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

佛教的忏悔方法有哪些

佛教里面说忏悔的方法,有说两种,事忏和理忏;也有说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作法忏就是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那这个是僧团的自净,自我清净的、自新自净的会议。那么有些罪是要在十个人面前忏悔,有些是要对二十个人,乃至于对更多的人忏悔,这样作法忏。第二是取相忏..

智慧法师:爱情和法情的不同

爱情和法情的不同(资料图)今天的讨论,大家都有所指、都有所见、都有所想、都有所解,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下爱情和法情之间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要看爱情,我想从十二因缘去说,那么十二因缘是按缘起论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者因果的环节..

净慧长老:参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参禅悟道(资料图)参禅以悟为期。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任务是为了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兴于世,都是为此一大事因缘。佛教的所有修行法门亦复如..

菩萨十八根本戒之谤弃大乘

《集颂》:“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菩萨藏”就是指“大乘”,“深广法”也是指“大乘”。天台宗讲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其中“别教”是指大乘的“独菩萨法”。大乘行人的标志是“发了菩提心”,大乘行法的标..

济群法师:缘起和无常

缘起和无常佛法是缘起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佛法对世界的认识,那就是“因缘因果”。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的。各种条件具备,就有某种现象产生;相关条件败坏,现象也会随之消失。从缘起看世界,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离开条件和关系,..

梦参老和尚: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

发菩提心(资料图)降伏其心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年的《金刚经》了,好像一点儿都没有得到利益,不想念了,我就跟他说不想念就不念了。怎样能把心降伏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什么读了十五年《金刚经》都不能降伏一下自己的..

高僧们为何知道别人心里事?

文殊菩萨(资料图)他心通有种种不同,如果是已经证道的圣人,比如澍庵,(清代高僧,扬州人,年少出家,性格狂放不守戒,被住持斥责,决心潜心修持。闭关三年后出关,判若两人,为人谦逊,无人能测度他证得的境界。一次,他在茶馆喝茶,邻座的人在争论佛经,澍庵笑着说,你们都不对..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体验什么是发菩提心。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向内就是要明白:我与佛无二无别,只是一念无明变成不觉,随着烦恼流转生死,生生死死,头出头没。幸得微善,有一点微善生在人中,如果不珍惜,一息不来生到哪一趣,自己实在没有把握。所以,要能够彻底明白“一切众生都..

净慧长老: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慧长老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优化自身素质靠..

有人认为在家诵经会带来不吉祥的东西,争执甚多?

开示:圣空法师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有人认为诵经能带来不吉祥,这是谁跟你讲的,阿弥陀佛。不会的,那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对佛经不理解、不接受,那是他自己的业障、无明、因果,这样的业障,不得了了。还争执甚多,争有什么好争的?争就失道义,一点意义都没有。..

观空法师:吉祥胜妙智德赞 献给文殊菩萨的赞偈!

文殊菩萨像(资料图)【吉祥胜妙智德赞】观空法师译敬礼孺童相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谁之智慧离二障云犹如净日极明朗所有诸义如实观故胸间执持般若函诸有于此生死牢狱无明暗覆苦所逼众生海中悲同一子具足六十韵音语如大雷震烦恼睡起业之铁索为解脱无明暗除苦之苗芽尽皆为断挥宝剑从本清..

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

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五戒"。第一条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这五条是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佛教徒提出的五条要求。我们在生活里,如果在自己的思想意识..

圣空法师:师父,佛母寺大雄宝殿为什么供三身佛呢?

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万法皆空是从法性上,我们明白之后而起用,没有一个实体。如果你明白,就证得法性之身。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供三身佛呢?我有我的寓意,三身本是一身,明白了之后法身,然后应身,然后是报身。不明白,只有报身,没有法身,没有应身。我们凡夫,我们无..

圣空法师:念佛妄想很多怎么办?

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如果没有妄想就不让你念佛了,就因为妄想多才让你念佛,念佛干嘛?念佛代替我们的妄想,以一念代替万念。念佛怎么样念?念佛是楞严经讲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第一快的方法,不是念佛,而是一门深入耳根圆通,用耳根圆通直接破掉我..

圣空法师:什么叫都摄六根?

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就是六根清净,我们现在六根不清净,才有六道存在,六根清净了六道就没有了。六根清净就是六种解脱,就是六波罗蜜,就是六种震动,就是六种神通,就是六种智慧。我们的六根不清净,六道就开始了。怎么不清净?眼睛看到,就执着;耳朵听到,就分别;舌头尝..

智证法师:二?不二?揭秘佛教中“不二”的真实含义

不二法门(资料图)我们出去旅游,常常会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点,看到写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门”的匾额及题字。有时也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将自己在旅行中拍摄到的“不二”发到网上,他们觉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词。当然,如果当你看到“不二”这个词,也像那些朋..

修行人的欲望与愿力有区别吗?

开示:圣空法师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愿力,是为大众;欲望,是为自己。有没有区别,一目了然。愿力,你为别人,属于正知、正见、正觉;欲望,为自己,属于无明,属于业障,属于烦恼,因为有了自私心,达不到目的才烦恼,想达到目的才烦恼,才有妄想,天天想怎么样去达到自己的..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我们为什么有魔障?就因为“性”没有定。如果性定,时时刻刻都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这种程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时身心皆空,远观其物,物也没有了,身心物这三种都没有了,这时..

佛教四圣谛的内容

苦谛的内容无常变坏的依正二报,使众生造业受苦。世间法就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中国的《易经》称它为「生生不已」,在佛法则是「生灭不已」。因为在生的同时,已经有了灭的、坏的现象,事实上,生灭是一体的两面,同时进行。无常的现象,可分三类的四相,来解释说明:1.生住异灭..

圣空法师:师父我修行很精进为什么不灵?为什么不能感应道交?

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我们现在的愿力很难发得起了,即使我们发起来了,也很容易退失。遇到一点事情,总会退失道心,退失愿力。总是觉得,我这样付出了,这样修行了,为什么还这样,为什么不灵,为什么不能感应道交?楞严咒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如果你真正诵持楞严咒,诸佛菩萨龙..

圣空法师:老母亲慢慢的变痴呆了,最近连佛号都提不起来了,我该怎么做?

摘自《51届楞严法会》答:因为痴呆都是无明所导致的,所以无明是什么?是业力。什么是业力?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六亲眷属,我们让别人生烦恼,让别人痛苦,让别人不开智慧,让别人堕了三恶道。因为你让别人生烦恼,别人生憎恨心,生起了嫉妒心,生起了烦恼心,就会下三恶道。那这..

宣化上人:念止万事无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我们为什么有魔障?就因为“性”没有定。如果性定,时时刻刻都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这种程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时身心皆空,远观其物,物也没有了,身..

传喜法师:梵呗赞佛得清净庄严

梵呗赞佛得清净庄严佛曲是有加持力的,音乐一放,整个空间都会清净庄严,这首《菩提大道》一听,人的心情也会豁然开朗。“住在人间,家在彼岸”,“住在人间”是俗谛的,“家在彼岸”是胜义谛的;“住在人间”是大悲、“家在彼岸”是大智,这就是悲智双运。“心怀大悲愿”,无量无..

人,生而孤独 佛教有没有办法?

怎样排除内心深处的孤独?(图:一个one)当我们面对孤独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排除这种难忍的心痛呢?我们是否想到过孤独具有不可思议的微妙功用呢?我们是否知道孤独其实能给我们无穷奋斗的生命力量呢?你是在孤独中挣扎呢?还是在孤独中沉默?抑或在孤独中再生?这里,我们对于孤独的解..

圣空法师:持咒念佛是否一定要观想?

摘自《54届楞严法会》答:大忌啊。凡所有想皆是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观想,你观想什么?都是幻觉。这是大忌,切记,千万不能观想,观想是中观里头的,以幻修幻,而且在起作用的时候,当一个人修行,没修到一定层次、一定水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起观想,观想是以幻修幻。如果..

圣空法师:昨晚佛堂里在做焰口活动,外面点了灯是什么意思?

摘自《55届楞严法会》答:在这里头放焰口,是超度这一方的众生,超度我们的冤亲债主六亲眷属,外边点灯是开智慧,照亮三千大千世界,它吃饱喝足听明白了,随着智慧光明好走啊!点灯开智慧消业障啊,然后无明破除它没有身体的障碍,只要听清楚听明白一念就走了,一念不生顿超三界呀..

星云大师:生死的意义

禅师一生参究“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来找寻生死的答案人自出生后,就有生命,就会面对生死。其实,人也不是父母生养我们才有生命,在没有出生以前,本来就有生命,只因隔阴之迷而忘记了,因此禅师一生参究‘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来找寻生死的答案。此外,也不..

虚云老和尚:如何降服其心

虚云老和尚:如何降服其心《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

生死的意义

人自出生后,就有生命,就会面对生死。其实,人也不是父母生养我们才有生命,在没有出生以前,本来就有生命,只因隔阴之迷而忘记了,因此禅师一生参究‘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来找寻生死的答案。此外,也不是老病以后就死了,就算死了,也死不了,因为死的只是躯体,生命..

圣空法师:能用佛法解释人从哪来到哪去,为何而来为何而去

摘自《54届楞严法会》答:用佛法解释一下,什么叫佛法?佛法也就是离开了这个层面,局外人称为出世间法和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你问的这个问题;出世间法,也就是离开了这个环境,离开了这个状态生活,然后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人到底从哪里来?楞严经上讲了,淫欲。一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