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天性都是渴望快乐的,谁都不希望与痛苦为伴。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苦乐参半的,甚至是痛苦多余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如何转苦为乐呢?在佛教观点里,痛苦和快乐的根源都是自己,也就是说痛苦和快乐都是源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别的神或..
无常
一念决定往生的信愿,才能感佛接引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死亡不知所措,此时助其正念,指引其焦虑迷茫的心灵回归本来清净快乐的西方家园。帮助一个即将堕落六道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化短暂为永恒,找到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使其一期的生命圆满而无憾。我们北京莲华助念团在多年的..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今天我趁着身体康健、头脑清晰时立遗嘱,你们不要觉得惊诧和不吉利。人生无常,空幻不实,有生必有死,我是学佛之人,早已明了此理。死亡既然无法逃避,不如尽早做好准备,以免临终之时忙乱出错、误了大事,使我一生的愿望与努力付之东流。因..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超拔——《地藏经》的启示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地藏经》中末法众生“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情形。尤其在中国大陆,唯物主义断灭论成为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心迷茫躁动、我慢深重,人们困在自划的藩篱中,既不屑于圈子之外的世界,同时也恐惧走出藩篱的保护,..
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问:我信仰佛教,觉得爱情是无常的,对恋爱也没有太大兴趣,那我要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吗?索达吉堪布答:要不要结婚,最好由你自己决定,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来决定可能不太合适。(众笑)但婚姻也好、爱情也好,刚开始是会有一种感觉,大多数年轻人也非常向..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开通QQ后,渐增至700人,所咨询问题,大都与修行与情爱有关,涉及两-性、婚外情、离婚、子女教育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最基本的欲望:一是饮食,二是男女,学会超越情欲烦恼,是学佛者的必..
达真堪布:感情和家庭的问题要如何处理
问:感情和家庭问题如何处理?达真堪布答:感情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是需要靠自己来解决,别人是很难说清楚,也很难说明白谁是谁非,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是婚姻感情问题,还是家庭子女问题,从佛教教理来说,都是种缘份,有缘则聚,缘尽则散。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
爱得太深也是个错误
很多人问我,爱得太深,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每次回答“爱得太深也是个错误”,有些人认为我是个佛教徒,对爱情有偏见的看法,就说:“你是佛教徒,佛教讲不能有爱,所以你会这么说的”。实际上,如果我不是佛教徒的话,我也会同样地说:“爱得太深也是..
那个时候缘不殊胜怎么办?
1自古以来,这个法门都讲带业往生,可是要知道,凡夫虽然带业往生,烦恼要是没有伏住,这就要看临命终时的缘分。2有很多人念佛念一辈子,临命终时念头错了,去不了。什么念头错了?恩怨放不下,情爱放不下,儿女子孙放不下,财产放不下。3统统要放下!只要有一个念头放不下,就去..
透视爱情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
问佛陀情为何物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
佛眼看爱情
爱的分类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
在爱情中成长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亘古以来,飞蛾在灯下重复一次又一次浴火的生命追寻;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也在滚滚红尘中,寻寻又觅觅,实现一次又一次美好却又幻灭的..
如何调整离婚后的心情
问:我和许多家庭一样,我的老公也有了婚外恋和一夜情。尽管老公再三认了错,可每当他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虚,泪水止不住地流。从此我再也无法信任他,后来我自己想通了“长痛不如短痛”,我就提出跟他离婚,他不同意,后来通过法律而离婚的,可是离婚之后,我..
爱情就是一坨屎
讲一个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最难以放下的东西:我们的情感。对世间人来说,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不可以放下的东西。有一个女演员曾经告诉我,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她保存的一箱子情书。那是她年轻时的爱情。她曾让给她画一幅画,我给她画的是一个大妞蹲着瞅一棵牡丹,花败了一地。她..
佛教偈、颂短信汇编
赞佛偈、念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百颂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
解读印光法师的财富观
《印光法师文钞》涵盖了印光法师的各种思想,财富观即是法师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法师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不宜看得太重。法师自己则对财富看得很淡,他自己所得之财都分施大众,扶危济困;法师认为,财富用来作印赠经书等启人心智的事业,功德最大;在教育子女方面,法师认为,为..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善知识,为具足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趣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胜友。在今天,如果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放下一些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关系的执著,参访生命中的善知识,那么一问一答之间,桂花正香,秋意渐起,那些黏着的关系放下了,生命也就渐渐趋向自然..
慧律法师答∶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问: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慧律法师答: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着苦闷,有色身就很苦;到最后送进火葬场火化,那就空了,什么都留不住。看不破,你的碍就..
割肉喂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久远劫前,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平日广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总是能够体察民情,悉心倾听,应愿供给,从不吝惜。一日,帝释天王的天寿即将终了,心中愁闷不乐。这时,所有的天龙鬼神见状,不约而同地相继询问..
学会把心力提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弟子妈妈脾气喜怒无常,从小就喜欢用虐待性语言压迫我,对我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牢骚,声音也刺耳,我实在觉得很恐惧她的声音,她性格不柔顺,现在我性格也不温柔,很难去爱她,我真的觉得我们性格不合,很多时候反感她,我知道要念恩..
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留下的两个字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而且也成功了,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记载。“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
每部佛经的好都不同吗?念经时会想到死是为什么?
网友:顶礼师父,弟子请教您佛经都好,是不是每部经的好都不同。如玄奘大师当年取经在沙漠遇到魔障时诵心经除障。这是不是说明心经在除障碍能力比较强呢,比如生病了应该首选读药师经,烦恼重的人可以多读诵金刚经,请教师父可以这样理解吗,感恩师父!学诚法师:佛经的本意,既不..
高僧入殓后龛内传来清脆明亮的念佛声!
法云法师,字天瑞,俗姓戈,江苏长洲人。父母亲向佛祈祷,而梦见一位僧人说:“我想寄居神识于此。”等到生下法云法师时,面貌如所梦的僧人一样,瑞相奇特。于幼儿时,见到出家人则高兴地想向前亲近。年五岁就辞别双亲,礼拜慈行仿公为师,九岁剃度出家,年二十岁受具足..
这句话是很多佛弟子每天都要念诵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注释】此颂出自《出曜经》,时南海卒涌,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水,共同商议,遇到此危险,需逆水而上还归大海。返回时遇小舟障碍。第一鱼尽力跳舟得渡,第二鱼凭草获过..
所求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我在企业单位上班这些年来一直很努力终于有机会要提拔了,结果我没送礼就被压了下来,我现在非常郁闷很苦恼。不知道是继续前进还是抱着平常心让精力回归家庭?学诚法师:所求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如果只是求名求利求提拔,得不到时就..
一切都是无常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弟子最近的内心好压抑,有点压抑不住了,我现在特别害怕失去先有的东西,我应该怎么办?要抱着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眼前现有的东西?如何去珍惜?愿大师傅慈悲开示弟子因作如是观。学诚法师:现在有的,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是不是?因..
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有些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使社会上有人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我们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
寿命该尽的金碧峰禅师,为何连阎王都拿他无可奈何?
金碧峰禅师有一个皇帝给他的紫金钵,特别宝贵,他非常喜欢,经常拿在手里玩。当时因为金碧峰禅师在打坐当中,所以他提前知道了,之后他就入了禅定。金碧峰禅师本来是宗门大彻大悟的大禅师,所以他入了定之后,小鬼是找不到他的。有一些书上记载,后来小鬼就问当地的土地神,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