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

小妄语的过失与持戒功德

我们看持犯得失,先看犯戒的过失。毁犯妄语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多被诽谤,二、为他所诳。这个地方的过失,偏重于小妄语的过失。小妄语的过失,果报主要是在三涂,但是它的余报,“多被诽谤”,就是说这件事明明不是你做的,但是很奇怪就有人诽谤你,说是你做的,表示..

不离不弃

每天都笼罩在诸佛菩萨的怀抱、龙天善神的喜悦之中,每个人的心就像朵朵莲花开放在天地间,这样子的一番祥瑞景象,似乎又重见了经典当中的场景,佛法在造福人间。佛法是心灵的感受与觉悟,如果感受得到,可以不假言语,纵使我很会说,像语言艺术家、文学家,大概也说不到佛法的半个..

凡是邪师皆犯以下毛病

在南洋一带,邪术盛行。诸如鬼魅咒诅、夜叉罗刹、蛇蝎蜈蚣、恶龙喷毒等到处为患。同时扶鸾,降坛显灵,乩童等甚为普遍。此等妖怪,喜夺人精气,或以癫痫怪疾等加害无辜,使人心惊胆丧,神智消灭,而终陷入魔网,为其眷属。更可悲者,在此魔强法弱的时代,不少冒充为佛教徒,诳称为..

持戒者得无畏

以前有一位上师给大家赞叹戒的时候说:“持戒者得无畏。”持戒者怎么能得无畏呢?就举例子说我们师父,我们师父悟公上人,上悟下道大和尚,他以前持戒是我们佛教界非常有名的,戒行严谨。甚至在佛教最遭难的时期,比历史上的三武灭法还要严重。甚至出家人也不能穿出家人的衣服,经..

有四种人不属于净土所摄之机

观机逗教,真实不虚。净土一法是何种根机的众生得以信受?从反面来回答,不属于净土所摄之机的,有四种人。第一种是诽谤佛法的人。有些人由于受世间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听到出世间的佛法他本能地就会生起怀疑,甚至是诽谤之心。说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他会诽谤:哪有极乐世界、阿弥..

修行千万不要包装打广告

现在人都喜欢用术,商业就靠打广告。术是天道最忌讳的。修道修道,修的是道。你做生意,你有福报了,你自然就会赚钱。没有福报,你广告打的再好,没有用。修行也一样,千万不要包装打广告,一旦有这个心,就糟糕了,不成佛倒成了魔了。莲池大师说的,功德要藏起来,你道业才能增进..

如何看待付出与回报

网友:师父好!记得您曾有关于"爱情"的开示。深思后发现,自己曾最幸福的时光是因两人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自然达到了高度共鸣,且对方很在意自己。继而才放下自我肯多为对方着想。但终因其它原因没能走下去。之后再交往的人都很计较付出,甚至只想索取。无法接受,我只想分清自己的..

末法时代知识难求 熟读楞严才有把握

编者按: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禅师晚年在云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随时开示..

《净土决疑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原文】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年当志学,不逢善友。未闻圣贤传薪之道..

魔军的这十支队伍

菩萨道里面,特别强调“忍”的力量——超过持戒、精进、禅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这个忍分为两种:一种是“众生忍”,一切众生骂我,打我,诽谤我什么,如如不动——你不跟他计较;一种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饥渴、寒热啊,等等这些,也能够忍。那一般讲忍,就是面..

星云大师说一个字可以终止他人诽谤

止谤之方在于“聋”,改过之要在于“悔”。《佛光菜根谭》:“树正不怕月影斜;梁正不怕屋瓦倾;行正不怕人来谤;心正不怕魔来扰。交友之道在于‘淡’,读书之诀在于‘明’,止谤之方在于‘聋’,改过之要在于‘悔’。”注:星云大师,当代高僧,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

处世不求无难,谋事不求易成

“处世不求无难”。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没有厄难。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你骄傲的心,奢侈的心就会起来。太顺利了,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象骄傲的公主一样,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你就会欺负人,居高临下,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欺压一切。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老是碰到跟你过不去的人

一般人对家亲眷属都是很亲爱的喽,没有问题。对冤家对头呢,对冤家对头他就有瞋恨心了。这个冤家对头就不想见面呐,甚至恨不得他一辈子不想见面。如果瞋恨心大的话,恨不得他就死掉算了。人一般都是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啊。那么菩萨不能这样,一定要用平等的心,来爱念六亲眷属..

往生的最低标准--第18愿

经文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人发的。我们先看第十八愿,请合掌: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这个愿太重要了,善导大师..

勤则不病,不勤则病

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西方确指》)这八句偈颂讲得非常直白。看过去好像没什么,仔细思惟,这里面包含着佛教甚深的义理和心性上甚深的利益。那么从这段开示来看,耳之可能是一个性情上比较懈怠、放..

不要去找善知识的毛病

我们末法众生由于烦恼重,烦恼重的根本就是我执,我执就会引生我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认为什么人都不如他,他比什么人都强,谁都看不上眼里,眼空四海。你不注意反省,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非常自负,非常狂妄。佛经告诉我们,只要他能给我们正确的知见,都值得我们尊重。你..

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义,你要对弥陀本愿的摄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时候,能念的那个心也是不可思义;三、你所念的佛号,法力不可思义。修净..

信愿不真的四类净业行人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第..

明贤法师解读荷兰肉身像,金刚不坏并非木乃伊(多图)

近日,《荷兰时报》的一则新闻得到国内各大新闻平台的高频转载。新闻的主题是:荷兰发现一尊千年汉僧“装金肉身像”,佛像内端坐打坐僧人。但是《荷兰时报》的报道原文反复使用“mummy(木乃伊)”一词来称呼这尊金刚不坏真身像。虽然从外在形态来看,“金刚不坏”和“木乃伊”都..

五种要下无间地狱的罪行

五种要下无间地狱的罪行:第一种,就是不孝父母。如果有众生不孝顺父母,就是日常生活不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恩德,不能让父母欢心,常常忤逆父母,不听话,让父母烦恼,甚至到达杀害父母的程度,那这样就是犯了逆罪。要知道,在这个世间对众生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父母的生育之恩,昊..

宣化上人不顾自身而冒死说出的超度之真实义(此开示很稀有珍贵)

死亡是有情众生要遭受的一种极大痛苦之一。因为每一个人在世间都要面对死亡的一天,但是死亡之后,我们应该要如何为这些亡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如何为他们做一些为人儿女应该的本份,不但身体要忍受四大分离之苦,如果心中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很执着不肯放下,心灵上的痛苦往往..

佛教的治心法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管住自己那颗驿动浮躁的心,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佛学又称为治心之学,佛经上经常用各种比喻来说明我们的心:(1)心如猿..

信愿法师:膜拜佛陀舍利之感言

为什么佛会在临终者,现前接引?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兴立大悲,誓度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愿力,对十方众生绝对的救度,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叫“念佛往生愿”。法藏菩萨发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四十..

寂静法师:我们为什么要对佛菩萨磕头?

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我,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青年:是的,打过!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

星云大师:人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

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吃苦,享福就是消福。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一切的不顺就会显现。前些年某地来了一个术士,有人请他测一个人,他问这个..

净界法师:在念佛之前你要具足的信心

第一个弥陀大愿力,就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对弥陀本愿的摄受,要完全有信心,你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你要相信这件事;第二个自性功德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那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第三个是名号功德力,你所念的这个佛号,法力不可思议。这个弥陀的力..

大安法师:念佛人的为人处世

一个念佛人,在他的心念和行为上,最要紧的是敦伦尽分。敦,是行持,伦,是五伦关系,伦常,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这五伦关系有一个常道,常就是: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就是每个人的身份角色必须奉行的道德职责,要敦伦。尽分就是尽到..

信愿法师:下品上生的行者

《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

学诚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进入佛门第一课,认识皈依须明辨谈到皈依三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认识皈依的内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到寺院里来,常常会看到许多人烧香、磕头,拿很多供品去供养佛菩萨,但很难由此判断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受过皈依的仪式。这些人可能信..

宣化上人:想成佛了道的必须先要忏悔自己的罪业

佛之「法力」极大,而众生的「业力」却与之相等,所以说凡夫是「业重情迷」,而佛却是「业净情空」,所以圣、凡之分,在于「业」是不是已经净了,「情」是不是已经空了。又说:「觉者,佛也;迷者,众生。」就好像上午所说的,众生因为背觉合尘,被一切尘劳五欲所转,所以业障愈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