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

沈家桢:学习《金刚经》的真正用途

《金刚经》《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

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刚经在中国是..

南怀瑾老师: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南怀瑾语录:"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修不到圣人的境界。不论怎么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南怀瑾大师认为,其实,我们整天在这里打坐、念经。求佛、求福报、求智慧,不也是..

明如居士:善恶的分类与本质

明白了善恶的定义与特征之后,还要进一步明白善恶的分类与本质。善恶的定义与特征,是善恶的总相;而善恶的分类,则是善恶的别相;了达善恶的本质,则能遣除对因果律的愚昧。只有充分把握了善恶的类别,善恶的总相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充分理解了善恶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断恶行善..

南怀瑾:人如何做到“随遇而安”?

不管学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人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

南怀瑾: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

明如居士:灭除嗔心三要义

人生于世,想要获得幸福与安乐,必须学会降服自己的内在嗔心,具备安忍的素质。而要真正能够去除嗔心,必须明白“嗔心的危害,降服嗔心的原理,以及降服嗔心的具体操作技巧”这三者。一、要反反复复观察嗔心的危害,引发降服嗔心的誓愿。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嗔恚习气,不会无缘无故地..

明如居士:降服嗔心的五种方法

有人说:“我也知道发火、抱怨不好,可是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不停地在缘着自己的身心串习“我执”,将身心的组合执著为“自我”;有了“自我”的感觉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生起呵护自我的“我爱执”;在“我爱执”的驱使下,遇到凡..

明如居士: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在此世间,每一个众生都在追求着安乐,为什么会不期而遇种种痛苦呢?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中回答说:“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意思是说,痛苦是因为过去曾经在贪嗔痴等烦恼的驱使下造作了种种身口意不善业,驱使人造作身口意不善业的贪嗔痴烦恼是由..

明如居士:修行人更不应该抱怨

总的来说,修行人可以分为三类:下士、中士与上士。下士是将自己获得来世的人天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中士是将自己获得出离轮回的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上士是将一切众生获得出离轮回的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这三士的终极目标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前者是后者的..

明如居士:学会“找好处”

无论是抱怨的心念,还是抱怨的语言与行为,都是由嗔心所引发的。一个人心中对某件事生起嗔心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我爱执”,二是心中有了“这件事对我有伤害”的想法。总的说来,去除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嗔心的方法,其实就是在这两点上面下功夫。通过修持“人无我”的空性..

方海权:十种语增添人生幸福

方海权:十种语增添人生幸福三十二、十种语增添人生幸福我们对待一切人,应以何等言语才能圆满。当然菩萨有十种语,大众学之加以运用,能得到大福大富。一、柔软语。令众生皆安隐。柔软的语言会使每个人听了都感到舒服,安祥欢喜的心应运而生。记住对每一个人都要用柔软语,自己心..

明如居士:为什么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

我们知道,抱怨的言行是由内在的嗔心引发,而嗔心是由欲望未遂所致,欲望又是由执著好坏的虚妄分别而有,执著好坏的虚妄分别心又是由执著有无的戏论而有,执著有无的戏论可以通过修持空性法门彻底断除。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去除以嗔心而引发的抱怨,必须修持般若空性法门。正如龙树..

明如居士:探寻抱怨的本质与起因

佛经中说,众生所遭遇的一切痛苦,都源于愚昧——也即误把“安乐因”当成“痛苦因”、“痛苦因”当成“安乐因”。因为所有众生都有着离苦得乐的本能,所以就拼命地行持着自己心中所理解的“安乐因”、而不愿意行持自己心中所理解的“痛苦因”,但是由于他们心中所理解的“安乐因”..

智广阿阇梨:怎样做就能跟文殊菩萨无二无别?

文殊菩萨(资料图)2017年4月29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一乘显密佛教中心举行网络“文殊圣诞法会”,并发起连续七天的文殊心咒共修。29日和30日两天,智广阿阇梨在网络教室“一乘显密讲修院”中依据《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以及《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

《法华经》缔造幸福圆满人生:幸福源泉在哪里?

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幸福的源泉究竟在哪里第五段,善修其心,能住安乐。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但是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好多人都没有找到,所以老是不快乐。我们很多人都把快乐寄托在外界的人、事、物上面,以为找到一个喜欢的人就快乐了,买到喜欢的东西就快乐了,住在一个喜欢的环境..

一行禅师:你庭前的杏树

第六章你庭前的杏树我曾谈起过缘起观。当然,所有追求真理的方法都应当被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或绝对真理。禅观事物的相互关联,是为了破除“分别”这一虚妄的遮障,让人们得以融入生命的整体和谐,而不是要创造一个缘起(相互依存,依他起)的哲学体系。赫曼。赫塞在他的说《..

空性的布施

修习布施是很奇妙的,但必须时时以智慧的精神去做。美国总是大方援助其他国家,包括人道援助、金融支持等,但其存心是强迫接受援助者支持他的目标与意识形态。这种布施背后的动机是国家的私立,是政治、经济的利己措施,这并非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布施可称为“空性的布施”,无附带..

佛法讲“不分别”,并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恶

与其苦苦辨别那言思到不了的去处,不如从低处着手,一步步来:普通人的“不分别”主要指减少贪婪、嗔恨、欺骗、嫉妒、狐疑、谄曲等等恶分别念。这是佛法中被世人误解较多的一个问题。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

学佛切忌“病急乱投医”

现在社会上的有些人,身体不舒服、不调和了,不到正规医院检查,也不接受正规的治疗,而是四处找偏方。今天吃点这个药,明天又吃点那个药,最后把自己吃坏了。不能这样!我们学佛也是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有想解脱、成佛的理想,这很值得赞叹!但是不去寻找有传承又..

扎西郎加上师:藏历庄严月初十,莲师荟供日,千劫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十万倍

各位同修好,今天是12月28日,藏历火鸡年十一月初十,为莲师荟供日,及莲师入藏日。请大家断除一切恶业,尽力行持荟供、放生、斋戒、观修出离、菩提心、空性慧等善法,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以大悲心功德回向众生,除障积福,远离战争、灾难、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莲师心咒】:嗡..

《你可以更慈悲》正行:六波罗蜜(安忍度)——顶果钦哲仁波切

C.忍辱波罗密对于欲享善德的菩萨而言,所有伤害他的人如同珍贵的宝藏。因此,没有怨恨地对所有人生起安忍之心,乃是菩萨的修行。忍辱有三种。第一种忍辱是不带愤怒地去忍受人们对你造成的任何伤害。第二种忍辱是不带悲伤地去忍受你追求佛法所可能经历的任何艰辛。第三种忍辱是不带..

扎西郎加上师:改变心的念头,要先了解心的本质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根除心的缺陷,先了解心的本质以及心的转化是很重要的。首先,努力试着去检视心的状态。有时候,一个人之所以经验了不同的心识与妄念,乃是因为太多遮掩混淆现象的念头出现之故。心真实的、清净的本质被遮掩蒙蔽了,如同把一只清澈透明的玻璃杯上了颜色之后,我..

一般普通人有可能理解显空双运的境界吗?

问:一般普通人有可能理解显空双运的境界吗?索达吉堪布:真正的现空双运,一切显现如同眼前的水月一般,虽然显现,但正在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可以无欺显现。凡夫人由于不具修持,且二障未无余灭除之故,现空无二的智慧还不能现前,只能依靠教理及上师的指点了知。因..

根据佛经教义,在家居士对弘扬佛法负有责任吗?

问:根据佛经教义,在家居士对弘扬佛法负有责任吗?索达吉堪布:其实,佛陀对在家人和出家人是一样要求的。《大宝积经》里讲:“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故在家人也应该肩负起度化众生的重任。所以大家一定要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将佛法如意宝传给有缘众生?..

没有感应就是最好的感应

如若修行时出现了感应,那是一种警讯有些人比较执着于修行的感应。比如,通过持咒或观想产生了一些感应,做了些梦,有了一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神通。就常和人说自己能看到佛和菩萨,并认为自己修行得很好,快要成就了,对去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却变得漠不关心。执着感应不是一件..

学修并通达空性的道理会不会让人觉得空虚无聊?

问:学修并通达空性的道理会不会让人觉得空虚无聊?索达吉堪布:所有的有无是非等执著,在真正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时,一切都得不到。一般人在得不到某种东西时可能会非常失望,但于此境界前,不论自己的心还是外界的一切事物,真正以中观理寻找时,任何有、无、是、非都得不到..

修行:没有感应就是最好的感应

不求感应(图源:网络)有些人比较执着于修行的感应。比如,通过持咒或观想产生了一些感应,做了些梦,有了一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神通。就常和人说自己能看到佛和菩萨,并认为自己修行得很好,快要成就了,对去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却变得漠不关心。执着感应不是一件好事,藏地的大..

为什么上师吹的气有那么大的加持力?

只要你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就有佛的力量真正的佛法和所有的功德都在我们的生命中,都在我们的动机上。有大悲心和空性智慧的人,他说的一句话、眨一下眼、一个呼吸,都是有功德的。心里有慈悲和空性智慧,你吸进去的都是大悲,呼出来的都是加持。有的人头痛,找具德上师吹一口气,很..

别提空性,先问问自己是个好人吗?

俗话说:“走千里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长遥远,初学者怎样走好第一步呢?有的初学者在皈依以后,急于观修空性,想尽快开悟、证悟般若智慧,这样的想法正确吗?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侧重慈悲心的世俗菩提心,另一个是侧重离戏无分别的般若智慧的胜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