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也莫说了生死的话。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为不顺习气,所以发不起持戒心。故《梵网经》佛诃责不受戒众生,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这话怎么讲呢?因畜生不知善恶,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丑,不肯受戒,甘心下流,这不是与..
无明
我们的生命是谁在主宰?
我们的生命是谁在主宰?通过十二因缘流转门,我们了解了生命轮回的真相。那要截断十二因缘这样环环相扣的循环、对治烦恼、灭除苦果、证悟本具的佛性,该从哪里下手?从根源之“无明”上下手。无明灭,就变成光明、无量光、般若智慧,就不会有“行”——起惑造业了;不造业就不会有神..
达照法师:无量无边的众生从何而来
阿弥陀佛接引图(资料图)众生哪里来的,怎么会那么多众生,我们觉得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不是众生度完才能成佛,那成佛之后,既然众生度完了,为什么又要回来度众生?师父回答说:这个《普贤行愿品》里面说,众生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诸佛功德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信愿法师:信深愿切故,邪说勿动摇
信深愿切故,邪说勿动摇下午藉着大家念佛共修的殊胜法缘,师父来向大家报告《念佛重信愿》。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重是注重,信愿是往生三法之一信,之二愿,当然有信、有愿,必定有行,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行者,当然要注重信、愿、行往生三法,因为信、..
传印长老:佛法是心法
《净土》杂志2016年第5期文/释传印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他自己遵循这一规律而成佛,又向世人揭示出这一人生规律,劝喻世人遵循这一规律,皆可成佛。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
宣化上人:什么叫佛光普照?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嗔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嗔痴,不要执著,我怎没看见佛光呢?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灭除习..
超赞!佛经中居然有这么多青年才俊
善财童子(资料图)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没有胡须,几乎没有皱纹,是象征青年的意思。所有的菩萨圣像都是慈悲祥和,这是表示佛教重视和平。可以说每一位菩萨都是青年,都非常清净、纯洁,具备一颗慈悲的心。青年在佛教里有一定的地位,他们智慧具足,..
虚云老和尚:我们现在能做人 你知道有多难吗?
我们现在能做人你知道有多难吗?我今天在过堂的时候,看见各人吃饭,渐渐有些散乱。吃饭时候容易散乱,亦正好对治散乱。世人不知人身之宝贵。《大涅槃经》偈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杂阿含经》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
静波法师:如何跟善知识修学?
佛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针对八万四千类众生,对治八万四千类烦恼。要多闻多思,适合自己的法门就是最好的。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就好比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达到解脱的彼岸。视师如佛佛法从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师父,由此而净除罪障,积聚资粮,广增..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会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要辛苦地工作,为什么我们要很忍耐地去维持一个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种本能不需要学习,乃至于..
如何破除魔众证道果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佛陀已为我们说了许多法门,为何尚未见道?问题在于爱欲实在是太强..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会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要辛苦地工作,为什么我们要很忍耐地去维持一个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种本能不需要学习,乃至于一只蚂蚁牠都知道要去找饮食,找..
学佛最重要是亲近善知识
佛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针对八万四千类众生,对治八万四千类烦恼。要多闻多思,适合自己的法门就是最好的。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就好比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达到解脱的彼岸。视师如佛佛法从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师父,由此而净除罪障,积聚资粮,广增..
圆满您的圣迹之旅:朝山者必读
朝山之旅(资料图)一、前行:明确参访朝礼目标,调整意乐动机(一)明确此行所为,确立参访朝礼目标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何要去朝拜圣地,想清楚自己此行所求。总的来讲,参访朝礼可达成一些共通的目的:①集聚福慧资粮;②忏悔业障;③报恩(如虚云老和尚报母恩);④求加持。个人可以把目标..
圣空法师:家人得了老年痴呆怎么办?
老年痴呆症,本身就是无明。就是我们这一生智慧不开,用的知见太多。世间人都说呀,如果我们一个人太聪明了,老年的时候就会傻掉。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人把自己一生想得太周到了,安排得特别周到,千万别吃任何亏,别出任何事情,想得特别远、特别周密。换句话说,因为这样的人一..
踏破铁鞋不如回到当下反观自照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成就什么,而是直接体认这个觉悟本体。这一见地为我们修行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
星云大师: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也太没有定力,太没有..
人最根本的问题 就是看不清自己
从自心觉(资料图)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认定的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也..
星云大师: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沈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尘,我了知是不实在的;我所证悟的真如实相,是世间的真理,但人们却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觉,..
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沈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尘,我了知是不实在的;我所证悟的真如实相,是世间的真理,但人们却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觉,与世人的偏邪私欲都是相违..
障碍我们学佛修道的五住烦恼
苦与乐是没有一定分界线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谓苦,何谓乐呢?这些无不都是依据每个人所养成的习气,对身心感受而产生的妄想、妄见。如果符合自己的习气,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则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习气,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则被认为是苦。所以,苦与乐并不是一个..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慧长老(资料图)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优化自..
断欲去爱,必须从心做起(续)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继续说此偈,显然易见,淫欲的根本不在于身体或行为,可以割掉淫具,可以戒止淫行,但其根本的无明烦恼,一念未断,依旧会死灰复燃,所以佛才说:淫欲的念头从意生,意..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得度,所以才预先给我们施设了这个净土法门。这个预..
信愿持名 佛预设的济度
信愿持名佛预设的济度——《净土宗教程》讲记二十七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
印光大师谈《心经》:于诸经中 最为第一!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资料图)原文: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
佛法是什么?去体验 才知道
修行靠的是自己的心(资料图)在我们佛法的启蒙之书《百法明门论》当中,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分为一百种状况,可能有些人学过,我在这里只是大概做一个提示。实际上这一百种状况还可以细分。我们的心念有时候是善法,有时候是恶法,恶法就是烦恼。当你的身心很愉悦的时候这种感受基本上..
佛教的忏悔方法有哪些
佛教里面说忏悔的方法,有说两种,事忏和理忏;也有说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作法忏就是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那这个是僧团的自净,自我清净的、自新自净的会议。那么有些罪是要在十个人面前忏悔,有些是要对二十个人,乃至于对更多的人忏悔,这样作法忏。第二是取相忏..
智慧法师:爱情和法情的不同
爱情和法情的不同(资料图)今天的讨论,大家都有所指、都有所见、都有所想、都有所解,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下爱情和法情之间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要看爱情,我想从十二因缘去说,那么十二因缘是按缘起论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者因果的环节..
净慧长老:参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参禅悟道(资料图)参禅以悟为期。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任务是为了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兴于世,都是为此一大事因缘。佛教的所有修行法门亦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