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自己的生命我们所作的业,或是说行动或行为,都深深影响每一个人往后的命运。我们的生命是好是坏?我们的生命是高是低?绝对跟我们的业力有关。所谓业力,就是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身体做出怎样一个行为来,我们的嘴巴讲出怎样一句话来,都会影响我们的命运,影响我..
觉醒
海涛法师《佛陀的格言》
一1.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2.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3.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4.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
大愿法师:女人获得幸福 应守十大定律
思想越独立,女人越幸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有些人说:佛陀两千五百多年以前说的这个经,现在是不是过时了?现在是什么时代呀,男女平等。佛陀还在说女人身中有十恶事,这个是性别歧视,是男女不平等。其实你,佛陀只是指出了女人的薄弱环节,深入来看,这里面也开示了女人获..
女人获得幸福的十大定律
有些人说:佛陀两千五百多年以前说的这个经,现在是不是过时了?现在是什么时代呀,男女平等。佛陀还在说女人身中有十恶事,这个是性别歧视,是男女不平等。其实你,佛陀只是指出了女人的薄弱环节,深入来看,这里面也开示了女人获得幸福的十大定律。你把这十恶反过来、转过来,把..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灾难与人生意义的省思
近日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如短期内多宗空难事件,然后相继是台湾高雄大爆炸、江苏昆山大爆炸、伊波拉疫病迅速蔓延,情况日渐恶化,还有云南鲁旬地震,死伤严重等等;全球人类已进入了恐惧、忧虑的状态──以佛教来说,灾难与变迁是五浊恶世的必然现象,而各种灾变的突然来..
人在死亡时有几种心态?
编者按:关于死亡前后相关问题,小编先后发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一篇题为《怎样判断一个人死后的去向》,但是这个问题依然非常复杂,所以今天再发一篇文章,题为《人在死亡时有几种心态》。在这篇文章中,济群法师诠释经论内容,详细介绍有情众生临..
人生最欠缺的是慈悲和智慧
我们现在生活所拥有的各种物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无论是住的房子、吃的食物、用的交通工具、身上穿的衣服,还是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都称得上是物质现代化。有时我们会感受到现在的生活,就像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说一样,人有天眼通(打开电视或上网,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天耳通..
教你如何甄别真假出家人
导读: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凡正式出家的僧尼都应持有由中国佛教协会1994年统一印制、编号,省佛教协会颁发的正式戒牒;藏传佛教活佛应持有旺祖、旺袍;凡未正式履行剃度,受戒仪轨,不持有正式戒牒(旺祖、旺袍)者,可确定假冒僧尼(活佛)。那是不是持有戒牒的就是真出家人呢..
佛教是生命觉醒的教育
佛教是生命觉醒的教育,寺院便是一所学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佛教教育的基础上,忽略了佛教教育的内涵,一味强调信仰、崇拜,很容易让佛教流于迷信、庸俗。——济群法师
昌臻法师《修念佛法门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万修万人去”。这个话是净土宗的祖师永明法师提出来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祖师的开示决定正确。但是不能错误的理解认为我现在都在念佛了,我就属于万修万人去了。不是这样理解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一下:第一、“万修”,什么叫修?..
慧律法师《生从何来 死往何处》
前言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如此一来,将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
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系的梦。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梦本来不值一谈,但大师的梦却与众不同,不单是意识的反映,而是渗透著神通妙用及其悟证境界,所以介绍一下大师从开始住五台龙门到抄写《华严经》这四、五年间的三个嘉梦,对了解大师在这一阶段的..
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
从前有一个人,在某天夜晚对他的儿子说:‘明天一早,你陪爸爸到某个村落去拿取东西。今晚早点休息,明天可别赖床了!’隔天一大早,儿子一觉醒来,没有知会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大门,独自动身前往父亲所说的村落。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了,身疲力竭,饥渴难忍,而且什么东西也没..
梦参老法师略传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一九一五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年少轻狂,个性机灵、特立独行,年仅13岁便踏入社会,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自此展开浪漫又传奇的修行生涯。随着九一八事变,东北讲武堂退至北京,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八期,但他未去学校,转而出家。他之所以发心出家是因为..
《修念佛法门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意识到,你说这些话,就是造口业,特别是你涉及四众,你就犯了重戒了。还有就是绮语,绮语就是说那些黄色的,下流的不正经的言语,这个也是污染别人与自己的心灵。这也是造恶业。然后就是意三业,就是思想上的三毒,贪、嗔、痴。我们造的恶业就是十种,这十种恶业就是通过我们的身..
《修念佛法门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万修万人去”。这个话是净土宗的祖师永明法师提出来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祖师的开示决定正确。但是不能错误的理解认为我现在都在念佛了,我就属于万修万人去了。不是这样理解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一下:第一、“万修”,什么叫修?就是正助双修。正修就是正行,正..
印光大师论念佛圆通章的闻思修
印光大师非常重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赞叹弘扬不遗余力,不仅将此章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选定为《净土五经》,而且在对弟子的开示中,随机指示,反复阐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妙法。下面汇集大师文钞的相关开示,分述如下:一、赞楞严经大..
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
分二: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谚语说:“学人谦下的程度不深,在世间法上不会得到学问、技艺的真髓,在出世间法上也不会得到佛法的实益。”这话虽然短小,可以譬喻到世..
济群法师:佛教对梦如何解释
问:我经常做些奇怪的梦,佛教如何对梦做出解释的呢?济群法师答: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潜意识的反映;有些是白天思维的延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有一些是鬼神托梦,在梦中给我们以暗示或提醒。佛教认为,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由无明编织的一场生死大梦..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
用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济群法师访谈录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记者:您是怎么开始接触网络工具的?自己管理博客和微博吗?济群法师:网络我们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开设了个人网站作为弘法平台。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平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浏览,这是传统书刊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博客的普及,我意..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如何使用财富
《中国商人》杂志: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世界里,是否能给企业家们一个简明而易于和长期坚持的修养路径?济群..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
济群法师:四观化解嗔恨心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
济群法师的修学经历
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和同学们谈谈心。同时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近年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包括这些想法的产生基础和发展过程。这是属于“教外别传”的部分,在以往的文章中是看不到的。一、从求学到教学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佛学院出来的。我1980年上学,1984年毕业,是..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中国商人》杂志: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济群法师答: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问: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济群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
济群法师《正信与迷信》
引言:新年伊始,名为“西园茶事”的一间茶室,在苏州西园寺悄然开张。茶室坐落在西园寺放生池边,设立在其重要的园林景观四面厅里。奇石假山、古树森森,冬雪春花夏雨秋虫,安坐下来,或者拿起笔抄抄经书,或者听听古雅的音乐小座片刻。案头的书签上有济群法师亲笔题词..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一、生有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来说,佛学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