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有一位乐修佛道的修行人,决定独往山顶用功。然则,静谧的山林中却伏藏着许多凶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禅坐,于是他便在树下高架禅床,敷设坐具以习禅定。然则修行人于禅坐中老是昏沈几回再三,瞌睡连连,无法克己,最后终于在睡魔强力的侵袭下,沉沉睡去。..
觉醒
从大妓女到神通第一比丘尼--素食学佛网
2014-09-19慧日增辉大愿法师有一次,释迦世尊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为大众说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在以前,有一位很有地位也很有财富的商人,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过着美满的生活,夫唱妇随,恩爱异常。然则,因为商业经营的需要,迫使那个新婚的商人,离开了他的妻子,并且像是只..
离欲的善行有什么好处?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答:从贪欲的角度看,依照意业串习的事理,贪欲放纵一次,就会增长稳固一次,如人以盐水止渴只会渴上加渴一般。所以想经由过程贪欲的放纵来使心坎获得知足,无异于救火投薪,必将永无可能。只要有贪求的心理,同样是在贪欲烦恼的缠缚之下,身心不会有真正的安泰..
师父的这句话竟让他当下开悟了
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十五岁削发,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出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认为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于是,便另寻他途,由教入禅。他先到晒台山朝礼了晒台..
从大妓女到神通第一比丘尼
2014-09-19慧日增辉大愿法师有一次,释迦世尊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为大众说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在过去,有一位很有地位也很有财富的商人,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过着美满的生活,夫唱妇随,恩爱非常。但是,由于商业经营的需要,迫使那个新婚的商人,离开了他的妻子,并且像是只..
贫女变皇后,一个赡养三宝的小故事
以前,有一座名山「昼暗山」,因为山中有浩瀚贤圣僧众隐居修道,所以诸方国土都争相前来赡养植福。一日,诸方耆德长者浩浩荡荡携供诣山,绵延的部队让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赞叹、称羡不已。她心想:长老们设会赡养僧众,我正可以顺路乞食!于是一路随行,也来到昼暗山中。当长者们..
打骂母亲全身溃烂而死投胎变猪,后悔莫及痛哭流涕托梦恳请救
清代康熙年间,邯郸有位侯老太太,秉性仁慈,乐善好施,就现生而论可说是令人钦敬的大好人。但或许由于前生的恶业,她生了一个忤逆不孝的儿子,名叫侯二。侯二性情恰与母亲相反,待人极为刻薄,吝啬异常,对于任何公益慈善事业都是一毛不拔,因此他对于侯老太太的乐善好施,非但不..
《百喻经卷下》:63、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百喻经卷下》63、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译文:早年乾陀卫国有一班艺人,因为岁时饥馑就到别处去觅求生计。路过婆罗新山,而这山中素来多恶鬼,如吃人的罗刹鬼之类。当时这帮艺人一路在山中住宿,山中风寒,就燃火而卧。有一位艺人认为冷,就起来披上演罗刹用的戏衣,向火而坐..
净土法门法语:随缘里面流露出来是智慧,没有烦恼 2014净土大经科注 法语菁华录(六)
护持学佛网1十方一切诸佛成佛方法,第一奇妙的就是念佛。所以海贤老和尚劝人念佛,念佛要紧,念佛重要,其它的全都是假的。假的就应该放下,彻底放下,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全放下了,真放下了。真放下,对人肯定像菩萨、像阿罗汉一样,能够做到与人相处的十桩事,「感谢恩人..
灭亡之时,我们会发生什么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有聚必有散,和会当分袂。灭亡,意味着我们不仅仅要和自己的至爱亲瓜分离,要对自己珍爱的一切钱财爱物放手。而且更要感触感染眼耳鼻舌身和它们的组成物地水火风四分五裂的苦楚。到此时方知,不是自己的终归无法属于自己!不由自立被业力牵引的神识,始悔生不闻..
死亡四类型与死后去向之谜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编者按: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般人难以解开的疑团。唯有真正大智之人才能洞察生死奥秘,比如佛陀。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于死亡的诸多解读,可以让人茅塞顿开。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死有,指有情一期生..
惊心动魄!十五位法师与居士经历过的地狱见闻实录
序善导大师言:唯知今朝贪酒肉,不觉地狱尽抄名;一入泥犁受长苦,始忆人中善常识。都是近代的真人实事,每篇简短扼要,醒世力强;且其见闻者,多是鼎鼎有名的近代高僧,可说人格包管,公信力高。释慧净谨识佛历二五四八(公元二○○四)年七月十三日一、宝光和尚入冥所见绍兴樊江..
【祈愿】祈愿是什么意思?佛教祈愿文大全
祈愿(佛教解释)祈愿,意指请求、祈祷、愿望等。是依靠一种愿望,愿望能妄想成真。多见于宗教中的行为。祈愿具体解释1、祈祷(祈雨消灾祈祷)谓祈请实现某种愿望。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教;若以杀生祈愿,辄不得教。2、请求,愿望(祈望祈使句)企求的愿..
净土法门:随文入观,读经才得利益
九八年早餐开示—随文入观:读经才得利益(共一集)1998/7/21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721你们同学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最好是写在纸头上,放在我这个地方,我给你解答。平师问读《地藏经》的问题,我想这是很多人的疑惑。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常常读诵《地藏经》,可以得到地..
佛说常睡懒觉的过患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
识破轮回惊破胆:人畜轮回26例
自序轮回转世之公案、人缘果报之实例,数千年来不曾间断,正史多有记载。至于野史笔记,俯拾等于,不胜列举。此吾国文化之大端、世道人心之维系也。可叹魔子当道,邪说炽盛,为害百年而不休,荼毒四海而犹荣。而当代风日下,邪说日炽,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致使害群之马层出不穷,..
大安法师:轮回是一场大梦
轮回是一场大梦庄子有一天做梦,梦到蝴蝶栩栩如生,醒来后,他就迷惑了:“是我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到底那个是真实呢?”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实际上,庄周梦蝶,等醒过来之后还是在梦中。既然是梦,就没有什么可信性,梦是虚幻、虚妄的。佛典里常常用梦来比喻一切世间:“..
律宗初探
律宗初探第一节序言如来成道记说:净法界事,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我佛释迦牟尼、他亲证了法事、本来是没有生、没有灭。可是为了大悲心切,度生愿深,是以于无生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中示现有灭。才有从兜率、降王宫、八相成道的一大事人缘,应化事迹,风闻世界,道播四方..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释迦牟尼佛平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人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类窍门。现在介绍如下:第一节声闻行果四谛窍门(一)阿罗汉的概念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
迷了,赶紧找前途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假如呆在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出现任何一点异常响动,都邑让人胡思乱想,甚至惊恐万状,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恐怖想象。事实上,我们的生命状态恰是如斯。因为迷惑,就会导致各种误解,带来重重烦恼。佛法认为,这是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致。所谓无明,即没有光..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赓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缺点的身口意调剂为准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削发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射中,意识中、行为中。修行讲究次序递次,一步一个脚印,忽略不得,更不能跳跃式进步。..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正果法师著佛陀如大良医,自医医人,兴运大慈大悲,以自觉去遍觉一切有情,所所以遍觉者。无上觉简别菩萨。登地的菩萨,虽然是正觉者而亦觉悟其他有情,但因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断尽,福德聪明两种资粮尚须进修,虽是自觉觉他的遍觉者,未到圆满无上。唯有佛陀,自觉觉..
六道概况
六道概况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长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物化道的。各种的看法真是不胜列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收下一世..
西藏十大神秘现象:高僧“虹化”之谜(组图)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之一,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对人们的吸引力。每年都有近百万人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去经历那些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去感受那些一生难忘的刻骨铭心,而关于西藏的十大神秘事件无疑成了这片圣土最难解的谜团。1、高僧“虹化”之谜..
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华严经云:『譬如阴郁宝,无灯弗成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的隆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假如没有讲经说法的推动,佛法怎么能够让大地人类普遍得闻?又若何能够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由疑情而悟
参禅要从疑情开始,起疑是证悟的前提,没有疑情发生,就不能证悟,所以自古就有看疑就是禅,无疑不名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等等之说。所谓疑情就是由因果构成的一个境,有了疑情才能使自己从中看个究竟,不论是主观认知,照样..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禅坐的起源及其方法!
一、禅坐起源及其意义总的来说,坐禅的概念比较宽泛。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类似坐禅的静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由前人自然养成的散坐和跪坐演化而来。中国传统的静坐摄生功法,最早可上溯于五千年前的皇帝时代。据《庄子》记载,皇帝曾向广成子询问先贤长命之道,广成子说:疏..
第二篇 三毒五盖
第二篇三毒五盖壹三毒五盖的定义五欲六尘是攀缘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对治之道,应该从心坎去寻找真正的原因;三毒五盖是从心坎的意念所产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是以而起。三毒,指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因为它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称之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
佛教生活中的医学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曹秀伟一、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概述生命与健康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即躯体无病痛、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佛教非常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它不但认为个体的生理状况,行为(业)是致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