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人觉得:“我现在修得差不多了,快圆满了,不用持戒,不用再修行了。”不懂佛理的人就是这样,以盲引盲。一小部分没有智慧的人,还跟着跑,“他现在的境界肯定很高了,成就肯定很大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可以喝酒吃肉了。”这样想,就有问题了。如果修..
普贤菩萨
为什么要发愿和回向
我们种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没有回向,就像一个很好的东西没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费了。做功德首先有发心,中间有正行,最后有回向。发心就像头一样;正行就像身体、心脏、生命一样;回向就像脚一样。就像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这个人要有头、有脚、有身体才能到达..
愿愿都是无尽愿
普贤行愿包括在十大愿王当中:1、礼敬诸佛;2、称赞如来;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5、随喜功德;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常随佛学;9、恒顺众生;10、普皆回向。十大愿王含摄一切佛菩萨的心愿,我们学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实际上也就学修了一切佛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
以愿力得佛接引,用信心化解违缘
我们天天念《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了很多愿,最后发的愿是,愿所有的众生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我们也跟随普贤菩萨,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阿弥陀佛发愿接我们,真心想接;我们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真心想去。这两..
文殊与普贤的智与行
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毗卢遮那佛代表自性,代表最究竟的菩提果位。为什么两位菩萨能成为毗卢遮那佛的左膀右臂呢?这就是让我们了知要回归自性,要证得究竟的佛果,必须要靠两位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和愿行。文殊菩萨的智就像双眼,普贤菩萨的行就像双脚。要到达..
养成好的习惯
既然我们想心平气和、解脱成佛,思想和行为就不能和以前一样,就要改变,要向佛学,向善知识学。当你的思想和行为都回到轨道上,都正常了,这叫回归自性,这个时候你也就成佛了。否则,思想和佛的智慧是相反的,行为和佛的事业是相反的,怎么能成佛呢?那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
本源法师:修学佛法应从恭敬中得利益
修学佛法应从恭敬中得利益(图源:网络)佛陀乃至于祖师大德告诉我,佛法的利益从哪里来?从恭敬当中得利益。你有恭敬心,你就得到利益。就像我们做佛事一样的,很多人他们就认为,我捐的钱越多,功德越大;或者我请的出家人越多,功德越大。这个不是拔河啊,拔河是人多力量大。这是取..
圣玄法师:世人布施求功德 不知功德即是法供养
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礼法愿大师为国师,礼敬供奉甚为殷重。当时的文惠太子萧长懋喜好音乐,有一次到正胜寺拜见法愿国师时,他请教国师:“我用葆吹清铙诸多乐器一同演奏的音乐来供养佛菩萨,这样的福德怎样?”法愿国师却回答说:“往昔有菩萨以八万歌舞乐音来供佛,尚且不如至..
化永法师:起心动念的功德
1·朋友们,我们每天洗手不知多少次?你知道洗手时的修持法吗?普贤菩萨说:“世间道中的解脱!”就是说生活的点点滴滴、行住坐卧都能修行。法曰:洗手时心念“以水盂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以此摄心不趣俗欲、谛住圣道、心不散乱!·2·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洗脚吧,你..
四种感应
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它有这四种。这四种是谈我们宿世的善根和今生的情况。显感显应是我们今生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当下来给我们加持。显感冥应,我们至诚念佛,阿弥陀佛暗中来我们加持,自己不会知道。普贤菩萨曾讲,能够奉行普贤愿王的,他都会骑..
五浊末法修行 殊胜无越于净土法门
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想得到利益很难。为什么?我们的烦恼太重,环境对五欲六尘的诱惑太大。在这个世间想大彻大悟、断见思惑、当生成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进道也难”。尤其是靠自力修行,想了生脱死是难于上青天。然而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法,是依“信愿持名”感通阿..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四土
我想每一位学佛的人,最初走入佛教,一定要有一个定位,就是要知道我们身在何方,同时也要知道心归何处。所以说在人的宇宙视野里边来讲,我们的所知所觉是非常有限,有局限性的。那么在佛的视野中,他把我们所有十方三世的世界国土做了一个交代,今天我们第一个主题就是想讲一下,..
临终时魔会化作佛来接引吗
问:有人说,临终时常有魔会化作佛来接引念佛人,但不会化作此人修学时的本尊。请问法师,临终时会有这种现象吗?念佛人在平时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观点?大安法师答:现在这些观点无奇不有啊。对净土法门来说,我们只要具备深信切愿持名,是一个合格的净土行人的话,那么临命终时就不..
宏海法师:百千万劫难遭遇——中国难生
在座的各位,今天非常有缘,如果人与人之间天地这么大,众生如此的广,没有因缘呢就是没办法见面。那我们今天能够有这个缘分,还能够在这里欢聚一堂来学习这个稀有珍贵的佛法,本人也感到非常的荣幸和欢喜。那也希望说今天有缘我们在对佛法听闻了以后,大家也能够随之而升起欢喜和..
随喜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第五大愿就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就是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具体来讲,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现前一念心,随喜法界众生的..
略谈承远、法照、少康大师行迹
略谈承远、法照、少康大师行迹——《净土宗教程》讲记三十七中国净土宗三祖是南岳的承远大师。承远大师修行精进,修难行之苦行,现身就已经能够到极乐世界去(这是通过法照大师的描述得知的)。法照大师奉他为老师、师父,就是由于法照大师在定中看到阿弥陀佛旁边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和..
遇到乞丐怎么办?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受穷
法布施得大利益(资料图)当你布施的时候,如果碰到这些人(盲聋喑哑)了,你要生起大慈悲心,特别是学佛的弟子,不是给他几个钱的问题,钱只解决一顿饭,你也供不起他,你能把他请回家供养起来吗?决不会的,你仅仅施给他几个钱,施舍钱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你能怎么办呢?应当在财施当..
达义法师:随喜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第五大愿就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就是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具体来讲,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现前一念心,随喜法界众生的..
静波法师:人生皆过客 哪有主人公
人生皆过客,哪有主人公(资料图)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就是..
学佛人要如何发起道心
每天讲可能也有人不喜欢听,从下个七开始就隔一天讲一次。天天讲,听的人不喜欢听,讲的人还是很累,效果不一定很好。讲生活禅的时候,有四句口诀,其中第二句叫“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在用功的时候也经常讲要照顾当下,当下最美妙,当下最实在,当下即永恒,当下即自在。你照顾好..
宗庙上师:你就拼命地装吧!装着装着就……
如法念经(资料图)在《普贤行愿品》的功德里面讲,读诵这个颂子,果报只有佛才知道,“决定获胜菩提道”,那是非常的殊胜。仅仅就是念一念、念一个颂子的话,也可以消灭无间罪这些极重的业障,当然,这是说很如法地念。那么我们要好好地去念,我们不能做到像普贤菩萨这样,那我们就..
菩萨怎么做 我就怎么做 几位常见菩萨的精神内涵
普贤菩萨佛教是倡导和平、致力和平的宗教。佛教以智慧的教义,始终高举慈悲平等、净化人心、反对杀戮旗帜,一直推动人类和平相处、和谐共存,消除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佛教经文卷帙浩繁、教义众多。大乘信众比较常见的弥勒和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菩萨,他们代表着大慈大悲、无..
净慧长老:发道心是学佛人的根本
净慧长老:发道心是学佛人的根本每天讲可能也有人不喜欢听,从下个七开始就隔一天讲一次。天天讲,听的人不喜欢听,讲的人还是很累,效果不一定很好。讲生活禅的时候,有四句口诀,其中第二句叫“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在用功的时候也经常讲要照顾当下,当下最美妙,当下最实在,当..
妙江法师:佛教几位常见菩萨的精神内涵
妙江法师按:2017年6月17日至19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要、相关社团及护法居士近万人齐聚多伦多,围绕“圆融中道,持久和平..
宽见法师:磨炼心志二十四字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离苦得乐超越生死:别不平、莫抱怨、会欣赏、勿强求、要感恩、习莫牵、为意主、普贤行。一、别不平:“别不平”,指于内,心中不平。当我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不必心中不平和委屈,不平且拒绝面对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坦然接受则使一切皆有可能,甚至坏事也可..
佛教常识:为何要回向
佛教常识:为何要回向?拜佛、诵经和抄经都是在修福德、做功德,回向的回就是回转,向就是归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到一个指定的方向。经论中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有大利益,究竟有多大?以修习净土..
怎么才能获得神奇的宗教体验呢?
如何获得神奇的宗教体验有人问:“师父,我曾经读过太虚大师的《我的宗教体验》一文,里面所说的境界很是神奇,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种体验呢?”听了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满脸的苦笑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虚大师在文章中所说的宗教体验是一种境界,是修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情况..
佛主要针对哪些人说的大乘经典?
大乘经典是佛对哪些人说的?耳熟能详的《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在读诵的时候,不知是否有人会与我一样存在疑点:声闻人以学修小乘佛法为主要,但佛讲说大乘经典时,明明有那么多的菩萨在场,为什么当机众也就是第一听众不是菩萨而是声闻?还有,大乘经典中..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现代人欲了生脱死、解脱成佛,则必须依于佛言祖语作为起修、实践的参照坐标,反之就会南辕北辙,永远难有成就的一天。而在历代众多的祖师中,蕅益大师无疑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一位,他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其宏博的净土思想、崇高的德学风范以及精严..
读了很多经,还不知道怎么修行
大家都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忏悔,或者是礼拜,或者是供养。我们读大乘经的时候要供养,不是你供养很多了,一支香也可以;说我连一支香都没有,用心香供养吧,念个偈赞,用偈赞供养,燃一支香也可以。观想用法供养,普贤菩萨教我们用法供养,用意念观想供养,你观想这一支香遍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