并不是真理的制造者,也可以说佛理是佛发现的,这是正确的,这也是经上告诉我们。那为..

仁清法师:取著心也叫广遍寻求

接下来是,取。这个取就是执取。从佛经上来分析是,人到二十岁以后,贪欲炽盛,就是这个贪欲心更强了,自己的力量也有了,那么对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境升起了一种取著心。取重点在于取著心。取著心,这个字(著)念“Zhu四声”,在这里念“Zhuo二声”,取著心。这个取非常..

仁清法师:业是怎么来的呢?

接下来就是有,有,就是所造的业,这一生当中。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这个有它是在因地,这不是说了吗?爱取和有,我括起来了,它是现在世的东西,是未来生和老死的因,它属于因。是在因上叫它的有,这个有,我..

仁清法师:名色是什么意思?

再接下来名色,这个慢慢的进入我们这一生啦,说到这啊,这个是已经是投生到我们现在这一世的灵魂。这个名色开始入胎,六入开始是在胎内生长。触是出生,慢慢的我们讲下来啊。第四个是名色,名色是什么意思呢,名就是心,色就是身体,这个名色相当于这个灵魂投生到他母亲肚子里的时..

仁清法师:对于大乘行者来讲小乘属于共道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二十八废自大乘修小乘《集颂》:“于菩萨藏未精研,一切弃舍断学修。一向勤习声闻藏,是名违犯而非染。”《梵网经》第八:“背大向小戒”“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如果行者“于菩萨藏”..

仁清法师:佛教是不离科学佛教也不离世间

接下来这个是六入,六入也叫六触。他属于人在母体当中的六根的生发,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母胎当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渐渐完备,叫作六入渐渐完备。渐渐生长发育,这个学过生理的人肯定都会知道,这是科学。佛教就是不离科学,佛教也不离世间。他解释这个世间法非常完美。逐渐逐渐..

仁清法师:业力的牵引

刚才讲到了,一般是49天之内要投生,投生到哪里呢?六道投生,六道是六种不同的类型:人是一种;畜生是一种;那么鬼是一种;地狱是一种;天是一种;阿修罗是一种;一共是六种。而且修行的人还有一种可能,往生,一共七种,这七种是大的可能。我们一般说的人那个识,他就是那个种子,我们..

仁清法师:眼能看到的东西称为色尘

人是什么?五蕴色身,这个色,不是说你们民间说的,你这个人真好色呀?男的爱看女的、女的爱看男的就是好色。他这个不是那个意思,这个色是什么东西?是眼能看到的外面的,或者是光线,或者是色彩,或者是形状等等称为色。就是眼能看到的东西称为色尘,这个人叫五蕴色身,也可以加个..

仁清法师: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讲空

所以接下来讲的那个识,识啊是一种垢然的心,为什么叫它个垢然的心,是因为我们讲的是顺生无明,顺生无明是一般凡夫在这个十二个链条当中轮转。在这个十二个链条当中轮转。《识经》当中说了,它叫六识身,六识身,然而呢,其中主要说的是阿赖耶识这个识。牵涉到很多的佛教名词,佛..

仁清法师:我们对外界的感触接触都来自于过去的无明和行

刚才讲到了一般的轮回推动的是造的恶业,一般的轮回它的无明是这两种无明,这两种无明肯定招集造的恶业,所以说这个无明也推动了行,它的两个属于过去世的。它的两个是过去世的,但是我们现在世的,是我们现在世的识、名色,一直到受,识、名色、六入,触和受这一些的因,这一些的..

仁清法师:无明推动着造业

接下来第三个呢?前两个,无明和行是处于过去世,它属于过去世,这个是建立在佛教当中说的,三世因果上的一种原则。无明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我们这个身生下来才有的,是自从我们轮回的那一天开始就有。我们轮回了多长时间了,不管多长时间。从我们轮回的那天开始,无明就随着我们来..

仁清法师:在卧室里供佛堂用帘子挡着行吗?

问:“房子小,在卧室里供佛堂用帘子挡着行吗?”答:在卧室里供佛堂,不得已的时候可以供,但是有些要求。要求是我们要恭敬、虔诚,佛堂也要清洁。一般情况我们可以拉上个布帘子,或者是做一个佛龛。这种方式是权宜之计。佛堂我们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恭敬虔诚。佛堂的布置要..

仁清法师: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接下来是行。行啊,就是业。造作,所作。佛教当中有一种譬喻,就是所作不失,也叫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你有作必然种了个因,一旦因缘果报成熟。必然显现,必然显现那个果。这个行就是一种业。当你处于无明状态,当你处于无明状态所做的业,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就是相当于招集堕落..

仁清法师:开悟的时候就是见到空性的时候见到佛性的时候

业分三类: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一种是不善不恶的。可是我们人世间造善业的人很少,往往是有信仰的人。最多他是个世间的好人,就是也不造善也不造恶的这种人,我们说的老实人,这种没有信仰的话就是个很好的人了。可是一般的人呢不懂因果的话,他会造很多的恶业,杀、盗、淫、妄..

仁清法师:做同一件事发心不同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发心并不是随便念叨念叨就行了,这个发心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种含意。明白你要发的是什么心,即使没有文字,你的心就在熏染,有了文字就是一种格式,用文字代替你的心,就是要随文入观。很多词都是些经典上的,当你的心能正确的理解文字,和文字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