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佛使比丘答: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

“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佛使比丘答: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能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于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

法增比丘答:如何认识和学习调服五盖呢?

法增比丘答∶为了防止在禅修过程中杂念与烦恼的生起,因此每位禅修者都要认识和学习调服五盖。贪欲盖是对人、财与事物的贪爱,及对感官欲乐的贪欲,若心为贪欲所乘,将无法专注于业处。对治的方法是修习无常观与不净观。恨盖是对人或物的不满与,禅修时心若持续生起这些念头,也将无法专..

法增比丘答:四十业处是什么呢?

法增比丘答∶业处(Kammatthana)是指作业之地或工作之处。这是指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来作为观禅的基础。四十业处所讨论的即是十随念、十遍、十不净、四无色、四梵住、一想、一差别。十随念有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安..

法增比丘答:我已修习禅坐多年,接下来我应该怎么修习呢?

法增比丘答∶修行人若有禅定的基础,能将自己的心安住当下,保持宁静和专注,就要修习观照身心的真相。观照是要保持正念,而定能使正念清晰,并持续不断。正念与正定又能保护心念,免除混乱,散漫,昏沈,生起邪见及其他烦恼的入侵。当正念因正定而加强时,观照者能把正念维持在当下,面对着..

法增比丘答:虽然我很努力修行,为什么还不能证悟呢?

法增比丘答∶我们应该知道,证悟与解脱要靠智慧,需要澈底知道世间现象的三法印的无常,苦和无我。是什么原因障碍了我们的证悟呢?首先我们被现象的连续相所欺骗,把无常的现象当作是常。一切周围的外相和我们的身心现象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变化,因此把它们当成是常的,我..

法增比丘答:为什么要在家中设有佛龛呢?

法增比丘答∶佛在世时,众弟子与信徒能亲自见到佛,并从佛口听到教法。有一个故事是佛上利天为母说法,因而去了三个月,波斯匿王因为思念佛的缘故,因而请准造佛真身像置于床前。佛灭之后六百年,在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期,众弟子与信徒为了尊敬及表达思念,因此开始造佛像置于寺院中或..

法增比丘答:什么叫观照呢?

法增比丘答∶观照,巴利文叫Vipassana,旧译为毗钵舍那。Vi指诸方观察诸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passana指依正定而生起正见或正知。现代也有译为智慧禅或内观禅或观禅的,它是戒定慧三学的重要环节,属于慧学的部分。一个修行者是必需先具备戒清净的基础,进而修习观照(Vipassanabhavan..

法增比丘答:什么是无明呢?

法增比丘答∶在《杂阿含298经》中佛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过去),不知后际(未来),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内六处),不知于外(外六处),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苦生之因),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

法增比丘答:什么是五蕴?

法增比丘答:佛陀把众生的身体与精神现象归纳为五蕴(khandha),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若我们对诸色、受、想、行、识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受执取蕴’(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执取蕴’(sañ&..

法增比丘答:什么是三法印?

法增比丘答:在宇宙万物之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现象(行法),有三种共同的特性,在佛法称之为三法印(Tilakkhana)∶即无常性(Anicca),苦或不园满性(dukkha),无我性(Anatta);也称为诸行无常(Sabbesankhārāaniccā),诸行是苦(Sabbesankhārādukkhā),诸法无我(Sabbedhammāanattā)。万..

法增比丘答:什么是十二缘起?

法增比丘答:缘起法是佛陀教法里最重要的自发智慧辩证法。缘起法它分为十二个层次,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它是用来说明众生轮回的原理。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这个,是与其他印度同时的教派不同之处。我们要..

法增比丘答:在家众修行的六根本是什么?

法增比丘答∶佛陀教导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在家众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的六根本修行。(1)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佛陀。佛陀佛陀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无上士调御..

法增比丘答:如何分辨是否正信佛法?

法增比丘答∶依四法印(或三法印),来分辨佛法;(1)诸行无常(名色法是行法;身语意,三行),(2)诸受是苦(苦、乐、不苦不乐,三受),(3)诸法无我(五蕴、十二入、十八界),(4)涅寂静(世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涅则不生不灭)也就是无常、苦、无我、空来分辨佛法。依四依法,来分辨佛..

法增比丘答:为何要皈依呢?

法增比丘答:我们必须对宗教作正确的认识和选择。佛教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寻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们原本已不自由的心灵更为局限,无法净化心灵,也无法解决我们人生的苦恼。宗教信仰是要使我们更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生命的真义。皈依是归向、依靠..

帕奥禅师答:《中阿含经 》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

问:《中阿含经》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帕奥禅师答: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

帕奥禅师答: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问:请问禅师: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帕奥禅师答:在法句经中,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我」,这里的一切法指的是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包括所有的名色法,而无为法就是涅。当禅修者修行观禅,体验名色或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时,他才开始了解什么是无我。当他证悟道智与果智时,他..

帕奥禅师答:请帕奥禅师答禅师,一般而言禅那可分成几种?

问:请问禅师,一般而言禅那可分成几种?帕奥禅师答:禅那有两种: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世间禅乃是我们已经解释过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及四无色界禅。至于出世间禅,当你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时,你觉照名与色、因与果的无常,或苦,或无我,同时也加强辨识禅那法的三相。当你觉照初禅..

帕奥禅师答:禅师很强调波罗蜜──「有足够的波罗蜜才能证悟道果」。到底我们现在要怎样才能培育这证悟的波罗蜜?

问:禅师很强调波罗蜜──「有足够的波罗蜜才能证悟道果」。到底我们现在要怎样才能培育这证悟的波罗蜜?帕奥禅师答:若要积聚证悟的波罗蜜,你必须以想要证悟涅的心来培育智慧种子与善行种子,这两类种子称为波罗蜜。要培育智慧种子,你必须观照究竟名色法,接着观照名色法的因,然后观照..

帕奥禅师答:五蕴都是苦的,如果有一个口渴的人喝可口可乐,那是苦还是乐?

问:五蕴都是苦的,如果有一个口渴的人喝可口可乐,那是苦还是乐?帕奥禅师答:根据佛陀的教法,那也是苦的。如果你能够观它为苦,你或许能够证得须陀洹道果。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患了耳疾,耳朵里生满了脓,因此虽然已经修行观禅直到行舍智,但却不能证得任何圣道、圣果。有一天,佛陀叫他..

帕奥禅师答:为何四无色界的众生不能证得须陀洹道?

问:为何四无色界的众生不能证得须陀洹道?帕奥禅师答:佛陀的声闻弟子必须具备两项条件才能证得须陀洹道,即听闻他人说法(他人之音)及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即是作意诸行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关于听闻他人说法这项条件,即使智慧非常敏锐的舍利弗尊者也必须在听闻阿说示尊者诵了一首..

帕奥禅师答:据说涅是常、乐、我的,这是否正确?

问:据说涅是常、乐、我的,这是否正确?帕奥禅师答:不正确。虽然涅是恒常且寂乐的,但它是无我的。在《法句经》里,佛陀说:「诸行无常;无行是苦;诸法无我。」诸行包括一切色法、心及心所,而诸法除了包括诸行之外,还包括涅及概念法。你要特别注意,佛陀不只是说诸行无我,而是说诸法无我..

帕奥禅师答:慧根能知见似相,择法觉支也能知见似相,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问:慧根能知见似相,择法觉支也能知见似相,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帕奥禅师答:慧根和择法觉支是一样的,都是正见,是慧心所。为了避免你误解它们只能缘取似相为对象,我应当解释各种不同的正见。正见可以分为:禅那正见、观禅正见、道正见及果正见。一般上,禅那正见所缘取的对象是属于概念..

女性30当心隐性更年期来袭

提起“更年期”三个字,许多人会习惯性地想到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等形容词。如今一些三十多岁的白领女性也出现了这样在中老年人当中发生的症状,她们体重攀升、皮肤干燥,并常感到身心疲惫、烦躁失眠,医学上称之为“隐性更年期现象”。专家建议,对于这一年龄层的女性,一旦出现身..

名色法是不是生起的同时,就灭去呢?在电子游戏里杀人、杀动物会犯戒吗?

学员:名色法是不是生起的同时,就灭去呢?尊者:不是,名法和色法不一定同生同灭。(2)学员:为什么说作为观禅目标的五取蕴,有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粗、细、低劣、优胜、远、近,这十一种呢?如何理解常说的分别观和平等心?尊者:我们要修观的时候,必须要取五取蕴。五取蕴确实有..

修止业处证得初禅后试着修观,可以吗?还是干脆在以后修得四禅后,再去考虑修观?

学员:修止业处证得初禅后试着修观,可以吗?还是干脆在以后修得四禅后,再去考虑修观?尊者:都可以,证得初禅之后去修观也可以,或证得第四禅去修观也可以。但是定力越平稳、越稳固,修观越有帮助,修定是为了帮助修观的,不应当把止与观,好像我们上次所讲到的,有些人有错误的认识,好像培育..

在南传佛法里,怎么解释记忆的现象?

禅修营同学:在南传佛法里,怎么解释记忆的现象?尊者:想蕴的作用,想蕴的作用有一种是它能够标记,它能够对曾经经验过的东西作一个标记。禅修营同学:那么经历过的东西,它储存在哪里?尊者:如果有一个储存所,那就违背了佛陀所说的,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不要老是以为必需有一个东西才有,..

缅甸雷迪尊者的传承现在还有哪些?

禅修营同学:缅甸雷迪尊者的传承现在还有哪些?Ledi是个地方名,在上缅甸的Monywa,LediSayadaw的法名叫¥àõadhaja(智幢),由于他居住在Ledi,所以人们尊称他为LediSayadaw。当年LediSayadaw居住的寺院现在叫MahàLediKyaukSartaikkyit(大雷迪寺书院),该寺院将Le..

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巴利三藏圣典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说法?

学员:北传的阿含经里面讲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巴利三藏圣典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说法?尊者:有。学员:如果有这种说法的话,这两种阿罗汉有什么不同呢?第二个问题,中国禅宗说:光影门头鬼家活记,这和我们止观禅修所见的光,所见的禅相、似相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尊者:第一个问题慧..

以第二个心念看第一个心念,觉知是否属于心念的范畴?

学员:刚才说到以第二个心念看第一个心念,觉知是否属于心念的范畴?尊者:觉知是属于慧心所。学员:慧心所不属于心念的范畴吗?尊者:心念是我们一般所说到的名词,真正来说是属于慧心所。学员:因为不能当下觉知这个心念,只是第二个心念,觉知上一个心念,当下觉知那是不是说觉知不属于这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