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营学处所谓合营学处,即对三宝必须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共有五点:第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我们应时常忆念佛、法、僧的无量功德,生起忠诚皈依之心。看到每一个众生,皆存念:汝等众生,皈依三宝,发菩提心。随时提议这样的愿望,念念与三宝响应,将对自身心行改良有着弗..
观想
皈依的正行-法随法行
法随法行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赓续地练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修行内容,更应念念不忘,不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皈依之后,首先应以响应修习增长对三宝的信心,使之果断不移,甚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稀有..
皈依的正行-听闻处死
听闻处死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赓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
佛教皈依的留意事项
留意事项我们还要留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谜底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崇奉而发心皈依,也会起到响应效果,恐惧或倒置妄想时念念佛,也能使我们远离恐怖。但若想解脱死活,依靠的则是佛法,同时,也只有进修教法..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佛法有八万四千窍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昔时,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
第一篇 忸捏懊悔
第一篇忸捏懊悔壹媒介前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然则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宝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弗成原谅,只要能够心存忸捏,至诚懊悔,仍有更生的愿望。因为破戒是小我..
死后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
净土宗在我国的传播
净土宗在我国的传播净土宗是我国大乘佛教八宗之一,意指念佛求生净土之宗。净土是指没有垢染,清净、平等、庄严的国土,指以菩提智慧修成的清净处所,为佛、菩萨居住之处。净土信仰自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展开,这与净土宗诸高僧..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二篇食存五观壹媒介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仙人。修行本是如斯,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若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安闲呢?早年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壹媒介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类经论中..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第一篇法身、报身、应身壹三身的定义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只如斯,无量劫前即已证悟的处死明如来、龙种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驾慈航,现观音、文殊等菩萨身,..
第一篇 五欲六尘
第一篇五欲六尘壹五欲六尘的定义一般将牟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屠杀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经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感化。我们在日常修道所碰到的第一重魔障,就是五欲六..
英国比丘尼丹津-葩默:雪洞闭关修行12年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英国比丘尼丹津-葩默:雪洞闭关修行12年独居,与世隔绝,并不容易。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更显艰难重重。丹津·葩默(TenzinPalmo)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坚毅的修行者是英国人,更是位女..
第六篇 五停心观
第六篇五停心观壹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消极、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是以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
解密密宗根本咒“嗡阿吽”
解密密宗根本咒“嗡阿吽”节选自《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博客“嗡阿吽”三字明,又称为金刚诵,是佛教之藏密主教金刚总持即普贤王如来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和三身。“嗡,阿,吽”三字明是密宗的根本咒,也是充满人类宇宙的根本法音。是修持密宗法教中,极为重要咒音,对此三字总持..
第三篇 三学增上
第三篇三学增上壹何谓三学增上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获得究竟的妙智,所以又称为三无漏学..
拜见上师的礼仪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拜见上师的礼仪在去拜见上师之前,应该时刻祈祷上师加持。1.所有的人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能说不吉祥的话,说不行了,不好,办不成了,没办法了,等等(因为会破坏缘起)。2.在上师那里见到任何事物和状态不要随意评价和生起邪见,起嗔恨心或乱说话(会造严重恶..
《心经》的殊胜加持
一些老修行、老削发人都知道,在碰到一些大的违缘,如地震、海啸等等时,人人都要念《心经》。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传统,在出现一些违缘,特别是在每年藏历的12月29日,人人平日都要念《心经回遮仪轨》(在《心经》的基本上,加上一些咒语和仪轨,个中《心经》占了主要的成分),以..
南禅七日(14)
南怀瑾:南禅七日(14)【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4)【文字版】佛为什么拈花,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唐朝啰,唐朝还要等几十年今后才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窍门。不过达摩祖师没有那么讲,这是我们后世讲禅宗的事理。达摩祖师,有人问..
南禅七日(16)
南怀瑾:南禅七日(16)【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6)【文字版】诸位,善自用功,善护念。诸大菩萨,善自护念。人人问的问题很多,有许多差不多同类的,不能一个一个答了,这个问的问题的条子很多,没有办法一个一个答,等答完了问题又生出儿子问题来,子问题。子问题又生子问..
南禅七日(18)
南怀瑾:南禅七日(18)【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8)【文字版】破山禅师,字也好啊,那真写的,那个字我真认为是学不到的。对子、诗也好。破山禅师是明朝末年的人,满清入关了,打进来了。他走了,他跑回到四川。四川人。他的皈依学生是那个女将军,反抗满清的叫什么?不是梁..
一诚长老:放下分别心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做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很多人不理解,吃饭欠妥饭吃,穿衣欠妥衣穿,那应该把衣食算作什么?其实呢,对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人人,对衣食住行,能知足基本需求即..
学佛座谈
学佛座谈证圣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有这个机会跟人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我认为很荣幸,也认为很高兴。我没有作任何准备,连个提纲都没有。净慧法师他白叟家慈悲,给我这机缘,让我来跟人人结结善缘,那我就随便地谈一谈。我在香港住过几年。那时刚从大陆去,后来在一所大学(基督教..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
欲海回头
欲海回头著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若有人沉沦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若何让他觉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想人生过程的老、病、死的苦状,才能出离苦海。所谓著欲不自觉,是指欲念强烈,*过多,自己却不能..
民间的观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产物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民间的观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的观音信仰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其一是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它归属于正统的中国佛教范畴,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显教与中国文化对话的产物,保持了更多印度大乘佛教显教的成分;其二是藏传佛教的观..
漫谈佛教的斋饭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漫谈佛教的斋饭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最低限度的目标便是求得衣食温饱,如果能吃饱穿暖后,最好还能吃得好,穿出地位;对出家僧人而言,要能专心办道,首先也是必须安顿色身,但佛陀教导比丘将食物视为“药”,只是以食物治疗饥..
楞严咒修持仪轨
大佛顶首楞严咒修持仪轨一、持咒前,须先诵以下几个真言(念法界真言、清净真言、三坛真言各七遍)若你不会手印,密部里有三个咒亦随念成坛。这三个咒每一个都念七遍也能三密响应。念咒前先念这三个咒也是最好的。(念净身业、口业、意业真言,安地盘真言各三遍.)念净业真言是为..
小乘、大乘、密宗是若何看待吃肉吃素的?
小乘佛教认为,三净肉能食,非三净肉不能食。在泰国等地,僧众至今照样这样行持的。他们认为,假如所有的肉都不吃,是提婆达多的仪表。其根据是小乘的戒律,释迦牟尼佛在小乘律经中就是这样宣讲的。在大乘佛教中,汉传佛教有着吃素的优良传统,今朝,吃素之人照样比较多。他们主如..
【法事】仪轨是如何的?佛教法事活动包括哪些?
法事(佛教解释)法事,在佛教中是指供佛、礼忏、打醮、修斋等宗教法会、典礼。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傍边,有的是自我悔过的方法,如忏摩;有的是经群众附议经由者,如布萨;有的是对群众宣说佛法,如升座说法;也有于新春时为国家、檀那祈福祝祷者,甚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