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婚恋观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滥、日益污染的生存环境、各类动物的锐减、贫富差距..
三界
念佛一法,顿得成就
通途教法,一般要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一份惑,证一份真,它有修行的很明晰的阶梯。然而念佛往生一法,它是一个很顿的教,不依循一般的阶梯,就好象一个穷秀才没有考上举人,然而顿然让他做了一个高官,就好象一个也没有功名的人由于他的祖宗有很大的福德遗荫啊,让他不需要科..
摄受二乘人回归净土
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闻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这是“教起所因”的第四点:净土法门要教化、引导、摄受二乘行人回归净土。二乘行人指的是“执著空性,不修净土..
凡夫众生都有这五大难处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凡是学佛的男子,都可以叫做善男子,凡是学佛的女子也都可以叫做善女人。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有人说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
禅门里的「大死大活」与「悬崖撒手,绝后再苏」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修行,最痛苦的事可能也是修行。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修行呢?因为通过修行我们才能体会到法喜、禅悦。这种快乐不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享受,不依赖于外在的因缘环境,而是修行本身给我们带来法的喜悦。释迦牟尼佛就是希望我们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体验到这种快..
孩子一周岁老公出轨,婆婆不让坐月子,她是如何让现在的家庭幸福和睦的?
01阿弥陀佛,我是天悦名坊慧福师兄,有感于经常接到同修们关于婚姻感情,求子,求财的问题过多,悲叹世上苦人多,都在业海中浮沉。由此让我回想起当初不受公婆待见,婆婆不让我坐月子,要洗衣做饭做家务,而且孩子出生后是靠着白粥、清水面配豆腐乳过完了第一个月,出完月子经济压..
淫欲是修行最大的障碍
中国古时候,男女婚配是为人伦、为传宗接代、为家族幸福;现代的社会,自由开放,男女平等,许多人不顾伦理道德,胆敢胡作妄为,造作淫欲之恶。造作淫欲之恶,你决定逃不过因果定律!小的祸害,是你家里面的女眷会遭许许多多是非;大的祸害,甚至于造成国破家亡。在中国古代,许多国..
孝顺父母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福德
《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1、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2、母亲对我的恩..
宣化上人:遇到爱杀生 恨心重不守戒律的人,如何度化他们?
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 为赞忍好懈赞精进若是遇到悭贪不舍的众生,为他讲解布施的功德,赞叹布施的利益。布施从表面看来,是直接布施于人,其实是间接布施于己。所谓“先行春风,后得秋雨”,儒家说:“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因果的道理。..
放生增福消灾治病延寿,真实不虚!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申。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心地慈悲,戒杀,吃素,放生,是健康,长寿,平安,获至吉祥如意的真正秘诀!真实不虚!!我们去放生,发现特别是鲫鱼,几乎每条鱼都有鱼子!大家放生..
神通的根源为何?为何佛魔的神通无法分辨?
净土法门:神通的根源为何?为何佛魔的神通无法分辨?问:末后一条,神通的根源为何?为何佛魔的神通无法分辨?答:神通是能力,从神通上来讲没有法子辨别佛跟魔。神通是自性的本能,我们迷失了自性,恢复一点小的能力,有三大类,一类是报得,你说人死了,人死了到鬼道,鬼道是报得的..
大安法师:然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对通途自力法门,难于明了悟证
《净宗法语大观》※广开净土之要门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
信愿法师: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仗佛慈力,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三)
【往生仗佛力】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仗佛慈力,足真信切愿,念佛名号者,则决定往生,万不漏一(三)「《印光大师文钞正编》镇海李太夫人燃灯照海记: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常光,举凡明暗、通塞、远近,悉皆彻照无遗,固不假日月灯明,方能有见也。无奈众生迷昧本性,背觉合尘,致此..
星云大师:凡事“往好处想”才是一个有思想的智能人
人,是一个有思想的动物!古往今来,有的人在幻想,有的人在妄想,有的人在梦想,更有很多人有理想。斗室之中,卧榻之上,本来无事,但人可以想出很多的事情来,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想”的念头之中。佛经说:人是五蕴(我的代名词)和合而成。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四编(四)02
第四编阿弥陀佛之本愿第十一章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第三节核心五愿之阐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济度众生速成佛道,每一条愿都有无限深广的涵义;然细考愿目,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挑选着与娑婆众生念佛往生关系深切的五愿,作为阿弥陀佛大愿的眼目与临终接引愿。这五愿是四十八..
婢女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杂宝藏经》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明色微妙。今为我说之。天女以偈答言。三界之坚胜。能拔生死苦。三界之真济。断除三垢结。我昔归..
达真堪布:如果我们连断十种恶业这个戒律都没有做到,来生连人天的福报都得不到
我们作为修行人要受持戒律,因为持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犹如大地是万物的基础,所以非常重要。若是没有受持戒律,连自己都不能逃脱三界,摆脱轮回,更不用说利益众生或者度化众生了。连自己都没有解脱,怎么能让众生解脱呢?连自己都没有摆脱轮回,还说要饶益众生,救度众生,这是..
佛陀“四依法”之详解
世尊灭度的时候说的四个依据,留给我们判别到底什么样的法才是正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我们能守住佛的遗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没有两样。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03
戊二、显位叹德。大阿罗汉句。是显位。佛子下十二句。是叹德也。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无漏者。无欲漏。无有漏。无无明漏。诸惑断尽也。大亦具大多胜三..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四编(四)01
第四编阿弥陀佛之本愿第十一章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第二节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从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其一,阿弥陀佛摄法身愿,数量最少,其旨意全在济度众生的方便。以光明作佛事(光明无量愿),住世永久恒常度生(寿命无量愿),令十方诸佛称扬赞叹己德,提高..
什么是真正的居士?
什么是真正的居士?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
孝顺父母可改变诸事不顺?
第一:原理――为什么孝顺父母,可以解决工作、姻缘、资财、办事、抑郁多病等一切问题?佛说:菩萨于无量阿僧 劫,孝养父母(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直至成佛。我以孝顺供养父母的福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成为三界特尊,都..
佛教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从原则上讲,“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于不杀人,因为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何为恶事,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弘道。..
没有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就如身处火宅之中
编者按:你对佛教中的“苦”有什么体会?你知道《火宅喻》这个故事吗?请看今天的《智慧法语》,在佛陀的眼中,我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既使转生在天界,应该算是福德圆满了吧?但仍在六道中,还是停留在苦中!什么是“乐”呢?唯有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 婆夷
第十五回拜具足 婆夷海城参具足优婆夷座延无量安一小器涌出食物素食皆足福德藏法无违逆行这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着善知识所赐予的教诲:好象大海一样,能承受大云和大雨的滋润,从来也没有厌倦和满足的时候。又象春天的太阳一样,能生长一切善法的根苗。又象圆满的清凉月,凡是它所..
梦参老和尚:忏悔业障,用哪个方法消得的快?
问:要忏悔业障的话,不知是持咒快?灭定业真言快?金刚萨 心快?还是念佛快?答:都不快!怎么样才快?快的不是那些咒,是你的心,一样的磕头一样的拜忏,人家在观想佛像,观想佛的圣号,忏悔自己的业障,这个头磕下去,他业障就消失了,你光跟人家忏、跟人家唱诵,也没有注意观想,你这..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02
丙二、引大众同闻复为三。初声闻众。二缘觉众。三菩萨众。声闻是常随众。余二皆云集众也。丁初、声闻众又为三。初示类标数。二显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初示类标数。大比丘。是示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数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
《百业经》:(45)果嘎勒嘎比丘假因谤圣堕无间狱
译序(摘录)《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 论》中曾有..
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
不学佛之前,都是散乱、黑暗、狂躁的心,在里面加入佛号,就有转化的功能。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让它逐步有序地安静下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禅的境界。一、浊水投珠原来我们对境,都是散乱的,现在把攀缘五欲六尘的心转换一个攀缘的对象,攀缘这句佛号。这句佛号就以在..
寿昌无明禅师:皮囊歌
臭皮囊,不久长,人生切莫逞豪强。为王为宰为民卒,一旦无常梦一场。勘破了,罢思量,各循造化过时光。乾坤中有能仁旨,解使时人出苦殃。且问著,是何旨,毕竟要从何所取?智者深知是妙心,此心灵妙无堪比。不盖天,不擎地,万象森罗何足计。浩荡虚玄古及今,谁云生死并来去。大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