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聪明。禅宗作为佛教,不仅持续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惟,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泉源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沉默。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处死眼藏、涅磐妙心、..
虚空
因地见“性”,成佛“正因”
修行的次序递次: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一、悟,见,入道,就是明心见性。悟、见、入、三,悟也罢,见也罢,入也罢,均属顿门!即:顿悟,顿见,顿入,都是顿然一会儿,就在当下。如人在野外,先闭眼良久,忽然睁眼,此人则顿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森林泉池,虚空白云,一切..
理须顿悟、事要渐修
有人认为神秀大师的不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及六祖本来无一物高超,于是把不时勤拂拭疏忽了。谁知不时勤拂拭乃检查功夫。初发心人,不时检查自己思惟行为上的尘埃,很有需要。再进一步,尘埃拂去了,变为肥料,六根六尘成妙用,你说好不好?世人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其实不然,..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神通与悉地
【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会障碍自己的话,那..
教您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教您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
第一篇 四恩总报
第一篇四恩总报壹四恩总报的意义经云:诸法人缘生,诸法人缘灭。在这人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人缘前提。以人类生计的前提来说,父母生育我们,是亲情人缘;师长教导我们,是学问人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人缘;生计的情况没有污染,是环保人缘;到公..
第二篇 五趣流转
第二篇五趣流转壹媒介《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如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更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因为众生迷妄、做作,在三界里死活轮回,受无量苦,不能求得真实的安宁,是以有「三界苦轮」、「三界..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篇三千大千世界壹媒介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以前、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世间又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高低四方的空间是「宙」,所以宇宙其实..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第二篇空间(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壹媒介每小我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计的外在情况,譬如我们栖身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个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小我经由了日..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第一篇三界二十八天壹媒介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更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好坏、苦..
第三篇 佛陀十号
第三篇佛陀十号壹佛陀十号的定义我们除了从佛身来懂得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熟悉佛陀。因为佛陀其实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各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大觉世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王、大医王、佛天、佛日、..
第一篇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第一篇时间(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壹媒介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赓续推移中走过生命的过程。所以,人活着,便离不开时间的关系。时间本是一大长流,其实无法给予瓜分,然则为..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
第二篇天堂与地狱壹媒介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惟、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生天堂,就是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介乎人道的高低,一个代表享乐,一个代表刻苦,这就是一般人对天堂与地狱的熟悉。..
第一篇 涅槃寂静
第一篇涅槃寂静壹媒介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奥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愿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然则一般人误把涅槃算作灭亡的意思,是以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
第三篇 法身实相
第三篇法身实相壹法身实相的定义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合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弗成得考虑。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第一篇法身、报身、应身壹三身的定义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只如斯,无量劫前即已证悟的处死明如来、龙种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驾慈航,现观音、文殊等菩萨身,..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英国比丘尼丹津-葩默:雪洞闭关修行12年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英国比丘尼丹津-葩默:雪洞闭关修行12年独居,与世隔绝,并不容易。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更显艰难重重。丹津·葩默(TenzinPalmo)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坚毅的修行者是英国人,更是位女..
地主国王十四万年供养善根穷尽
索达吉堪布讲述有一次,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众眷属,作了三个月的供养。供养期间,波斯匿王带着宫里的人,亲自供养饮食及一切所需。供养完毕时,他取来一小座坐在如来面前,对世尊说:“我曾经从佛陀您这里听闻过因果的道理。您说过,布施旁生食物者,获福百倍;布施犯戒沙门食物者..
口业之过(1)
口业之过(1)作者:妙祥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为什么早就想学这个呢?因为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刻很轻易犯的。这个不只是僧人犯,沙弥也犯,而且有很多的居士也犯。什么原因犯呢?因为不懂。不是他有意想犯,而是我们日常平凡养成了一种说僧过恶的习惯,有说僧过失的恶习,所..
净土法门法语:所有一切功德统统回向自性,回向法界
最后一句,「普皆回向」,普是普遍、是平等,没有先后、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有一切功德统统回向自性,回向法界。一般就相上来说,回向法界众生,那就一个都不漏。我每天拜佛,最后一拜是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最后是代法界一切众生求生净土。常..
净土法门法语:极乐世界有多远?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你看大家看到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的人也看到这边了,妙!我们现在看电视看到他们,电视里的人看不到我们。佛这一招比我们..
宣化上人:坐禅弗成贪着味禅
什么叫味禅?就是一种禅悦,坐得时间差不多了,就有一种感到:很安闲、很舒服、懒洋洋的。你如果贪着于这种舒服安闲的境界,就不轻易再进步,就会在此逗留,总想找味禅。如果这种境界没有了,就去追求什么时刻我再能有这种境界呢?这种境界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烦无恼,..
南禅七日(10)
南怀瑾:南禅七日(10)【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10)【文字版】唐宋的时刻削发人,去削发的文凭,考试及格给你文凭去削发,现在你们削发叫度牒,就是拿张文凭,要考的,不像现在人随便,考取削发了有这个身份比现在博士大了,所以有一次他淘汰沙门,沙门就是削发人代号,而且..
南禅七日(9)
南怀瑾:南禅七日(9)【视频版】南怀瑾:南禅七日(9)【文字版】标红部分与第八讲重复,可绕过不看,视频部分可以从第26:00分钟开始观察迟疑。所以禅宗是个大密宗,我都把它揭穿了告诉你们,你们去参,怎么参得懂啊!自己也没有打坐也没有用功,学禅学呀,学禅学有屁用,禅学是..
《金刚经》全文解释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神通广大」这句话是常常听到说的,在一般人似乎比佛教徒说的机会更多。但是,「神通」两字的内容,不唯一般人弄不清楚,即使多数的佛教徒们,也未必弄得清楚。因此,来谈「神通」这个问题,虽不是要紧的「热门」,想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作者无意来谈神通的经验,所谈神..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三明、五眼、六神通
三明、五眼、六神通【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带您认识六道轮转的真面目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原动力,是障碍佛道的病本,众生在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动力就是情欲所牵缠,众生要上升与堕落,都被情欲所束缚而不得自在;鸠摩罗什旧译的译为众生,玄奘大..
第五篇 四禅八定
第五篇四禅八定壹四禅八定的意义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进修次序递次,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序递次而修;就削发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具足戒等次序递次受持,不能躐等。定增上学也不例外,也有四禅八定的次序递次可资遵守。什么是四禅八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