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这是常见。佛陀要我们舍离常见和断见,采取中道。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而我们承认人如果没有解脱的话,还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就表示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这不就是常见吗?在汉译的《杂阿含经》里谈到八圣道分可依世间与出世间的内容加以说..
无常
帕奥禅师答:怎样布施才能获得好福报?怎样持戒才能不受地狱恶道烧烤,享有大功德?
问:据说佛陀对当时的信众所开示的大都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然后观察信众的根基,给予开示诸欲的过患,及苦集灭道之诸佛本真。请告诉我怎样布施才能获得好福报?怎样持戒才能不受地狱恶道烧烤,享有大功德?升天之论是什么?诸欲的过患是什么?帕奥禅师答:这种教法称为「次第说法..
赵朴初答: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起过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赵朴初答: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
帕奥禅师答:佛陀教导周利 陀伽 「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
问:佛陀教导周利 陀伽 「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 「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经典,周利 陀伽尊者并不是诵 「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 「容易遭到污染」。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 陀伽生为一个..
喜读《普门品》感应“千鹤碑”
夜夜读诵《普门品》一年多的功德,每早拜“西方三圣”一年多的功德,让我感应到一桩奇事。我在佛菩萨指引下,在生养我的家乡树了一个很庄严的“千鹤碑”。就是这个神奇的千鹤碑,让我慢慢汇集宿世因缘修菩萨行,长达十七年的时好时坏的头疼烦恼彻底与我告别了..
世间人必须知道的人生真相[慧净法师]
(一)一切无可乐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世间的恩爱再深,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不能长久保留,时间一到,都会各自离散而去。人愈是享乐,因缘离散时愈是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本来如此,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究竟可乐的。(二)身独不相..
让算命师惊得目瞪口呆的文章
阿比甲当嘎注:大家如果不想遭受痛苦,请一定要抄写僧伽吒经,让你原本要遭受的痛苦在梦中受,不用身受,这一点很多人都体会到了僧伽吒经的无穷威力,有一位佛友曾经每年有个习惯会找一位算命非常准的师傅在年初给他算一下一年的运程(每年都算得非常准),叫趋吉避凶吧,但是在当..
病痛是一种功德
我们生病的时候怎么办不要说是我们,连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后,也会示现生病,生病的时候也会去看医生,医生还配药给佛陀吃。作为佛教徒,如果能有比较高的证悟境界,则疾病、痛苦等等都能妥善地对待;但如果修行的层次没有那么高,则遇到生病或其他的痛苦时,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手..
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问: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济群法师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为吃素引起的。许多研究调查都表明,搭配合理的素食,远比肉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生病后更应该坚持吃素,一方面有利于身体恢复,一方面,病中容易体会生命无常,应借此机会加倍精进。..
整天工作是在耗费福报累积恶业吗?
上师嘎玛仁波切开示:一日,行于上昌列寺的山路上,看到有一群衣着朴实无华,个个满面尘灰、汗流浃背的居士,他们在炎炎的烈日下,默默无语地挥洒着汗水,一锹一锨地在整修着通往寺庙的道路。其时,有弟子问上师嘎玛仁波切:“他们在做什么?”上师答道:“在修成..
人生七事不可触犯[证严法师]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
了生死,从观无常做起[慧律法师]
十四小时观无常,必成道业何谓做功课?去掉那份执著,放下那份假相,名为“做功课”。《楞严经》云:“想像为尘,纳想为垢。”我们用文字来教育,会栽培一些学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虽然看很多经典,但拼命著相,没有正思惟,因此无从得到法益。由于执著自..
关爱生命 换一个角度看动物
人生无常,等你长大之后,家人朋友理你而且,这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有些人是因为意外,好比我现在在内蒙古这边的同事,以前经常一起玩的,最近才得知去年车祸身亡了。很多事情无法用语言去表达,但是至少我们目前属于地球上最高端的生物,对待动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今天一只..
亲人和身边的人都不顺意,这是什么原因?
如果一个人在他出生时以及以后,都会有很多人照顾他,给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自他出生后,包括把他推向正道的亲人和身边的人都不顺意,这是什么原因?答:由于这个人的过去生他不妒忌他人,他经常去照顾他人,所以他自然能得到他人的照顾。他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的亲人也许并没有..
请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为何?
请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为何?世间法的范畴为何?出世间法有范畴吗?答: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不同,就是一切的世间法又叫做动摇的法,他是不确定的。世间法也是我们修行要观照的目标,因为它具有无常相、苦相和无我相。而出世间法一共有九种,即:四种圣道心、四种圣果心以及涅 ..
临终时如何提起正念呢?我们如何帮助禅修者保持正念?
我学习后认为临终的境界很重要,大约成或者不成各占一半的可能,那么我们临终时如何提起正念呢?或者我们如何帮助禅修者保持正念?答: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极重的业、又没有惯行的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善恶参半,或者他没有很强的善业、他没有很强的恶..
“死随念”应如何修?
弟子们有机会为临终者或已死者助念,弟子想把这样的机会当作修“死随念”的因缘,不知道具体应如何修?以不同的尸体来修,行吗?答:是可以的。修死随念我们可以借助临终者或者借助死者来修是可以的。当我们看到临终的人或者已经死去的人的时候,我们想起这个身体或者一切的生命都是很脆..
阿姜查尊者答:你是否说过,你害怕太用功的弟子。
阿姜查尊者答:没错。太用功的,我会怕。他们过于努力而缺乏智慧,逼自己受没必要的苦。有些人下定决心要开悟,咬紧牙关,随时在拼命。他们太操之过急了。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他们不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所有的形色、身、心都是无常的,只要观察它们,不要执着就好了。有些人自以为懂,到处..
阿姜查尊者答:我的内心已因禅坐而变得很安详,接下来该怎么用功?
阿姜查尊者答:很好。使心宁静和专注,然后用来观照身心。当心不宁静的时候也要看着它,这时你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宁静。为什么呢?这样才能了解无常,即使宁静也要以无常看待它,不能执着,否则一旦失去它又要苦了。什么都要放下,即使宁静的心。..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与佛教徒似乎在禅修时观想身体的可厌、肮 。为什么? 既然它只是无常的俗定。
坦尼沙罗尊者答:问题的关键不是身体,而是淫欲。想一想人们的心被淫欲控制时做出的种种愚蠢、害人之事。如果你想把自己从那种奴役中解脱出来,就有必要褪除旧的习惯——即把淫欲的对象看成富有吸引力的旧习——把那个对象看个完整,看清楚皮肤下面是什么。那样,..
只是专心思维无常的刹那变化不真实,或思维五蕴的无我等法理,能达到止吗?
请问尊者只是专心思维无常的刹那变化不真实,或思维五蕴的无我等法理,能达到止吗?答: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他见到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他思维究竟名色法的刹那生灭为无常,他将能够修观。如果他只是思维五蕴无我的法理,而不是真正的观照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的话,那这个只是属于寻,甚..
帕奥禅师答:如果只修行佛随念能证悟涅 吗?
问:如果只修行佛随念能证悟涅 吗?帕奥禅师答:不能。然而以佛随念的近行定作为基础,你可以修行四界分别观以看到色聚,然后分析究竟色法、分析究竟名法、辨识名色法的因,再观照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观禅你就能够证悟涅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
帕奥禅师答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问:《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因为四梵住只能产生禅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达到第三禅,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达到第三禅,修行舍梵住只能产生第四禅。如果有人只修行这些禅那,而不修行观禅,则他们..
帕奥禅师答:有人说:在修禅之前必须先累积福德,否则将会遭遇许多困难。这句话是否是真实的?
问:有人说:在修禅之前必须先累积福德,否则将会遭遇许多困难。这句话是否是真实的?帕奥禅师答:如果这里的「福德」指的是过去生中所行的福德,那么这句话是真实的。有两类种子:也就是智慧(明)种子与善行(行)种子。善行种子指的是布施、持戒、修行禅定等等。过去生中所累积的善行种子..
帕奥禅师答:阿难尊者如何在躺下时观察名色法?
问:《中阿含经》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帕奥禅师答: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
帕奥禅师答:如何透过见、闻、觉、知来达到解脱?
问:如何透过见、闻、觉、知来达到解脱?帕奥禅师答:如果你在见、闻、觉、知的时候能够照见究竟名色法,并且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你就可能达到解脱.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佛使比丘答: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佛使比丘答:佛陀说:“五蕴(khandha)无常、无我(anatta)”,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rupa),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vedana),记忆与醒觉称..
佛使比丘答: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佛使比丘答: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Tathagate)宣说有关‘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s)”。“素..
佛使比丘答: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
“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佛使比丘答: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能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于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
法增比丘答:如何认识和学习调服五盖呢?
法增比丘答∶为了防止在禅修过程中杂念与烦恼的生起,因此每位禅修者都要认识和学习调服五盖。贪欲盖是对人、财与事物的贪爱,及对感官欲乐的贪欲,若心为贪欲所乘,将无法专注于业处。对治的方法是修习无常观与不净观。 恨盖是对人或物的不满与 ,禅修时心若持续生起这些念头,也将无法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