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佛陀教子:好爸爸是这样炼成的

释迦牟尼佛教导罗睺罗(图片来源:资料图)今天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教导罗睺罗的情形。佛不以世间功名利禄为培养孩子的目标,他不以孩子显耀门庭为培养目的,而是以孩子解脱困惑、远离烦恼为培养方向。佛陀教导孩子,没有功利心,没有希求回报,完全为了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没有..

人生,得与失皆是过眼云烟

行走在世间,见惯了太多山盟海誓的颠覆,听惯了太多睚眦必报的纠葛,成日里碌碌劳形。或沾沾自喜,或欲罢不能。就像灯下水碗中的飞蛾,任凭你怎么挣扎,最终都是水中的牺牲,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飞行的方向太过于迷茫。于是,便常常自问,生命中到底什么是真实?有什么值得追逐到底?..

人生必须懂得的四个智慧

一、因果法则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是因果法则。看似简单,可人们做事似乎只重结果,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的种子与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并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就会变得容易。二、心有定力由于..

“无常”:害怕也害怕不掉

我们说一切法门,例如净土法门,我们看到,印光法师的《文钞》里边也有这个话:他说我们念佛的人,应当把这个“死”字贴在我们的额角头上,就是经常要念无常,一样的道理。真正要修行呢,不能忌讳这些事情,因为无常每个人是都有的,你害怕也害怕不掉。——智敏上师法语..

佛教诗歌赏析

顺治皇帝赞僧诗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

佛教养生歌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第一,是非以不辨为汤药,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捷,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让你面对现实

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逃避现实。还有人说,学佛法,就是什么也不能要,不能吃肉,不能结婚,不能当官,不能发财,去过清心寡欲的生活。更有人说,学佛法的人,大都是受了重大挫折,无法承受,所以干脆出家逃避现实而已。通过学习佛法,发现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佛法根本没有叫你..

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你争执时,你就让他赢,因为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能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呢?争来争去只会伤了彼此的和气,还会平添无谓的烦恼。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以平常心应对无常的人生。..

五戒的制戒因缘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佛教信徒都必须遵守。与佛教的其他戒条一样,五戒戒条的制定都是因为弟子在言行举止等方面违背了佛教教义的根本精神。佛陀为了保持佛教教团的纯洁,使佛教能够健康地发展,才对五戒的戒条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规范弟子的身语意等行为。佛教五戒每..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

常常有朋友抱怨说没有时间,每天忙忙碌碌,做的却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老天最公平的事就是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关键是我们如何合理的利用它,少做些无益的事情,明确自己生活的意义。生活是一个天枰,很多时候都需要平衡,把自己想做的和必须做的放在天枰两端,平衡好了就无遗憾..

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世间所有的无常

一件事情的发生,衡量不出一颗心的淡定,而一颗心的淡定,却能影响一件事的解决结果。一个人的深度,衡量不了一颗心的从容,而一颗心的从容,却能彰显一个人的深度。让我们豁然开朗的,也许只是一个道理,左右我们心绪的,也许只是一个心结。将心放宽,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世间所有的..

饬终须知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如来慈悲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因兹特开净土法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

潇洒人生,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共同探讨的话题。人类的生命的韵律只是反复弹奏着从生至死的几十年光阴,多则一百多年。死,随时可能发生,也随时在发生,似乎太平常了,但它是那么的令人难以接受,就如窗外盛开的香花,又有谁愿意看到片片落英、纷..

阿弥陀佛摄受众生的最低标准

《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种大根器修行净土的方法。有些人说: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愿王,怎么办呢?还是有办法。我们看第二个经典它的传承。「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

临命终时,惟有愿王不相舍离

这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上说,「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行愿品》在末后,普贤菩萨提示我们要觉悟。就是说人命无常,国土危脆,这个世间你一定..

世间之人情执牢结坚固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著,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暗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前段总举业力..

行医与学佛

人们在生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医生、医药,在患者眼中,医生往往显得非常高大,因为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似乎都由他们操纵。如果医生都能了解患者的这种心态,并进而以佛教的慈悲发心去对待病人的话,那病人则可获得真正的利益。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患病时,特别是得了重病时,对死..

给阎罗王的一块钱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他说:“人!生死很可怕,随时都有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有个完整的生涯规画,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但是人们往往订下很长远的计画。其实错了,我要重新规画自己的人生,因为我觉悟到人生无常。”他问朋友:&l..

《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我们如何转苦为乐

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天性都是渴望快乐的,谁都不希望与痛苦为伴。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苦乐参半的,甚至是痛苦多余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如何转苦为乐呢?在佛教观点里,痛苦和快乐的根源都是自己,也就是说痛苦和快乐都是源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别的神或..

一念决定往生的信愿,才能感佛接引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死亡不知所措,此时助其正念,指引其焦虑迷茫的心灵回归本来清净快乐的西方家园。帮助一个即将堕落六道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化短暂为永恒,找到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使其一期的生命圆满而无憾。我们北京莲华助念团在多年的..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今天我趁着身体康健、头脑清晰时立遗嘱,你们不要觉得惊诧和不吉利。人生无常,空幻不实,有生必有死,我是学佛之人,早已明了此理。死亡既然无法逃避,不如尽早做好准备,以免临终之时忙乱出错、误了大事,使我一生的愿望与努力付之东流。因..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超拔——《地藏经》的启示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地藏经》中末法众生“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情形。尤其在中国大陆,唯物主义断灭论成为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心迷茫躁动、我慢深重,人们困在自划的藩篱中,既不屑于圈子之外的世界,同时也恐惧走出藩篱的保护,..

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问:我信仰佛教,觉得爱情是无常的,对恋爱也没有太大兴趣,那我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吗?索达吉堪布答:要不要结婚,最好由你自己决定,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来决定可能不太合适。(众笑)但婚姻也好、爱情也好,刚开始是会有一种感觉,大多数年轻人也非常向..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开通QQ后,渐增至700人,所咨询问题,大都与修行与情爱有关,涉及两-性、婚外情、离婚、子女教育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最基本的欲望:一是饮食,二是男女,学会超越情欲烦恼,是学佛者的必..

达真堪布:感情和家庭的问题要如何处理

问:感情和家庭问题如何处理?达真堪布答:感情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是需要靠自己来解决,别人是很难说清楚,也很难说明白谁是谁非,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是婚姻感情问题,还是家庭子女问题,从佛教教理来说,都是种缘份,有缘则聚,缘尽则散。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

爱得太深也是个错误

很多人问我,爱得太深,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每次回答“爱得太深也是个错误”,有些人认为我是个佛教徒,对爱情有偏见的看法,就说:“你是佛教徒,佛教讲不能有爱,所以你会这么说的”。实际上,如果我不是佛教徒的话,我也会同样地说:“爱得太深也是..

那个时候缘不殊胜怎么办?

1自古以来,这个法门都讲带业往生,可是要知道,凡夫虽然带业往生,烦恼要是没有伏住,这就要看临命终时的缘分。2有很多人念佛念一辈子,临命终时念头错了,去不了。什么念头错了?恩怨放不下,情爱放不下,儿女子孙放不下,财产放不下。3统统要放下!只要有一个念头放不下,就去..

透视爱情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