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帕奥禅师答:请禅师对慧解脱作个解析?

问:根据禅师开示,要达到观禅必须具备强而有力的定力,但须师摩经里的阿罗汉们却未有止禅,可否请禅师对慧解脱作个解析?帕奥禅师答:慧解脱就是没有证得任何禅那、只是通过修行纯观禅而证得解脱,但这并不表示不需要依靠强而有力的定力就能够证得慧解脱。欲证得慧解脱者必须修行四界分..

帕奥禅师答: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终极的目标,这些都是一种常见。我们佛教的终极是涅,请帕奥禅师答这是常见?

问: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终极的目标,譬如印度教的梵我合一、基督教的天堂永生,这些都是一种常见。我们佛教的终极是涅,请问这是常见?或是断见?或是非常非断见?若人不了解其涵义,为何还以它为修行的终极目标?帕奥禅师答:佛教既不教导常见,也不教导断见,而是教导属于中道的正见。常见与断..

帕奥禅师答:有一种修法,观照整个过程的痛为无常、苦、无我便能得智慧。这样的修法行得通吗?

问:在开示里,禅师说注意痛会阻碍培育定力。然而有一种修法,即在痛时可以观痛,观照整个过程的痛为无常、苦、无我便能得智慧。这样的修法行得通吗?帕奥禅师答:在修行止禅培育定力的阶段,禅修者应该只是一心专注于止禅的目标,如此才能培育深厚的定力。痛是与身门心路过程之中的不善果..

难以相信,在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问: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在四阿僧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帕奥禅师答: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

佛陀说:「心、佛、生,三无差别。」那为何不在开始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以便人人平等?

问:佛陀说:「心、佛、生,三无差别。」那什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及共相。共相指的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相。如果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

《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只修行四梵住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为什么?

问:《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师再加以解说?帕奥禅师答:因四梵住只能生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达到第三,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达到第三,修行梵住只能生第四。如果有人只修行这些那,而不修行观,则他们无法证悟涅。死后他们可能投生到..

帕奥禅师答:禅师说禅修者达到某个观智时能够看到证悟阿罗汉道果的准确时间。那几时悟阿罗汉果位是命中注定的?

问:在禅师的开示里,禅师说禅修者达到某个观智时,就能够看到他在未来何时会证悟阿罗汉道果的准确时间。这是否意味着几时悟阿罗汉果位是命中注定的?若是如此,在见到自己在未来何时会证悟阿罗汉道果之后,即使是更加勇猛精进修禅及其他善行也无法令其波罗蜜更快速成熟而证悟阿罗汉果位..

帕奥禅师答:佛陀教导周利陀伽「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

问:佛陀教导周利陀伽「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经典,周利陀伽尊者并不是诵「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容易遭到污染」。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陀伽生为一个..

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问: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在四阿僧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里,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帕奥禅师答: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

何谓禅思?坐禅时须要禅思吗?可否举例说明?

问:何谓禅思?坐禅时须要禅思吗?可否举例说明?帕奥禅师答:禅思的巴利文,是一个动词,有两个含意:一个含意是烧毁烦恼;另一个含意是透视禅修目标或深深地将心固定于禅修目标(,以便烧毁烦恼)。它的名词是禅那。禅那可分为两大类,即世间禅那与出世间禅那。世间禅那又可分为两种,即止禅禅..

修完止禅与观禅的修行者应该再修习其他法门或重复练习止禅与观禅?

问:请问禅师,修完止禅与观禅的修行者应该再修习其他法门或重复练习止禅与观禅?若是重复,他应该先从那个阶段复习?或可以随心所欲,想复习那个阶段都可以?或有一定的原则?请禅师慈悲开示。帕奥禅师答:根据佛陀的教导,只有在证得阿罗汉果之时,观禅才算修完;在你成为阿罗汉之前都必须继..

何谓正念?有正念之时必有正知吗?

问:何谓正念?有正念之时必有正知吗?帕奥禅师答:有四种正念,即:身念处:对身忆持不忘;受念处:对受忆持不忘;心念处:对心忆持不忘;法念处:对法忆持不忘。因此正念就是将心安住于身、受、心、法这四种目标,对它们明记不忘失。正念的特相(或相)是沉入目标,犹如石头沉入池中一般,而不会像..

帕奥禅师答:怎样才算阿罗汉?怎样验证?

问:如果自己感到自己的贪爱、恚与痴迷都消灭了,那他是否可以宣称自己是阿罗汉?或者如何自行验证?帕奥禅师答:我们必须了解烦恼有三个层次,即:潜伏性的烦恼: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没有在心中显现出来的烦恼。困扰性的烦恼:浮现在心中、造成困扰的烦恼。违犯性的烦恼:促使人造作不善..

帕奥禅师答:怎么看待肉身不坏?那是修行的目标吗?

问:请问禅师对肉身不坏的看法?那是修行的目标吗?帕奥禅师答:佛陀开示说:众生的心愿能够由于其清净的戒行而达成。那些肉身不坏的人可能在当生或过去某一生中曾经持戒清净;以清净的戒行为基础发愿死后尸体不腐烂。当那个善业力成熟时,他们的肉身就能在死后很久都还不腐坏。在缅甸就..

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问:请问禅师: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帕奥禅师答:在法句经中,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我」,这里的一切法指的是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包括所有的名色法,而无为法就是涅。当禅修者修行观禅,体验名色或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时,他才开始了解什么是无我。当他证悟道智与果智时,他..

帕奥禅师答: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

问:一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这是常见。佛陀要我们舍离常见和断见,采取中道。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而我们承认人如果没有解脱的话,还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就表示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这不就是常见吗?在汉译的《杂阿含经》里谈到八圣道分可依世间与出世间的内容加以说..

帕奥禅师答:怎样布施才能获得好福报?怎样持戒才能不受地狱恶道烧烤,享有大功德?

问:据说佛陀对当时的信众所开示的大都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然后观察信众的根基,给予开示诸欲的过患,及苦集灭道之诸佛本真。请告诉我怎样布施才能获得好福报?怎样持戒才能不受地狱恶道烧烤,享有大功德?升天之论是什么?诸欲的过患是什么?帕奥禅师答:这种教法称为「次第说法..

赵朴初答: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起过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赵朴初答: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

帕奥禅师答:佛陀教导周利陀伽「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

问:佛陀教导周利陀伽「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经典,周利陀伽尊者并不是诵「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容易遭到污染」。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陀伽生为一个..

喜读《普门品》感应“千鹤碑”

夜夜读诵《普门品》一年多的功德,每早拜“西方三圣”一年多的功德,让我感应到一桩奇事。我在佛菩萨指引下,在生养我的家乡树了一个很庄严的“千鹤碑”。就是这个神奇的千鹤碑,让我慢慢汇集宿世因缘修菩萨行,长达十七年的时好时坏的头疼烦恼彻底与我告别了..

世间人必须知道的人生真相[慧净法师]

(一)一切无可乐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世间的恩爱再深,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不能长久保留,时间一到,都会各自离散而去。人愈是享乐,因缘离散时愈是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本来如此,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究竟可乐的。(二)身独不相..

让算命师惊得目瞪口呆的文章

阿比甲当嘎注:大家如果不想遭受痛苦,请一定要抄写僧伽吒经,让你原本要遭受的痛苦在梦中受,不用身受,这一点很多人都体会到了僧伽吒经的无穷威力,有一位佛友曾经每年有个习惯会找一位算命非常准的师傅在年初给他算一下一年的运程(每年都算得非常准),叫趋吉避凶吧,但是在当..

病痛是一种功德

我们生病的时候怎么办不要说是我们,连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后,也会示现生病,生病的时候也会去看医生,医生还配药给佛陀吃。作为佛教徒,如果能有比较高的证悟境界,则疾病、痛苦等等都能妥善地对待;但如果修行的层次没有那么高,则遇到生病或其他的痛苦时,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手..

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问: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济群法师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为吃素引起的。许多研究调查都表明,搭配合理的素食,远比肉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生病后更应该坚持吃素,一方面有利于身体恢复,一方面,病中容易体会生命无常,应借此机会加倍精进。..

整天工作是在耗费福报累积恶业吗?

上师嘎玛仁波切开示:一日,行于上昌列寺的山路上,看到有一群衣着朴实无华,个个满面尘灰、汗流浃背的居士,他们在炎炎的烈日下,默默无语地挥洒着汗水,一锹一锨地在整修着通往寺庙的道路。其时,有弟子问上师嘎玛仁波切:“他们在做什么?”上师答道:“在修成..

人生七事不可触犯[证严法师]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

了生死,从观无常做起[慧律法师]

十四小时观无常,必成道业何谓做功课?去掉那份执著,放下那份假相,名为“做功课”。《楞严经》云:“想像为尘,纳想为垢。”我们用文字来教育,会栽培一些学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虽然看很多经典,但拼命著相,没有正思惟,因此无从得到法益。由于执著自..

关爱生命 换一个角度看动物

人生无常,等你长大之后,家人朋友理你而且,这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有些人是因为意外,好比我现在在内蒙古这边的同事,以前经常一起玩的,最近才得知去年车祸身亡了。很多事情无法用语言去表达,但是至少我们目前属于地球上最高端的生物,对待动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今天一只..

亲人和身边的人都不顺意,这是什么原因?

如果一个人在他出生时以及以后,都会有很多人照顾他,给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自他出生后,包括把他推向正道的亲人和身边的人都不顺意,这是什么原因?答:由于这个人的过去生他不妒忌他人,他经常去照顾他人,所以他自然能得到他人的照顾。他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的亲人也许并没有..

请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为何?

请问“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为何?世间法的范畴为何?出世间法有范畴吗?答: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不同,就是一切的世间法又叫做动摇的法,他是不确定的。世间法也是我们修行要观照的目标,因为它具有无常相、苦相和无我相。而出世间法一共有九种,即:四种圣道心、四种圣果心以及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