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14》十二、彻悟大师生平与思想1.生平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
楞严经
慧律法师:极乐世界怎么样能够感得呢?
极乐世界怎么样能够感得呢?就是柔软心,就是对人一定要慈悲,这个不是对方要求我们,而是我们一定要要求自己,严格的慈悲心对待众生。慈悲是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母,慈悲跟智慧是诸佛之母。因此,真正修行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因此,我们要念佛,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柔..
智敏上师:三皈的信仰不丢,就不会堕入邪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智敏上师讲授董其昌行书《心经》明崇祯六年书于长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从这个地方看出,它的功德那么大,所以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在印度,婆罗门..
宣化上人: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来告诉我的。”“噢!那,我就抽一个。”你看,他先是说他没抽,以后又说抽一个。我说:“你现在还有几个?”..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玄义智旭大师著12
次释万行者。万。是此方总数。表其最多。行。是修德都名。不出二种。谓慧行。行行。般若名慧行。五波罗密名行行。慧行名正行。行行名助行。又助行有显有密。清净律仪为显行。坛仪心咒为密行。又涅 明五种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圣行天行。为上求佛道之行。..
楞严咒为什么能消灾开智慧,化解冤亲债主
我们念的这个咒语(楞严咒)就是佛陀讲给我们的话。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道,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业力,我们不知道这个咒语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一起来持诵佩戴楞严咒,就变成了光,化为了智慧。妖魔鬼怪,在每一个道的冤亲债主,我们的六亲眷属,通过咒语的加持,能听懂咒语的意思。他..
楞严咒的威力巨大
佛说《楞严经》,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2622字),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
宏圆法师:三种禅定
禅定有世间的禅定、出世间的禅定、和出世间的上禅定这三种。世间的禅定,在用功的时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为功用,没有达到无为功用。也就是说没有断烦恼,生死之苦还是不能了脱,还是要六道轮回,所以称为世间禅定。就像经中讲的郁头蓝弗仙人,他修的是非想非非想定,定..
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问: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圣严法师答:“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六《入法界品》中,列有..
念佛相应的秘诀
“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相互互动、感应、沟通。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 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凡夫也发起厌离娑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就两个字,‘悟’与‘迷’,重点在有没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佛陀的力量。当我们这一念心很清楚地现前,很坚定地忆念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种感应道交!在这感应道交的..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送迎毕竟无时了,悲喜交煎逐日新。休念功名唯念佛,但忧道业勿忧贫。忽然铁树花开也,妙转如来正法轮。”什么意思呢?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谓“忙里偷闲亦在人”:就是“忙里偷闲”都是因人而异的。都说自己忙,没..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仍可悔改
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一个人只要一口气还在,即使造了很大的重罪,还是可以忏悔净除的。古时有的人一生造恶,临终遇大善知识,觉悟发了一念善心,因而得到善终。《楞严经》上讲得明白,佛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