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福德薄厚,入胎时显现的境象不同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自妄见入诸芦荻稠林等中。如果是薄福之人,将会受生在下贱之家,他死时与入胎时的境象不妙,会听到各种纷乱嘈杂的声音,很不寂静,而且出现幻觉,颠倒见自己进入到芦荻或者稠密的丛林当中。这些境象唯一是心识自现而已,如果烦..

利用佛性,拥抱慈悲,拒绝暴利

我们已经知道人是要追求快乐的了。我们也很清楚爱、情感、亲密、怜悯等感觉能让我们觉得快乐。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追求快乐,都能让心中充满温柔与慈悲,因为这些特质会让我们感觉快乐。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为怀,而且人人都有一颗温柔的心。佛家的信念中有所谓的『佛性』..

佛法要义问答:人生的目的与修行安忍的因素

问:是否能请你多谈谈人生的目的。若说人生的目的是在于能活得幸福和愉悦,听来真是胡言乱语。人生有太多事需要做,而这些事似乎都与轻松和快乐扯不上边。当这世间每天都有这么多悲伤事发生的当儿,一个人却能沉浸在幸福中,似乎有点自私。答:我相信人生的目的是幸福。那什么是幸..

挑拨离间,来世变成哑巴鬼

不但自己切莫离间别人,当听到别人在巧言挑拨时,也应莫然处之,既不反对、也不赞同,这样对方就拿你无可奈何了。现在有些人特别能说会道,喜欢挑拨离间。本来别人的关系很好,经他几句话添枝加叶,立马就能反目为仇。这种人常以此为乐,自认为很聪明,却不知道这样于已十分不利。..

慈诚罗珠堪布:素食的意义

素食的意义我曾专门著书讨论过吃素的功德和吃肉的过失,下面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此书中的部分内容。书中谈到佛教如何看待吃肉吃素时讲到:小乘佛教认为,三净肉能食,非三净肉不能食。在泰国等地,僧众至今还是这样行持的。他们认为,如果所有的肉都不吃,是提婆达多的仪表。其根..

“信则灵,不信则无”,不信就真的不受因果约束吗?

问:“信则灵,不信则无”,人们常用这句话为自己或他人违背因果的行为开脱。不信就真的不受约束吗?索达吉堪布:《正法念处经》中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善恶业果自作自受,就如蚕作茧自缚一样,造善业感召人天福报,造恶业则会堕入恶趣,只要..

佛法讲不起分别心 并不是要大家不辨善恶

因果善恶(资料图)如果没有分别心,那么众生如何分辨善恶美丑?如何教会众生该弘扬什么、改变什么、抑制什么?这是佛法中被世人误解较多的一个问题。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维不到。圣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时,安..

他为什么能亲见弥勒菩萨?

要具备真正的慈悲心(资料图)经常有人问:什么是慈悲心?我们通常所说的善良、仁慈、爱心等等,是不是就是慈悲心?慈悲心是佛教名词,爱心、仁慈等等素质非常接近慈悲心,但还不是佛法所说的真正的慈悲心,因为在世俗的善良、爱心、仁慈和同情心之中,还夹杂着一些自私之心,所以只能..

心里有佛就行 没必要在意形式?

恭敬三宝(资料图)有人问济公和尚喝酒吃肉,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佛法不是重心的吗?心里面有不就行了,你们佛教徒又何必天天磕头念佛这么在意形式呢?跟大家一起平常生活,心里面有佛不是也挺好的吗?其实你能不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坐着,待几分钟?试试看..

一般人遇到身心上的痛苦,都难以接受,倍受折磨。大乘修行人是靠什么方法来面对的?

问:一般人遇到身心上的痛苦,都难以接受,倍受折磨。大乘修行人是靠什么方法来面对的?索达吉堪布: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不愿接受痛苦、强烈地执著安乐,这种分别念一直在不断地涌现。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断除这种心态,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比如,自己正在痛苦时,最好安住于空..

按出离心的标准来看,真正生起出离心也很不容易。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要提升修行境界岂非太困难?

问:按出离心的标准来看,真正生起出离心也很不容易。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要提升修行境界岂非太困难?索达吉堪布:当年,释迦牟尼佛通过四门出游,看到一幕幕生老病死的景象后,真正生起了出离心,知道自己身为王子也逃不出死亡,逃不出轮回之苦,因而力求出家,前往寂静处潜心修..

清净的戒律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佛传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这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佛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意乐而讲的不同的法门。佛法不仅有了义和不了义,还有暂时了义和究竟了义,也有暂时不了义和究竟不了义等很多区别,对于真正明白和证悟的人来说,怎么讲都是对的,不会有错误。把诸法的究..

目标不一样,结果自然有差异

对佛教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差异。成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小乘的成就。小乘的成就分为两类:一,声闻乘;二,独觉乘。小乘成就是指对轮回生起了出离心,打破了六道轮回的执著,断除了烦恼障,获得了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修行..

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

没有杂念,不受二元分别心的干扰,才是心的本来状态。当心识投胎来到这个世界时,从在母胎里的第一次心跳,产生了第一个念头,由它骑着风,风顺着脉,在脉里行走。最后到达全身,通过身体所有的感官,开始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出生以后,心的要求就更多了,周边的财富、房屋、家庭..

佛法要义问答:灵魂到底是什么?

问:世间若无灵魂存在,那么,使得人们陷入生生世世轮回转世的念流其本质是什么?而这种意识又如何能变成一种分离的实体?答:这问题端视个人是如何了解「灵魂」一词。如果一个人所理解的「灵魂」,为一种在顷刻之间和生生世世之间都毫无间断的个人性续统,那我们可以说佛教也接受灵..

这样选择善知识不会错

我们依止上师要先观察,再亲近、依止,这点很重要。龙树菩萨讲得很清楚,有甚深的智慧,有清净的戒律,即使没有其他功德,也值得我们崇拜和追随,值得亲近和依止;如果没有甚深的智慧,没有清净的戒律,即使权力再大,势力再强,长的再俊美,我们也不能崇拜、追随。有些所谓的善知..

无论你再怎么贫穷 也应该要供一盏灯

供灯(资料图)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完全是一种佛的境界,我们佛教徒应该深信不疑。佛陀的慧灯能破除世间一切黑暗,这就是佛陀的真实境界。让恒时供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供灯功德是佛陀的金刚语,并不是我们信口开河。供一盏灯、七盏灯,我根本看不出来它的功德,只有佛陀才知道其中..

「可怕」的福报

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声地位、金银财宝等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可信赖的,我们不能太执着这些。有些人为了追求这些不择手段,真的没有必要。如果自己真有福报,自然就会得到这些;否则,即使通过各种手段拼命地去获取,也不能如愿以偿。不仅没有得到,积累财富,追求世间福报的同时,自..

忆念本尊及胜义菩提心的窍诀——敦珠法

不管怎样,如果你不能几个月或几年长期的勤于修持这些法门,你的心是无法永保平和的。你所谓的禅修将会是不清明的,而且你的生命也将终老于这种浑沌的情况。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你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我的方法呢?"如同佛所说的:借此禅修及忆持,即使是成熟的五无..

以慈悲善待亲友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视身边的人为有缘众生,并努力去利益他们,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乘修行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而并非单纯自己解脱。以恭敬心善待众生,为他们奉献,即便是吃喝玩乐,也成为有意义之事了。我们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都是与自..

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

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谨慎取舍,千万不能以“万法皆空”、“究竟无善无恶”、“万法唯心造”等作为借口,而轻视因果。虽然在胜义的本智空性,没有因果可言,但对于凡夫俗子而言,人人都被五毒烦恼遮障,仍然会显现一切事物,因果也是这样显现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千万不能藐..

修行人该怎样求财 求名和求健康?

修行人该怎样求财、求名和求健康?(资料图)我们要超越轮回,就要有善巧的智慧。佛陀证悟以上境界的智慧,有一个超越轮回的完整系统,这个完整系统有“小乘、大乘、密乘和金刚乘” 等修法。其中小乘修法,虽然可以让自己一个人逃离轮回痛苦,但果是声闻、阿罗汉和缘觉,没有度化众生..

为什么度别人容易,度家人这么难?

调伏自己的相续,才能调伏他人的相续。若是自己没有解脱,很难帮助众生解脱。我们经常讲: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唯有自度,才有度化其他众生的能力,唯有自觉,才有方法令众生觉悟。若自己没有内证,想让他人获得这种觉悟是很难的;若自己没有到达彼岸,想要帮助他人到达彼岸,也是..

早死早往生,这话对吗?

有些老年人习惯说“我不想活了,我想赶快死,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对吗?根据佛教的经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非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或是达到了来去自由的修证境界。那么,往生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佛陀在《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中,明确..

经中描述极乐世界那样美好,是否给众生另一执念?

文:希阿荣博堪布以前做家具或房子的时候,要把一个楔子拆下来,方法是用另一个楔子去打它,这叫以楔出楔。手上扎了刺,用另一根刺去挑,就能把它挑出去。同样的,要初学者一下放下所有执著是很难的,所以佛菩萨方便接引,以执著去执著,教我们先用对净土的执著去除对轮回的执著,..

不观修寿命无常和轮回痛苦的过患

喜惑严重散乱时,未修无常轮回过,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极度厌生死。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特别喜欢做一些增长贪嗔痴烦恼的事,比如:不愿意看经书,喜欢看暴力、色情等特别不清净的书籍和影视;心在真正的佛法中,短时间也没办法安住,但却经常散乱,比如:交朋结友、吃喝玩乐、旅..

祈竹仁波切:在遇到困难和委屈 他用手指着自己说…

面对自己(资料图)轮回里面没有自由,轮回的原因就是我执,而我执却是我爱执的部属、使者,所以我们应当远离为自己贪图安乐的心,甘愿为了利益众生而受苦。消除我爱执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成就;去除无明我执,则乃大小乘共同的成就。小乘境界虽然能去除我执,却还剩下我爱执尚待消除..

教育的目的应是加强人们的道德观,而非一味成功学

道德的行为,也是能让自己获得快乐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为操纵训练。伟大的精神导师如佛祖,便建议我们要遵行正道,舍弃邪念。我们的行为正确与否,完全看我们的内心是否有修行。有修行的心能带引我们通往快乐之途,没有修行的心只能带来痛苦。事实上,在心中修行是佛家的一个基..

索达吉堪布:什么叫回向?为什么要作回向?应如何回向?

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所谓回向,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即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马桶、装饰品,还是做佛像,这主要取决于主人..

索达吉堪布:若不认真改正这个过失,生生世世仍会流转轮回

喜惑严重散乱时,未修无常轮回过,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极度厌生死。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特别喜欢做一些增长贪嗔痴烦恼的事,比如:不愿意看经书,喜欢看暴力、色情等特别不清净的书籍和影视;心在真正的佛法中,短时间也没办法安住,但却经常散乱,比如:交朋结友、吃喝玩乐、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