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清净心念佛和妄想心念佛有何相同、不同之处?虽说功德一样,但是清净心念佛是否还是好一点、更受用?答:清净心念佛和妄想心念佛做一个比较,哪一个会好一些呢?(众答:清净。)凡夫有清净心吗?(众答:没有。)其实提问题的人没有弄清楚,凡夫有清净心吗?没有清净心,又怎么来的“..
佛号
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学佛?
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学佛,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到心里去。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初学佛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们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执著,所以初学的同修,只要诚敬,不要知见。..
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的称呼与众不同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资料图)文:心律法师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一日,在佛教里称作“盂兰盆节”、“佛欢喜日”及“僧自恣日”等。这些称呼的区别和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一、众生欢喜,佛亦欢喜,是为佛欢喜日释迦牟尼佛的徒弟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他..
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
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他知道,但是做不到,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他一念一念,还不是至诚心、恳切心,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或者虚假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若以这样的心去念,就不能跟佛感通。我们要注意“至诚恳切”,就专..
关于死后葬法及其意义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如来愍之,于其生时,令修净行,期其返迷归悟,返妄归真,以复本具之佛性。于其死后,焚化尸体..
佛号助念过程中,可以夹杂其他吗
问:常见一些出家师在荐亡助念往生过程中,以超度仪式做,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一句佛号念到底,而中间夹杂其他。如法否?大安法师答:在助念往生的过程当中,一定只能念佛号,不能搞其他东西。为什么呢?往生的正因,是信愿持名。助念是什么?帮助那个病人保持往生的正愿、正念——..
到底要如何念,观世音菩萨才能听到呢
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要如何念观世音菩萨,菩萨才能观你的音声呢?只要耳听、心观两相契,即能感应道交。你的种种凡夫心还丢不开,天天在造罪障,怎能感应?希望你先求自己身心如法,发大惭..
得助念与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公松坡等同学。光复后,曾任第一届国会议员。民六七年间,任职方司司长。从堂兄好愚居士,名景熙者,乃赣州大绅,素尚佛学。故居士少时,对法门亦肯护持。城中寿量古刹,颓废已久。民国初,土人藉办国民小学之名,并谋得全占字..
美是我们生命自在快乐的源泉
追求审美化的人生我们现代人谈美也许都觉得是一种奢侈。当我们违远了我们的真如、我们的道的时候,谈这个美真的觉得太奢侈了。但实际上,美是我们生命自在快乐的源泉。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审美化的人生,我们外在的环境、生态,我们的行住坐卧,我们的服饰工艺,都应该具有美的形态..
圣凯法师:出家 真的是一种职业吗?
出家是一种生活方式出家,真的是一种职业吗?出家是一种职业,许多人都这样说。于是,剃头、穿袈裟、念经、坐禅成为一种“职业需要”了。所以,现在许多社会人对出家人产生了另外一种称呼——“职业和尚”。但是,我们如何去界定“职业”呢?因为“职业”意味是一种工作方式,就是..
每天一万声佛号是净业行人的底线要求
每天念一万声佛号是对我们净业行人的底线要求。虽然有工作,总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工作,一般是八个小时工作制,就算加班也是特例。念一万佛号只需两个小时,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很难说“我由于有工作,两个小时都抽不出来”。既然修行佛法,想了生脱死,就要将念佛放在生命中相对重..
着魔时可以用这些方法对治
不修行,有着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着魔的时候。着魔的时候怎么对治呢?1.发心真诚:现在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精神病太多。我们修行要发真诚心,如果是“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就不会着魔。2.精神宁静:世俗所谓..
我也念佛 可烦恼越念越多 该如何对治?
有一信众问我,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其实,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烦恼习气,这是正常现象。所述“越念佛烦恼妄念越多”很正常,不念佛时烦恼妄念也很多,只是未能察觉而已。通过念佛才知道有这么多的烦恼妄念,这是用功初步得力的表现。如何对治这..
广钦老和尚100条行持语录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故乡1、我们修行主要是专心于佛号,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四体作务都是随喜作的,扫地也阿弥陀佛,煮莱也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碍,心则渐入西方境。2、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心地上做功夫
1、我们要特别注意,心动就造业了,所以要赶快转业,把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就是从这个地方转,你会转,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敲着木鱼,捧着经本念经,数着念珠念佛,天天在那儿磕响头,不是在这形式上,那都是做表面功夫。2、真正的修行..
拜88佛和拜阿弥陀佛是否有同等的作用
问:请问师父,师父说忏悔业障要拜八十八佛,不过我们如果每天以拜佛的方式,有没有起到忏悔的同等作用?谢谢!净界法师答:大乘的忏悔必须有三个条件:忏悔、皈依、发愿。因为你忏悔的过程,一定要仰仗佛菩萨的加持,发愿是针对未来——我发愿未来宁舍身命绝不再犯。如果你拜阿弥..
入清凉境除热恼心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过便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了。人身如同天时,四季亦历历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的身体也依着节气而显示出四时的气象。伏天时节太阳离地球最近,气温节节攀升,蚊虫等也滋生不断,此时人的身心同样处于旺盛时期,最易心焦气躁,感受到异常炎热。佛..
如何改变习惯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
别被妄念牵着走
内心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贪、嗔、痴,而根源是我执,对自我不正确的认识和坚固的执著,这些必须通过佛法的智慧去化解,通过正知见的培养、入心的闻思来转心、去烦恼。人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烦恼。有时候内心光明占上风,有时候烦恼占上风,所以我们会造善业,也会造恶业。人置身..
如何为亲人善巧助念
问:若人濒死或已命终,当地没有助念团或居士,如果长途开车把病人或亡者送过去恐有不妥,但家属又希望临终者得到助念,请问可以立牌位助念或者以其它方法善巧助念吗?大安法师答:如果家属希望助念,他自己就可以念,这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事情啊!只要具足真诚的信愿,以真诚的心去..
宽运法师:一句佛号年到底 需要具备三种心(视频)
念佛首先要有信心、有愿心、还要有三种心。这三种心就是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这个深心就不是浅的心,是你深深的心。由心的深处发出心,那至诚心呢?至心坚定,至心就是真诚的心。有了真诚的心,妄想的心就会被调幅。否则的话,念佛就不容易有成就。所以我们有深心至诚心,这..
为何有些乞丐死活也念不出“阿弥陀佛”四个字?
“阿弥陀佛”之念我们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只要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具有像佛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有像佛一样的紫磨真金色,就具有佛一样的六种神通、无碍的辩才。那你说,这能理解吗?但确实是西方净土给予众生的一种现实。只要你具备信愿,相信有极乐世界、念阿弥..
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
念佛不是与佛交易的筹码
念佛需正确发心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阿弥陀佛报销。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兑现,就要产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念佛不灵,..
亲人命终时 记住这3点可助其往生
临终三大要选自《临终三大要》,印光大师著。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
星云大师体验最深的一次佛七
星云大师十五岁受戒时,因为烧戒疤的戒师烧得太深,把头盖骨烧陷,使他的脑神经烧坏,变得十分笨拙。偶然听老师说求观音菩萨可以变聪明,每天等大家睡熟了,他就悄悄爬起来拜观音,虔诚的拜了两个月,不仅恢复了聪明,甚至变得更敏慧,可以过目不忘。他说:“从十岁的经验,观世音..
亲人命终时 记住这三点可助其往生
极乐之境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
广钦老和尚:出三界比出国留学好在哪儿?
出三界午后,有信众徐某两姐妹来皈依,顶礼师父后,老和尚在客堂即对两人开示:“我们来这世界是带业而来,若不知皈依佛门,找一条解脱的路走,仍是迷迷糊糊的为衣食住等种种贪念,而造无量恶业,如此带旧业来,又带新业去,这番下去,四生中便有我们的一份,而人身也就难得了。”..
“西方净土”的位置到底在哪儿?
“西方净土”净土的概念净土乃诸佛于因地修菩萨道时,通过发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誓愿,经多生累劫积功累德而建立的庄严清净世界,为佛所居住之地。净土的“净”包含两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相对而言,众生居住的环境,由于有烦恼和污秽,故称为秽土。西方净土的方..
放下来,放不下就挑起去。
话头与疑情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