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脚跟下》
问: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实,注重当下眼前,不要耽于过去或幻想未来?师:的确是这个意思。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只把目标放在未来,没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这其中包括几种情况:第一种,光看到过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
圣严法师《演好人生大戏》
问:许多人努力了大半辈子,回首看,难免有这辈子似乎白活了的感叹。可是人生不能重来,难道就只能如过河卒子,拚命向前冲而已吗?答:所谓‘白活了’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没有成就感。人的生命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生命目标,也没有生命的归属感,难免会产生‘..
圣严法师《众生成佛》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净行品)此偈是说,当自己认识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受了各人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盼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道理,并愿人人都能成佛。佛是自己彻悟,又能觉悟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的大觉智者、大慈悲者。佛是..
圣严法师《解铃系铃》
问:法眼文益禅师有一次问弟子:‘虎头金铃,是谁解得?’大家都答不出来。泰钦禅师正好路过,答了一句:‘系者解得。’这个公案不见得大家都听过,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却人人都知道。请师父从禅的观点来解说。答:‘解铃系铃’的源头..
圣严法师《学习观音菩萨》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很多佛教徒在遇到灾厄时,会祈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来解救,其实,我们自己平常也应该效法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这才是更积极的离苦方法。根据佛教经典记载,让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而且无一处..
圣严法师《做好人际关系》
问:有些人说做人比做事难。如果在职场受人冤枉,是要据理力争,或是以和为贵?答:在社会上做事,有时并不是你技术没有问题,对事情有耐心、有热心、有兴趣,就一定可以做成事的。因为事与人有关系,事情都是人做成的。做一件事情,要完全与其他人无关,几乎很难,大概只有吃早餐..
圣严法师《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这些并不等于幸..
圣严法师《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
圣严法师《谣言止于智者》
佛教的五大基本戒律中有一项‘不妄语戒’,意思是指‘不说任何害人害己的言语’。可是,懂得发自内心、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的人很少,喜欢在背后批评别人的人却很多。一般人如果不是在人前歌功颂德、言不由衷的奉承,就是在人后因妒忌而中伤别人,或是透过批评..
圣严法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
圣严法师《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由,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希望我能给她指点。我说:‘你不是没有快乐,也不是没有自由,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会很累..
圣严法师《内在的自心世界》
‘世界’又可分为几层次:个人世界,众生世界,佛世界。个人世界又可分为内在的自心世界,及身体所属的业报世界。首先谈内在的自心世界。佛法即心法,心法乃在炼心;所以谈修行不能仅限于调理身体的行为。身体行为是外在的,容易发现,而内在的心理状态,则较不容易发现..
圣严法师《人间净土是可以实现的》
人间净土这个名词,是今日佛教界都在提倡的观念。究竟什么是人间净土?它在那里呢?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呢?《维摩经》里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心清净,你所处的世界,就是清净的。这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只要你的心清净,不管这个世界如何,都不..
圣严法师《佛法与教育》
佛的意思是觉,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从智慧的立场及态度,来推动慈悲的教化功能。慈悲是什么?‘慈’是予乐──给人安乐;‘悲’是拔苦──救济人的痛苦、苦难。把人从苦难之中救出来之后,一方面主动给予他们幸福安乐,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好安乐的环境..
圣严法师《人人都有社会地位》
‘社会’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环境里,因彼此关系集合而成的组织,举凡家庭、学校和公司都算是小型的社会,而‘个人’则是组成社会最小的单元。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一个人的角色如果扮演得恰到好处,在团体里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
圣严法师《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修正的对象。因此,每一个人无论在待人处事、行住坐卧,或是起心动念之间,时时刻刻都需要反省、检讨,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正,否则就是盲修瞎练、浪费光阴。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圣严法师《好好善用「臭皮囊」》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四种观想的方法,称为‘四念处’,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这些基本的观想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自我的执着、冲破自我的限制,因此是佛教众多修行方法中最基本..
圣严法师《发愿》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便已开始一步一步迈向死亡的旅程。很多人自以为还很年轻,其实一眨眼间就会成为耄耋老者。人是很少能够活过一百岁的,虽然也有少数高寿的人瑞,但其生命的快速,也象是石火光影中事。就拿我们每一分钟十六次的呼吸来算,活到..
圣严法师《如何管理好情绪》
问:从医学和心理学来看情绪,它是自然反应,那么佛法是怎么看待的呢?答:情绪可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情绪。所谓健康的情绪,就是享受、欣赏、欢愉,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也就是赏心乐事。通常若有人说到:‘你有情绪啊!’这多半是指不健康的情绪,包括怒、怨、恨,或..
圣严法师《翻出如来佛的掌心》
有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说一只猴子,神通很大,一个筋斗就可翻出十万八千里远。有一次他翻到很远的地方,以为已经到天边,那里有五个山峰,他就在山边撒了一泡尿,然后说:‘我现在再翻一个试试看,是否翻到天边的外面去。’结果,还是在天边的五个山上。他想:&lsq..
圣严法师《缘的种类》
缘又可分为四种: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是主缘;次第缘又名等无间缘,是前后两个相连接的主缘之间不容任何他缘加入;缘缘又名所缘缘,是主缘因对象而有活动;增上缘是以上三缘之外对现象生起的一切助缘。这四缘本系唯识学上对于诸法生起的原因作分解说明,相当难懂,今..
圣严法师《祈福法会有用吗》
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包括祈福平安法会、消灾祈福法会等,可是有人会疑惑为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那么,举办法会有用吗?宗教信仰包括了客观、主观的层面,客观方面,会确信有神、鬼、菩萨、佛的存在;就主观层面而言,是自己是否相信它的存在,如果认为只是假相,只是..
圣严法师《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前来看好像吃亏了,但如果把范围放大来看,就会发现非但不吃亏,而且最终..
圣严法师《以四种环保提升人的质量》
要提升人的质量,首先要从心理的环保、心理的建设,以及精神生活上来提升和养成,只有心理先健全了,人格才能健全。培养人品优秀的学生,也是为了另外两个目标||大普化和大关怀。我们的三大教育,是环环相扣的三连锁。大学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大普化、大关怀这两种教育培养人..
圣严法师《什么是净土》
(一)净土的定义:净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萨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是无病、无恼、无苦的环境。但因为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净土也不一样;同样地,在净土里佛所建造的和凡夫建造的不同。因此净土分为..
圣严法师《好事多磨》
俗话说:‘好事多磨’,成就一桩世间好事,尚且要费尽心力,突破重重困难,何况是修行?修行路上,从凡夫到成佛,一个障碍接一个障碍。有时障碍确实存在,有时是自己一边走,一边制造障碍,而使自己必须跌跌爬爬地通过这些障碍。有一次,我上楼梯,有人喊:‘师父..
圣严法师《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豁达..
圣严法师《忙人最适合做义工》
一般人常以为没事做的人,才有空闲做义工。我却说‘忙人时间最多’,正是因为忙,所以才能够来做义工。就如同一位西方人曾经说过,如果要快速办妥一件事,最好是找忙的人去办,一定可以很快办完。这是因为忙的人善于安排时间,思路也比较清楚。所以,我们平时工作时,就..
圣严法师《柔顺的扁担才能负重》
我曾经看过乡下人家做竹扁担,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来的扁担愈是细巧,很能负重。有时候扁担看起来似乎就要断了,实际上却非常坚韧,其关键就在于柔软。在我们学校里,曾有一位教授,因为学问好、反应快,所以对很多人、事都会批评,而且他的脾气很大,常会骂人,好多师生都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