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

净土法门法语:人身之可贵

所以遇佛是缘,能信是缘,能解也是缘,真正能往生,缘成熟了。如果这个人「生在佛前佛后」,这个佛前佛后要讲佛的法运,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生在这个之前,或者生在这个之后,没有缘闻到佛法。末法灭尽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没佛法,这些经典都不存在,这个世界上再找不到了。换句..

净土法门法语:《无量寿经》之判分

现在请看下面第六段,第六大段,「藏教所摄」。藏教下面有说明,对于这一部经在三藏是属于哪一藏所摄的,在四教五教它是属于哪一个教,明了这些道理对于理解全经有帮助。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凡体究经典」,现在人叫研究,佛门用参究,参究跟研究有区别。研究用第六意识、用心意识..

了知自己的根器来修行

根器,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收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收佛教的容量。学佛刚入门,一般不建议看太多开示。许多开示,都是祖师大德针对不合基本,讲不合的话。根器不合,开示的也不合。假如是下根器的人,把上根器的话拿来用,那就会害了自己。有个公案:..

净土法门法语:请转法轮,这是一切善行里面第一善行

1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唯独佛法是真实的。佛法不但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能帮助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幸福快乐,而且能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它更殊胜的利益,是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是其他一切法都不能够相比的。2但是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

净慧长老:若何防止禅病的干扰

参禅这一法确实是一个异常殊胜的窍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窍门入手来了明大事的。当然,这个窍门虽然殊胜,但我们每小我要真正由此而开悟,却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宋代有一位五祖法演禅师,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禅师,他底下出了很多能人。他把削发人在禅堂里能不能..

由疑情而悟

参禅要从疑情开始,起疑是证悟的前提,没有疑情发生,就不能证悟,所以自古就有看疑就是禅,无疑不名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等等之说。所谓疑情就是由因果构成的一个境,有了疑情才能使自己从中看个究竟,不论是主观认知,照样..

圣一老和尚参禅问答辑

问:有人说参禅是上根利智所修,净土则三根普及,此话对否?答:参禅不分上中下根,也是三根普及,最主要有下列三点:1、内宿业外魔障―无始劫以来的习惯种子在静的时刻涌出来,是名业,属于心,有戒有惭槐心就可以抵得住,戒对自己来说,忸捏心对别人来说,故大众同住易生忸捏心..

身安与心安

处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世间法照样佛法,人人都常说一句话,那就是以工本钱。在十法界傍边,我们是生活在人法界,让你在这个法界中当家做主,你看什么工作都是人做作出来的。佛来到我们这小我法界,为人类说法,当然也是要以工本钱。今天我们在这个禅堂打七,我们都是人呐,削发人..

净慧老和尚:亡三心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弗成得的境界。三心者,以前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心坎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以前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

禅修为什么要禁语?

禅修,禁语很重要!现在举个例子来讲,这一大缸的水,里面是有珠宝鄙人面。假如这个水,它是污浊的,你能不能看到里面的珠宝?看不到。假如这个水,它是一向的波动、波动很大的话,你能不能看清下面是什么器械?看不清。那假如我们让这个水,我们不要去搅动它,让它逐渐的沉淀下来..

永信法师:顿悟窍门也是日常功夫

后人读《坛经》,一般都很在意《坛经》里面的顿悟窍门,实际上,六祖的顿悟窍门是建立在行正等于道的基本之上。没有行正等于道的平常功夫,顿悟窍门便成了空中楼阁。六祖在《坛经》里为上乘根器开立顿悟殊胜窍门的同时,更强调行正等于道的平常功夫,像心平何须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佛陀教您居士应当如何持家

故事出处:小乘阿含部第0541部佛说长阿含经第十一卷(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正文内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祇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

什么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妙莲老和尚开示目录壹.五戒是良师-第一条:不杀生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二条:不偷盗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三条:不邪淫戒壹.五戒是良师-第四条:不妄言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五条:不喝酒戒贰.不说四众过戒参.结劝奉行肆.戒海释疑壹?五戒是良师一、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佛悟道后为何还历尽磨难?

佛陀也有磨难佛的身边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提婆达多。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提婆达多的智慧、长相、庄严和佛相似。你们大家在社会上做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同等的学历,同样的年龄,同一个阶层,同一个届别,人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嫉妒心,也就是说大家在交朋友的时候,一般是..

觉得自己了不起要赶快忏悔改正

宋朝高峰妙禅师为了对治自己的昏沉,於是在峭壁上的妙高台打坐,妙高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位置那么大。如果打瞌睡就会从峭壁上摔下来。起初很有效,日子久了,又开始昏沉。有一天打坐时竟然睡著了,一不留神,栽了下去。掉到半山腰时,忽然觉得有人双手接住他,又把他送到妙高台上..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常常鼓励人要参禅,其实「禅」并非佛教所专有,禅是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当然也就应该每一个人都有「禅」。「何谓禅」?有四点说明:第一、搬柴运水是禅:禅不是「眼观鼻,鼻观心」,禅不是只在蒲团上打坐,不是所谓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参禅。禅是在生活作务..

佛教故事:苦瓜苦滋味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根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根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奉,并朝拜它。”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

有道禅师——参古镜话头 悟自性本清净

有道禅师:参古镜话头悟自性本清净(图片来源:资料图)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路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雇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召唤,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雇..

净土法门法语: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叫度众生

1《金刚经》上教我们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皆不可得。2我常常跟同学们说起,六百卷《大般若》,可以归纳成九个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我学般若的心得报告。3一切有为法皆不可得,这桩事情你果然明白了,你就看破了。看..

生活就是修行,卖烧饼到开悟的契机

生活就是修行,卖烧饼到开悟的契机。(图片来源:资料图)人常问若何修行,要用哪个窍门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尘凡中历练。有一户卖饼人家的儿子,从小心地善良,因为住在寺院旁边,所以天天送十个饼来赡养寺中的道悟禅师。但道悟禅师每次都留下一个饼,并对他说:我送给您..

净土法门法语:多善根、多福德从哪里修?

1「端正身心,端身正意」,就是正心,中国人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但是,诚意正心的前面是看破放下,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看破跟放下,谁在前谁在后都可以,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初入门,知识分子一定先看破后放下,善根深厚的老实人,佛教他先放下后看破。..

净土法门法语:老实人有福

民国初年,这位法师名字我记不得,《影尘回忆录》里有,可以查,晒蜡烛的和尚,这个故事很多人知道,是个老实人,没有智慧。夏天人家晒衣服,寺庙里头晒经书、晒书。有人告诉他(他是香灯师):香灯师,你管那些蜡烛上霉了,搬出来晒一晒。结果一晒都晒化掉,晚上做晚课的时候没蜡..

净土法门法语:请善知识讲经说法,那个里头有功德

1请善知识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那个里头有功德、有大福德,为什么?教化众生,帮助一般社会大众解决问题——生活上的问题、工作上的问题、处事待人接物的问题,大众遭遇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一听经,全解决了,功德利益是从这个地方说的。2善根深厚的人,往往听的时候他开悟了,所..

净土法门法语:有一、二个听众开悟,这个功德就大了

1请转法轮是请大德,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请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一部经,只要有一、二个听众开悟,甚至于证果,这个功德就大了。2现在修法布施的,修最大功德的,譬如搞这么一个弘法利生的电视台,他出个五块钱、出个十块钱供养电视台,这电视台修法布施,他在这里面就有一分法布施..

开悟了是否就是成佛了?

开悟了是否就是成佛了呢?不一定。这就取决于开悟者日常修行功德是否圆满。假如日常修行功德圆满,那么,一悟即至佛地。假如日常修行功德不敷圆满,比如行小乘之道,那么,开悟只是见佛。根据佛经记载,早期佛教,即小乘佛教时期,包括释迦世尊,那时所谓的悟道,实际上只是见佛。..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净慧老和尚:打牛与打车

禅宗典籍很多,公案很多,是指导如何参禅、如何开悟、如何见性成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若何冲破这个主题,有千差万其余人缘,才形成一千七百则公案,这些都是悟道人缘的差别。主题是一样,见到本来面貌。然则,参禅、学佛的人往往感到到方法不能一步到位,这个方法修两天,那个..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切实其实,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然则要有静坐的基本。(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获得人人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惫供给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