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有时肚子饿了、口渴了,想要吃饭喝水,这就..
境界 更多...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
净慧老和尚:《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 是什么?
以下内容,为净慧老和尚开示: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有时肚子..
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
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大度的证明。让,不是无能的代表,而是宽容的见证。让,是一种境界,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才有。让,是一种智慧,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懂。与人相处,让一让,会减少矛盾和冲突。与人交往,让一让,会换来真心和平静。生活中让一让,邻里街坊好相处。家庭中让一让,亲人爱人会和睦。工作中让一让,工作起..
功夫成片是什么境界 ?
念佛人的功夫,首先得到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境界?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讲二六时中,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个杂念都没有,这叫功夫成一片。他为什么不是一心?一心是断烦恼,他烦恼没断,烦恼习气在,这一句佛号有力量,把烦恼习气控制住了。像石头压草,这时候真有力量,它把烦恼压住,不起作用,没断,..
大安法师:临终接引的境界 现前是因缘的产物,是感应道交的产物。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佛来接引,是往生的人心所变现的,还是真有他方阿弥陀佛来接引?若有他方佛来接引, 别人为什么不见?答:临终接引的境界现前是因缘的产物,是感应道交的产物。有我们心识所变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有阿弥陀佛十九愿已经成就的那种愿力的加持。这可以比喻为水和月亮的关系。阿弥陀佛的大愿就像天..
孝顺的三境界
在生活中,真正的孝有三种境界:◎一是养父母之身,这个属于物质层面,是基础的基础。◎二是怡父母之心,承欢父母膝下,和颜悦色,博父母欢心,开解父母胸中愁烦,使父母保持精神愉快,这个属于精神层面。◎三是行父母之志,牢记父母教诲,发扬父母德业,实现父母志愿和期望,弥补父母不足,不懈努力,完善自身,以求报效社..
请问各位善知识涅 是什么样的境界 ?
请问各位善知识涅 是什么样的境界?假如念过去佛的名号是否还能听到众生念他名号?佛涅 后还能渡化众生吗?
自己变现的境界 ,自己不能控制,这就苦了
我们对於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看错了,於是你的思想有错误,你的见解有错误,带给你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从这儿来的。它的结果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境界,你就没有办法出去。就像蚕一样,作茧自缚,没有人找你麻烦,是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在享受,确实是自作自受。这个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变现的,也不是天神,也不是阎罗王..
如何看待念佛中出现的种种境界
有居士在拜佛时身体震动,又见到黑暗中有光晃动。大师提醒他,这是过度提神所导致,并建议他以后礼拜课诵,只须志诚恳切,不必过于提神。闭着眼睛念佛容易昏沉,如果不善用心,还会出现魔境。因此,念佛只要不东张西望,不必闭上眼睛。眼皮垂帘(就象佛像的眼睛那样微闭)心就能沉潜不浮动。念佛时头顶痛痒,感觉头上象有东..
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
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好辩,是一种执着因为太多的争辩失去内心的平静真正的智慧,看穿不揭穿选择性闭嘴,保持性沉默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与其争辩不休,不如一笑而过有些事,心里知晓就好无声的责备,更有力量人在气愤的时候,最易口不择言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