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

嘎玛仁波切:什么是僧宝?

(一)僧宝的本体具智慧及解脱的功德,是僧众的本体。1.小乘:声闻缘觉的四果位,依次现见自性,称为智慧;不同程度的解脱所断,称为解脱。2.大乘:菩萨从见道始,现见法性,证悟真谛,称为智慧。解脱,指从现见法性的初地至十地间,能不同程度地解脱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二)僧..

开的饭店倒闭了?那说明你福报大啊!

真正有福报的人,在做不如法的事情时就会出现不好不顺的结果,警醒你。在古代的时候,当一个人中了蛇毒,中医会让他尝舔白矾,如果嘴巴感到苦,说明还有的救,如果感到甜味,那就说明中毒已深,无救了。修行人也是如此,当我们做了不如法的事情,或者做了一个错误的抉择,一切变得..

佛讲般若的十个原因

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振动,般若教兴亦复如是,具多因缘。一谓欲破外道诸邪见故,二欲回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萨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八令断一切诸重..

嘎玛仁波切:如果把钱财都捐出去了,自己会不会变穷?

所谓“修行”好不好,应该从身体、言语和心的修行三方面去看。其中,心的修行最重要!先把心调整好,有了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等;然后再用言语去念经、持咒,尽可能讲美语,用语言去积德而不是造业;接着尽身体的能力,去放生,帮助别的生命,给予众生无畏的布施,财富的布施。布..

略谈当代净土宗知名及代表人物思想

净土宗是汉传佛教最大最兴盛的宗派,由于万宗同归净土的原因,讲净土宗的法师和居士也很多,本文选了当代在世的几位知名及代表人物,对他们的思想做简要介绍。一、知名人物1、老法师(汇集本+弟子规+功夫成片)老法师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对他的争议也非常大,他的净土思想,主要是..

海涛法师:不修行的人,不只将过去累积的福报享尽了,又无法创造未来的幸福

自己的事情,要看作幻化的,再好的事情也是假的,再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感受,哪有真的呢?绝不要将十年前的痛苦还带在身上,歹命喔!各位要了解,佛陀说空性,是为了破我执,破烦恼,但空性不离大悲。正因为众生有苦,所以我们要积极、精进,发起成佛的菩提心,以空性化自我,以大悲..

达真堪布:连自己都没有站稳,就想去扶别人,真的很危险!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饶益一切众生,这是戒律。戒律很重要,大乘行者有三条戒,总的来说就是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三门清净就是戒。若是三门不清净,没有时刻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不用说利益他人,连利益自己都无法做到。大家既然都想自度度他,尤其想利益众生,帮助他人..

达真堪布:佛法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

我们学佛这么久为什么还没有改变?烦恼依旧,习气依旧,就是因为我们的相续中没有对治力。虽然我们曾经立下了很多誓言,但我们经常破坏誓言,已经破坏的誓言或者戒体,是没有力量,没有对治力的。没有对治力,怎么能断除烦恼习气呢?我们皈依三宝,受五戒,受持别解脱戒是一种选择。..

索达吉堪布:轻而易举积累大福报的诀窍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如今在学佛的人群中存在两种情况:有些人对佛法的信心非常虔诚,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虽然辛辛苦苦地..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之路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到:“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往生极乐净土,出离娑婆秽土的根本因缘是什么。大师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意思就是..

海涛法师:如何使身边围绕美好的人事?

问:如何使身边围绕美好的人事?海涛法师答:命运就在我们手上,我们要改变心态就好了。你越批评别人,别人越批评你,你越看不起别人,别人越看不起你,我们越对别人慈悲,慈悲的人就会越接近你,就像刚刚讲的,美丽的心,美丽的思想,就心像磁铁一样,就会吸引很多好的在你身边,..

慈诚罗珠堪布:放生、行善时应如何发愿能够尽快实现

节录自慈诚罗珠堪布在《自他相换》中的开示下面再讲三个发愿,这三个发愿有什么作用呢?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使所有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因此而变得有意义,而所谓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解脱上的意义。虽然菩萨也希望有缘众生都能够健康、长寿等等,但此处所说的“意义”内涵,却..

益西彭措堪布:念佛警策讲记

示念佛切要明憨山大师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修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法门,目的是要一生当中就了脱生死,所以说念佛..

嘎玛仁波切:因果终有报,福尽空悲切

萨迦派扎巴坚赞尊者曾说:“得暇满人身,非由力强得,乃是积福果。”要得到一般的普通人身,必须要断恶修善,这一点已经相当不易,而要得到学佛的暇满人身,还须具备三个重要因缘:一、守持净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之中,至少要持守一种,这是获得八有暇的因。二、上..

大病始知观世音

新加坡/传馨我叫传馨,来自新加坡。我的祖籍是广东,家乡在靠近海边的一个小镇上。从小我都是在丰衣足食的优裕环境下成长的。记得小时候我从未因物欲的不满足而苦恼过,慈爱的父亲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逗我开心,不让我受委屈。10岁以后由于家境日丰,加之父母对我也越发溺爱,故而从..

嘎玛仁波切:勇于反省忏悔的心,才能实践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有些很聪明的师兄弟,很会读书提问题,旁征博引、前后联系,喜欢到处讲、到处说,非常有逻辑性,后来大多成了只会讲经说法的名僧,而那些不太会说话,思想比较单纯,也没有太多疑问的师兄弟,现在很多都成了一代高僧。做名僧比较容易,但要成为高僧是真不容易..

海涛法师:真正的佛是法身,是真理,是力量,而不是一个形像

「佛」不是一个身体,佛是一个力量,一个愿力,那个叫「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化现的,我们叫「化身」。真正的佛是「法身」,是真理,是力量,而不是一个形像。佛刚往生的时候,他说不要有形像,他怕我们执著这个形像。后来就开放了,可以用菩提树代表佛,后来没办法了,越来越末法..

梦参老和尚: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诸位道友,今天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圣诞日,我们纪念圣诞日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接受文殊师利菩萨的教授,就是做一个最听话的弟子。文殊师利菩萨教我们怎么做,不是我们刚才大家念,念是回忆,念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我们去做,那就是最听话、最孝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所..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言《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训。在过去几百年中,流通世间,深受修行者的喜爱。千千万万的人从这本书中获得利益,有人以她的启发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把她做好自己修身立德的范本,还有人因她而进入佛门。到了上个世纪的初期,由于印光大师极力提倡,这..

没有什么比老病死的冲击更大

回老房子。一层楼贯通的走廊尽头,阳光斜洒一地,祖父母正祥和地打着“二七十”(一种四川乐山一带才有的长条纸牌),看见我,祖父抬起头,如常般说,“回来了?”趋近,他们忽然消失不见。椅子上,只有两个叠放的骨灰盒。——猛然惊醒,四周漆黑一..

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促长了众生的出离心

长养六心,守道始终。学佛求道者,六心当具。这六心指:无主宰的自由心;无分别的平等心;护生命的慈悲心;厌娑婆的出离心;救众生的菩提心;证圣道的清净心。其中,出离心与生死病死关系密切。出离心怎么来的?就因为人类于生命上难逃生老病死,于自然上难躲成住坏空。诸苦逼迫,..

诵经念佛的人,命运为什么会改变?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

认真是觉,执着是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程序、有次第的。我们学佛修行了,为什么没有多少进步,没有多少改变,没有多少成就呢?就是因为没有按次第、按程序学修。三主要道第一个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要仔细观察自相续,有没有..

皈依体是什么意思?如何得到皈依体?

何为皈依体?皈依体是什么意思?皈依体,由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代代传承而来。全身心地皈依三宝(佛法僧),便意味着我们得到了由诸佛世尊沿袭至今的传承。皈依体也可以说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它无形无相,却有力量防护、改变我们的心念。譬如一个人看了恐怖电影后,自己走在路上,就..

佛教小故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佛教小故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关于舍利弗,在经典上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舍利弗,本来是一位小乘的阿罗汉,后来,他认为小乘属于自利,发出离心,只求自己了生脱死;而行菩萨道.救人救世,可以解除别人的痛苦。因此他发了大心,要修学菩萨行,利益众生,如果众生有什么苦难和需求..

五欲中哪一事为最妙

往昔,佛陀游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这五大国王以波斯匿王为首,会集于园观之中。此时,五位国王聚集一处,各作此论:"诸位贤达当知,如来所说五欲,是哪五欲呢?如眼睛见到色境而产生非常爱乐之念,这就是世人所希望的。如耳朵..

修行的次第和要点是什么?如何对待修行中的误区?

修行有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许多人会想,这不是消极避世吗?其实,怎样是消极?如何是避世?这都值得去思考。一头扎进名利财色中,里里外外应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积极、负责地对待人生。..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因缘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因缘编者按:此片故事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佛性本无男女之相,如真空湛然无染无着,但因众生烦恼尘垢,如云罩月,不能彰显。因果法则首重“因心”,但教念念返本还源,觉今是而昨非,发善愿、发大愿,生生世世以愿导行,因圆果满之时,人人皆可顿悟本..

佛祖度500年前的父亲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么做。“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立刻吐血而死。”佛陀对比丘们说。比..

两个小孩前世愿力成熟 今生七岁证阿罗汉果

两个小孩前世愿力成熟,今生七岁证阿罗汉果。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增长国王率领军队,灭了释迦族。阿难尊者的妹妹、妹夫不幸往生,留下两个小孩流落在迦毗罗卫城的街头。这时候从舍卫城过来一位施主,看见孤儿沿街乞讨,便认出是朋友的孩子,就带他们到舍卫城找他们的舅舅阿难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