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行合一若以菩提心的本质来分,可分为“世俗”和“胜义”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寂天大师说过,“愿”和“行”的差别,有如“想”走与“正在”走的不同。如果要从这里到印度菩提迦耶(佛成道的地方)去朝圣,必须先有“我应该计划去印度朝圣,为了达..
嘎玛仁波切
嘎玛仁波切:想要坦然随缘,必须谨慎因果
佛陀是梵文的发音,意思是觉悟者。所谓的觉悟,就是他的潜能开发到了完美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智商和情商都已经开发到了一个完美境界,这就是觉悟,我们称他为觉悟者――佛陀。他觉悟了,明白万事万物都是来自因缘和合。比如有个名叫嘎玛的喇嘛要来上海,大家在手机或互联网上发布..
嘎玛仁波切:你的习气和内心,得到调伏了吗?
驯象师在世间,我们的身体会有病痛、心灵会起烦恼,是难免的。但是,发生不顺遂的事情时要记得,只要你的起心动念是为大众着想,是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那么你的心永远会处于一种平静、快乐的状态。一个人只要心灵上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快乐,外在自然而然也会快乐;如果内在不快乐..
嘎玛仁波切:我心中有佛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走皈依的形式?
问:祈请上师开示,我觉得只要心中有佛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走皈依的形式?答: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信佛,佛在心中,可为什么要皈依?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为什么一定要登记户口一样,只有你登记了户口,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公民。在佛教里也是这样,你心中有佛,你对佛有信仰,你..
嘎玛仁波切:转烦恼为菩提的最好方式
烦恼即菩提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想要的偏偏会碰上,想要的会因为无常而离我们远去。快乐多是短暂的,而痛苦是长久的,但痛苦以后又不代表它永远维持下去,痛苦以后又会快乐,快乐以后又会痛苦,有时候是在不快乐也不痛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个无记的状态。所以,这些反反复复变..
嘎玛仁波切:想要删除阿赖耶识里的业因,唯有忏悔
导语:阿赖耶识这个芯片,记录着我们生生世世的善恶信息,唯有诚心忏悔,才能删除。更关键的是,当下发现自己造作恶因,马上诚心忏悔,才能避免未来感受苦果。不只是世间八风,平时我们的心习惯向外关注,也会随着外境改变,生起一个又一个念头和情绪,很难平静下来。这就像打开电..
嘎玛仁波切:面对自身的恶业,要有说“对不起,我错了”的勇气
荟供,在藏传佛教里是一个特殊的法门,说得直白点,就是“供佛”。为什么叫“荟”呢?就是迎请所有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降临在我们这个坛城上面。我们现在陈设的唐卡、佛像这些佛菩萨的象征,透过大家最虔诚的殷切祈请,希望佛菩萨的加持能融入坛城上的佛菩萨像里。这很像在家里装了..
嘎玛仁波切:良好的家庭情感与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共同的诀窍
一个家庭如何美满和睦?父母和儿女的亲情从哪儿来?你与亲朋好友的亲情、友情从哪儿来?首先,是从布施中来,也就是无私付出。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没有全心全意为儿女无私付出,儿女不可能和父母有很深的感情。世界上所有的情感,都是建立在付出行动、语言和思维上。这种付出,如果..
嘎玛仁波切:魔鬼与佛只有一线之隔,关键就在心
我们都希望今生不要生病,最好青春永驻、健康长寿、家财万贯、家庭幸福美满快乐。在人世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奢望”。不过,我们可以发愿,希望有一天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或是去其他佛国净土,这是有可能实现的“希望”。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很好的事业、很幸福的婚姻..
嘎玛仁波切:佛法这面明镜,永远都是照自己的,而不是审视他人
用佛法的镜子照自己现代西方国家工商业和高科技非常发达,而人们的心灵普遍很空虚,于是把佛教当成滋补的“心灵资粮”或“心灵妙方”。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则是把密教修法当成可以快速解决现实世俗问题或达到自己私欲的秘方。这两种看待佛教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如果密法能这样满足..
嘎玛仁波切:怎样从根本中消除业力呢?
为自己忏悔忏悔,就是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为了破除无知、贪、嗔、痴、愚味这些坏的习气。人之所以会愚味无知,是因为不能反省自己。一个人不能反省自己,就看不到自身的缺点。无始以来,我们对此都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至今还在轮回中。无论是世间法的学习还是出世间法的学..
嘎玛仁波切:你是不是又因为“拥有”而苦恼了?
九三年我刚到国外,看到很多人为了吃一顿饭,要开一个多小时车,去到好一点的饭店,还要等位,觉得很奇怪很麻烦,不就是吃顿饭吗?那时候觉得还是在藏区快乐啊。我小时候在塔公佛学院学修,一年四季吃土豆,有干菜就是很美味的食物了。那种环境永远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考虑肚子饿了..
嘎玛仁波切:心不平静,是谁造成的?
导语:因为我执,八种业风,随时会让心动荡不安。千万不要高估自己面对八风的能力,少点执着,多点智慧,才有可能不随八风飘荡。心与外界接触时,会不断生起念头和情绪,就像海浪一样翻涌。但无风不起浪,心海生起了浪花,代表有风在吹,那什么是风?就是感官对外在的认知感受。八..
嘎玛仁波切:怎么对待胡搅蛮缠、狂妄无礼的人?
问:祈请上师开示,怎么对待胡搅蛮缠、狂妄无礼的人?答:狂妄无礼之人不代表他永远没有正知正见,我们不能就某个时间点的某件事,给一个人下定论。正知正见是指一个人对人事物的观点能够正确认知与处理。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看别人,而是要观自己。经过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了解..
嘎玛仁波切:懂得约束自己,是真正快乐的开始
世人都追求着快乐,却偏偏爱造作痛苦之因,不愿为得到快乐的果实而辛勤播种快乐的种子。表面上,受到约束是一种痛苦,其实懂得约束,才会快乐。当有人对你说:“你不要……你不能……你别……”很多人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暴跳如雷,觉得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自由,让自己不开心。告诉你..
嘎玛仁波切:因果业力,真实不虚!破除业力,要不忘出离心,不忘皈依
释迦牟尼佛讲过,“解脱的道路,我指引给你们;怎么解脱,要靠你们自己。”佛教不像其他宗教讲:信了他的神,就能得到永生。因为个人造的业,只能个人承担。就像你生病了,无论多么有名的医生,最多就是帮你看病,给你开处方签,告诉你怎么抓药,他不可能代替你生病。佛陀虽然告诉..
嘎玛仁波切:获摩尼宝般的人身,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
人身暇满,修学无边在佛经及龙树菩萨《劝戒亲友书》、寂天大师《入菩萨行论》中,都以大海中牛轭与盲龟的相遇来比喻人身难得。牛轭是古代在犁田时牛脖子上的木架子,上面有个小孔。在一片广阔的大海中,有根牛轭因风向不定,随着海浪四处漂荡。海底有只盲龟,一百年才会浮出海面一..
嘎玛仁波切:有福报可以去拥有,但要有智慧才能将福报延续并获得快乐
贪婪与掠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性。从在胎中汲取母亲的养分开始,随着人不断长大,欲望也会越来越增长。在不停地追求与拥有中,人也会越来越累,觉得照顾不了那些房子、车子、衣服、鞋子和包包等等,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钱钱钱,有钱会让你头疼,当你只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时候,..
嘎玛仁波切:心安定了,当下就是净土
何处才得真安乐众生受到苦难的果报是因为前世行恶造业,所以,我们除了希望他们从苦果当中得到解脱,还要祈愿他们能脱离苦因,因为不种苦因才不会继续承受苦果。而现在的我们也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受苦报,如果我们继续造业,来世的苦只会更多更沉重。我们利用观想众生的痛苦,观察..
嘎玛仁波切:主意识的分别,掌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与外境无关
学佛以后,大家都希望赶快证悟空性,获得解脱。因为证悟空性之后,烦恼业障会开始消失,直到成佛时,连习气都不存在了。就像覆盖大地的冰雪,只要阳光一出来,就会逐渐融化,终至不见。那么在这之前,业力藏在哪儿呢?在内心深层的阿赖耶识。心的主要分别能力,在佛教里称为主意识..
嘎玛仁波切:求福报有什么方法?如何让福报不求自来?
问:祈请上师开示,求福报有什么方法?如何让福报不求自来?答:积德行善永远不会让你失望,只会让你的福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奉献的心态,就好像农民播种的时候不去担心会不会有收成,想着只要好好呵护就一定有好收成,而不是动不动就拔出来看看有没有进展。很多人今天布施了10..
嘎玛仁波切:面子到底有多重?
印度著名的寂天大师说过:“身上有疮的地方,最容易受碰撞。”这句话引申出的涵意可翻译为:“在乎者,多伤害”。因为你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就会感受到更多痛苦。有句俗语叫“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们中国人特别在乎“面子”,人是需要面子,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就很好了,如果..
嘎玛仁波切:深信因果,就能勇敢接受不幸,继续善良
有人说,如果因果真的不虚,为什么好人没好报?他那么善良、那么有爱心,那么努力,为什么际遇这么差?为什么要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如果因果真的不虚,为什么有人坏事做尽,却仍然享受财富、名利、地位呢?这是不了解或不相信因果造成的。业力成熟的顺序,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嘎玛仁波切:面对因缘正确努力,对于结果随缘接受
导语:为了自他的究竟解脱,需要不断累积福慧资粮。我们不仅要惜福,更要懂得增福。因上必须努力,果上坦然随缘。对于快乐,我们不用他人指点,自然会去追求,而在生活平顺,正在享受快乐时,似乎靠自己就行了,也不需要指引和帮助。可是痛苦无助时,任何人都想要被呵护,都需要指..
嘎玛仁波切:不因得失而产生烦恼,就是放得下
现代人永远都在想:如果我的物质条件更好一点,房子大一点,车子贵一点,我就会更快乐,其实这些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们的祖师爷巴祖仁波切曾讲过一句话,“有一只羊,就有一只羊的痛苦;有一头牛,就有一头牛的痛苦。”你开个旧车放在室外,车被人蹭了刮了你根本不会在乎,你买个名..
嘎玛仁波切: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说要度尽众生,这是不是自不量力的大话?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大乘佛教徒经常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可其实我们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发这种大愿是不自量力的大话吗?【嘎玛仁波切答】既然我们自称是大乘佛教徒,就应该与小乘的发愿有所区别,区别就来自大乘佛教徒对于众生有强烈的责任心。但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而..
嘎玛仁波切: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能生起学佛意愿,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要这样去想,生活中常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三宝的大悲加持。痛苦,分为苦因和苦果。就苦果而言,在遭受痛苦时,比如生病或遭遇种种不幸,千万不要认为“我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痛苦”,而应该想到:“这是三宝大悲加持我,赐予我消除罪业的方便法。如果我这一生不受这种病苦,下一..
嘎玛仁波切:既然尘垢是外来的,只要用对方法,就一定能够去除
导语:佛与众生的区别,只在于悟与迷。烦恼业力,不是如来藏的本质,只要将暂时的客尘清净,智慧光明就会自然显露。佛陀告诉我们:“众生本即佛,然为客尘遮,垢净即是佛。”所有众生都本具如来藏,只是被客尘暂时遮覆了,只要客尘垢染完全清净,就是佛了。这些客尘垢染,就是内心..
嘎玛仁波切:对亲人关怀的重点,是心灵的照顾
一个人年纪大时,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老年人也很需要人来哄。关怀的方式虽然很多,重点还是在心灵层面上。关怀者必须有颗善良的心,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和父母常常有心灵上的沟通,讲几句好听顺耳的话,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大损..
嘎玛仁波切:真正最有价值的补品和修身养性的秘诀
有些人外表长得斯斯文文,穿着干干净净,相貌又端庄,可常有强烈的嫉妒心。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你的脸蛋身材再好,别人也不会赞美你,反而会批评你,说你的性格不好、脾气恶劣等等;只有第一次见面时可能会给人一点表面的好印象,过后大家都忘了你长得什么样子,只记得你让人厌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