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二编15

第五章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14》十二、彻悟大师生平与思想1.生平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

慧律法师:极乐世界怎么样能够感得呢?

极乐世界怎么样能够感得呢?就是柔软心,就是对人一定要慈悲,这个不是对方要求我们,而是我们一定要要求自己,严格的慈悲心对待众生。慈悲是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母,慈悲跟智慧是诸佛之母。因此,真正修行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因此,我们要念佛,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柔..

智敏上师:三皈的信仰不丢,就不会堕入邪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智敏上师讲授董其昌行书《心经》明崇祯六年书于长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从这个地方看出,它的功德那么大,所以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在印度,婆罗门..

宣化上人: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这个问题比喝酒还厉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好像有一个人到外面抽香烟。回来我问他:“你抽了几支香烟?”“我没有抽啊!”“有人看见你抽了嘛!他来告诉我的。”“噢!那,我就抽一个。”你看,他先是说他没抽,以后又说抽一个。我说:“你现在还有几个?”..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玄义智旭大师著12

次释万行者。万。是此方总数。表其最多。行。是修德都名。不出二种。谓慧行。行行。般若名慧行。五波罗密名行行。慧行名正行。行行名助行。又助行有显有密。清净律仪为显行。坛仪心咒为密行。又涅明五种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圣行天行。为上求佛道之行。..

楞严咒为什么能消灾开智慧,化解冤亲债主

我们念的这个咒语(楞严咒)就是佛陀讲给我们的话。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道,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业力,我们不知道这个咒语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一起来持诵佩戴楞严咒,就变成了光,化为了智慧。妖魔鬼怪,在每一个道的冤亲债主,我们的六亲眷属,通过咒语的加持,能听懂咒语的意思。他..

楞严咒的威力巨大

佛说《楞严经》,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2622字),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

宏圆法师:三种禅定

禅定有世间的禅定、出世间的禅定、和出世间的上禅定这三种。世间的禅定,在用功的时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为功用,没有达到无为功用。也就是说没有断烦恼,生死之苦还是不能了脱,还是要六道轮回,所以称为世间禅定。就像经中讲的郁头蓝弗仙人,他修的是非想非非想定,定..

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问: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圣严法师答:“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六《入法界品》中,列有..

念佛相应的秘诀

“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相互互动、感应、沟通。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凡夫也发起厌离娑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就两个字,‘悟’与‘迷’,重点在有没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佛陀的力量。当我们这一念心很清楚地现前,很坚定地忆念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种感应道交!在这感应道交的..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送迎毕竟无时了,悲喜交煎逐日新。休念功名唯念佛,但忧道业勿忧贫。忽然铁树花开也,妙转如来正法轮。”什么意思呢?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谓“忙里偷闲亦在人”:就是“忙里偷闲”都是因人而异的。都说自己忙,没..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仍可悔改

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一个人只要一口气还在,即使造了很大的重罪,还是可以忏悔净除的。古时有的人一生造恶,临终遇大善知识,觉悟发了一念善心,因而得到善终。《楞严经》上讲得明白,佛陀告诉我..

虚法师开示烦恼的由来

六种根本烦恼这烦恼有多少种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说个名词吧,大家不用细讲就可以知道,也就能躲避呀,所以这个烦恼有六种根本烦恼,随着起来有二十种随烦恼。这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心是一个烦恼,有贪心就容易起烦恼,贪不足烦恼就来了,恨心也是一种烦恼,愚痴心,煳涂人..

《旅途脚印》:爱箭

藏族有句谚语:“草地上中了箭,很容易拔除;心中了爱箭,就难以自拔了。”爱欲,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利箭。佛在《出曜经》中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难怪西方人也将爱情比喻为丘比特的箭,虽然无数文人用美文嘉言赞叹褒颂过它,但只要是箭都会有..

净空法师:淫欲是六道轮回的根

在家戒律,“不杀生”摆在第一;出家戒律,“不淫欲”摆在第一,为什么?出家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淫欲不断,三界不能出。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淫欲是六道轮回的根,你根没有拔除,你怎么能离开六道?经上说得很好,“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爱”是男女的情爱。我们为什么生生..

春节期间杀生怨气多 奉劝诸位戒杀吃素免受苦果!

素食少病又健康我们佛家吃饭,完全都是素食;这在三千年前,释迦佛就这样提倡了。现代人毕竟比以前的人更聪明,也知道素食的好。像医学界就有位瑞士籍的医学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为什么要素食”,他以医学的观点强调人要是长期吃素,就没什么大病;就算是有大病也容易好。不但..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个禅七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在禅七结束之际,老天爷连续考验我们。随着气温下降,在南方没有防御严寒的设备的情况下,水管暴露在外边,以前从来没有结过冰,现在水管也结冰了,水塔里水上不去,也下不来,这么多人饮水、洗脸都成问题。所以今年这个禅七非常特殊。大家能够克服困难..

食肉有什么过失

“汝等当知,食肉之人,纵得心开,有多闻的智慧、少分的禅定,皆大罗刹。”---《楞严经》就是你吃肉吃久了,酒肉穿肠过,不是佛在心中坐,是“罗刹”在心中坐!你的心态会改变,那么报终之后,必沉生死苦海,就不是一个大乘佛弟子了。这种食肉之人,“相..

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理体

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是不变性,第二个是随缘性。我们凡夫失掉了不变,二乘人失掉了随缘。我们简单地讲一下。凡夫的心是变来变去的,到处乱变。你看我们的心,跟如意的环境接触,产生一个乐受,就有贪爱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们接触的环境是我们不..

【悲惨世界】前言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生命是宝贵的,人人都希望自己生命的花朵开得绚丽多彩,生活能够幸福安乐,一旦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保护。人类如此,动物等一切生命无不如此。无论从佛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生命都是平等的,国王或乞丐,乃至蝼蚁,他们的生命同..

为何要念诵咒语?

问:佛教为何要念诵咒语?索达吉堪布答:咒语是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不管念哪位佛菩萨的心咒,就像用铁钩勾招鱼儿一样,都可以和圣尊迅速相应。虽然在胜义中,诸佛菩萨是远离思维、相状的法性身,可是在世俗显现中,当众生以信心念诵他们的咒语时,诸佛菩萨就会降临到众生..

莲宗九祖益大师画传

一、持咒祈子,大士授生益大师,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二、幡然醒悟,尽焚前文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

我为什么选择念佛法门

末学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生于河南的一个小乡村,二一三年工科博士毕业。现与读者分享我的学佛经历,向您展示为何一个在世人眼中属于最讲求逻辑的人群中的一员,会选择在世人看来是愚夫愚妇修行的念佛法门。一、最初的梦想——考上大学我的家乡虽然在地貌上是一马平川,没..

大乘佛法的之宗要

大乘佛法,为超脱世间而又适应世间的。则其宗要:在先有超脱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应世间的大方便。其说如下。菩提心为因菩提即觉义,因即种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觉,非世间觉,如理想等;盖谓灵明洞彻寂照圆满之妙真如性,即首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

在六十劫中布施眼睛,最终证得眼识圆通

《心经》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也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作为般若的经典之作,为大家耳熟能详。文中出现的“舍利子”,并非是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而是一个人名。这个人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今天我们..

隐士须归极乐国

处士逃名远市,此身清隐翠微间。平分岭上半边月,高枕床头一片山。白屋安贫终暂计,夕阳归路岂知还。莲华佛国深深处,出世芳踪不可攀。——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处士逃名远市”,这个“处”就是退隐的意思,处士就是有德有才但隐居不去做官的人..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引言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富足、远离苦难的代名词。同时,天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主宰和依靠,人们认为它决定着人们的命运祸福,天人的生活是普通人所认为的理想生活。华夏文明自古以来也一直有崇拜天的情怀,如儒家祭祀时把祭“天”排在第一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