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修行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的?索达吉堪布:在对待自身过失上,一般凡夫人会极力隐瞒,而修行人也应与其逆向而行,自己身口意方面所有大大小小过失,都应毫无覆藏地在众人前作忏悔。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说:“日日夜夜三时中,恒时守..
我执
度母是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
由于菩萨对沈溺苦海的众生具有无量的悲心,因此各自依其愿力而行使事业,圆满各自的发愿。如是,度母的主要事业就是让众生远离恐惧与危险。恐惧是什么?度母如何帮助众生面对恐惧?我们现在就来一起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面对两种恐惧:◆一者,恐惧得不到所想要的人、事、物。..
藏地大德给学佛人的忠告:黄泉路上无老少
把晚年融入于佛法永恒的大光明中对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居士来说,您的修行应该侧重于哪个方面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放下对外境的一切贪执,着重修持自己的心。修行即是修心。心的状态决定了现在的生活质量,更决定了来世的生命走向。做心的主人,这才是学佛修行的真正意义。修心..
如何解释佛经中常常提到“众生颠倒”和世人不易理解的“看破红尘”?
问:佛经中常常提到“众生颠倒”,而一般世间人又大多不理解修行人看破红尘的“疯狂”行为。该如何解释这种反差?答:正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四颠倒一直迷惑着众生,使他们执迷不悟,不识万法真相。他们把无常执为常有、痛苦执为快乐、不净执为清净、无我执为有我。。《四百论》..
以“七支供”修法生起菩提心
让内心生起利他之心、祈愿获得证悟的仪式相当简单。它的目的是确认和坚定我们为了众生利益、希望能拥有佛性的决心。这种重新认定的仪式,对于加强慈悲心的修链非常重要。此仪式是以观想佛的形象揭开序幕。等到观想对象的身形清晰后,我们便试着想像释迦牟尼佛亲自出现我们面前。观..
声闻和缘觉已经没有我执了,为什么还有自私自利呢?
声闻和缘觉已经没有我执了,为什么还有自私自利呢?答:声闻和缘觉求的是自我解脱,所以暂时只能得到寂灭的果位,但是这个自私自利不是指凡夫人那样粗大的自私自利。
一滴珍贵的眼泪
具有慈悲心的人,一想到众生的痛苦,他会伤心难过,甚至哭泣。对上师三宝特别有恭敬心的人,思维上师三宝恩德的时候,也会流泪。但是哭和哭不一样,这是悲心的泪,恭敬心的泪。看似在哭,其实这不是苦,是快乐的。因为没有我执,没有自私,所以心地是清净的,内心是快乐的。这样的..
看别人磕头,你也磕?
所有的烦恼中傲慢心是最难以对治的,要想彻底断除傲慢心,就要破除我执,因为傲慢心的根是我执。只要有我执,或多或少都会有傲慢心。对一个学佛人来说,傲慢心的过患非常大。如果有傲慢心,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也无法觉察自己的过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去改变。如果我们能觉..
修到能在空中飞翔 就是大成就吗?
我们不应该以外在的殊胜奇景来判断内在的成就文:太桥旦曾堪布如今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就,他们将成就视为一种表相上的殊胜奇景或吉祥的征兆来对待。比方说头顶上是否发光,虚空中是否出现佛菩萨或各种瑞相。功课特别精进时有没有做一些吉祥的梦,打坐时心..
修行人究竟在修什么?
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地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
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修行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的?
问: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修行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的?索达吉堪布:在对待自身过失上,一般凡夫人会极力隐瞒,而修行人也应与其逆向而行,自己身口意方面所有大大小小过失,都应毫无覆藏地在众人前作忏悔。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说:“日日夜夜三时中,恒时守..
这样修行 就是面对死亡也是快乐的
如若速死当快乐文:达真堪布如若速死当快乐,恶缘无机作阻挠,衔结来世之善缘,定入无误之妙道。“如若速死当快乐”:意思是,今天迅速死亡,要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快乐的。对一个学佛人,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快乐。有些人比较精进,戒律受持得比较清净。有些..
至尊康萨仁波切:韵音语王智慧主
至尊康萨仁波切释迦世尊示寂,距今已二千余年,所有超诸世间之神力智慧,在今人听来,都不免有几分怀疑,是因为现在的人与佛悬殊太大的缘故。不但中国人如此,即暹罗(泰国)等地的人,对天龙八部之威神,八之瑞迹等,也同样有着怀疑。唯尊重教理,于神奇希有超人之事迹,不能生信..
在每天的修学中,初学者应怎样作意行持才能逐渐摧毁无处不在的我执?
问:在每天的修学中,初学者应怎样作意行持才能逐渐摧毁无处不在的我执?索达吉堪布:作为初学者,我不敢说大家应时刻记住,但最少每天也得一两次,一两个小时,反观自己三门:我现在所作是在随顺我执恶念呢?还是在随顺利他善念呢?……滴水可穿石,只要如是精勤不懈地串习,任何..
根本上师的三种恩德是什么
藏传佛教有个制度,佛法一定要经过历代传承上师们口耳相传。通过上师的发心,从他的口中传播出来,再进入你的耳朵,融入你虔诚的心中,这就叫传承。你们都听过“根本上师”这个词,很多人搞不清楚,觉得哪个上师对自己好,一天到晚陪着自己嘻嘻哈哈,问寒问暖的,就一定要拜他作根..
“众生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真理
众生平等佛法告诉我们,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完美,要想到他人同样完美;如果我们觉得他人有缺陷,要想到自己同样有缺陷。既然大家都是同处轮回的凡夫,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自己有优点,而他人没有?“因为我是我”;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他人有缺点,而自己没有?“因..
慈悲与博爱的本质区别
在芸芸众生里,真正的佛教徒是最难遇到的一种信仰者。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什么是众生平等,大慈大悲。这在任何一个宗教里是找不到的。因为众生平等,佛教的基础思想就建立在慈悲为怀上面。如果你能见到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就会明白慈悲的力量!尽管很多人一直认为,..
修行有没有进步 看这四点一目了然!
按佛法的标准来观察自己、鞭策自己对一个佛教初学者来说,怎样才算取得了一点进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开始按佛法的标准反省自己了。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大多是散漫、放纵的,内心常会生起五毒烦恼,言行总是造作各种恶业,而且对此心安理得,不但毫无后悔之心..
达真堪布:《入菩萨行论》讲记(98)[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我执有“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前面遮破了俱生我执,现在主要遮破遍计我执。有的外道认为意识为“我”,有的认为物质为“我”。也可以说,部分外道..
现在很多人难以对苦难众生生起悲心,该怎么办?
问:现在很多人难以对苦难众生生起悲心,该怎么办?索达吉堪布:大多数人很年轻,又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没有过陷于苦难而渴求救援的经历,对苦难众生很不容易生起来悲心。要抓住机会进行观修,真实地与他人相换,当然我执分别很强时,有一定难度,但熟能生巧,经多次串习后,一定..
如何得到境转心不动的自在
每个人生在这个世上,都有贪、嗔、痴等烦恼。我们通过听闻佛法之后实践佛陀的教导,就是为了去除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气。这些形成烦恼的因素困扰我们每个人,糊里糊涂地降生,患得患失地成长,最终迷迷糊糊地辞世。如此循环无数次,即是受困于生死轮回之中。我们的生命在轮回,心溶于..
索达吉堪布:现在很多人难以对苦难众生生起悲心,该怎么办?
问:现在很多人难以对苦难众生生起悲心,该怎么办?索达吉堪布:大多数人很年轻,又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没有过陷于苦难而渴求救援的经历,对苦难众生很不容易生起来悲心。要抓住机会进行观修,真实地与他人相换,当然我执分别很强时,有一定难度,但熟能生巧,经多次串习后,一定..
将一切外缘皆能视为修行助缘,而顺利趣入大乘佛法的关键要点是什么?
问:将一切外缘皆能视为修行助缘,而顺利趣入大乘佛法的关键要点是什么?答:夏热瓦格西说:“修行人如果没有把自身看成敌人,那么最好的上师也无法利益你;什么时候真正能认识自身才是最怨毒的敌人,那外面一切因缘皆可成为修行助缘。”如果不能了解贪执自身过患,而彻底舍弃自我..
别让“共成就”的贪执引你入恶道!
佛法是减少烦恼、解脱轮回的方法如今很多学佛人对佛教一知半解,并不了解什么是佛法成就的正确标准,却将一些奇异现象或吉祥征兆误认为是成就。比如说,头顶上出现了光晕、虚空中映出了佛菩萨、空气中弥漫出香气,或者梦到了吉祥的境界、打坐时有了特殊的觉受、罹患的疾病得以减轻..
比闻法更重要的两件事
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能有机会听闻佛法,不仅是今生,更是百千万劫以来稀有难逢的幸运时刻,所以应该分外珍惜和重视。闻法固然重要,但还有比闻法更重要的两件事。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为大家说明。第一,如果别人递过来一个水果请我们吃,我们伸手接的..
佛法认为,“我”仅是一种颠倒迷乱执著,不应该自我爱执,但为什么又要提倡利他呢?所有众生不都是一个
问:佛法认为,“我”仅是一种颠倒迷乱执著,不应该自我爱执,但为什么又要提倡利他呢?所有众生不都是一个个的“我”吗?答:不错,一切法本来无我,执爱自我与执爱他人同样都是分别执著,但二者虽然都是分别执著,其结果不同却于理无违。智作慧论师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宝珠..
太桥旦曾堪布:给初学者的建议
修行的方法在我们皈依金刚乘佛法之后,有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出家,一种是在家。对于出家人来说,会有早课、念经、背诵各种仪轨、禅修、辩经、晚课等修行方式。如果进入了佛学院,就要学习五部大论等佛教理论,以及各种实修实证的方法。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皈依后,每天必须要念诵..
不必讶异他人的变化
我们说,聪明贤能和愚笨低劣也是无常的。一个人并不是曾经聪明,就会永远聪明;曾经愚笨,就一直愚笨下去。无常,不是只往坏的、恶的方向变化,也会往好的、善的方向发展。有许多人曾经聪明能干、博学多闻、能言善道,但在福报将尽的时候,做事常会遇到障碍。思维开始颠倒,甚至做..
帮你做到“视众生如佛”的三个秘诀
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很少有关于“众生相依”这个道理的宣传和教育,但事实上,如果离开他人,我们谁都无法生存,更不要说获得成功与幸福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看,众生是我们获得成就不可或缺的助缘。而从金刚乘清净观的角度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此,佛陀才不断教导我们要..
大乘修行人在对待自他方面与世间人有何区别?
问:大乘修行人在对待自他方面与世间人有何区别?答:金厄瓦格西说过:“世间人对自我特别护惜,但是修行人对自我应予以抛弃,而不能与世人的行为相同。世人为了‘我’在争先恐后地堕落,他们一切作为,一切琐事全部是围绕着‘我’,而修行人希求向上解脱,所以自己应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