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净慧长老:怎样做个好人?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好一个普通人,至少要达到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把信仰、伦理、..

觉醒法师:哪种念珠比较好

再贵重的念珠,不用来念佛,只是一个工艺品。师父,哪种念珠比较好?念佛持咒能用电子计数器吗?说起念珠,倒是有个典故。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合掌礼拜观世音菩萨。苏东坡突然发问,“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菩萨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佛印禅师答,..

第八识转变的两个关键点

我们再看看无漏的情况。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这是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中的偈颂。从这个偈颂来看,第八识的转变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不动地——八地。到了八地以后,破坏了“阿赖耶识”的功能,自我意识的功能破坏了。所以,阿赖..

圣空法师:有了愿力,自己的习气才会断除

有了愿力,自己的习气才会断除;如果没有愿力,天天都会自私自利,想自己那点事。有了愿力,你就会去想愿力的事,所以愿力大过业力,业力就会伏住。我今天要开这个法会,就一定会放下自己,全力以赴来筹办这个法会。自己的一切,成不成佛,功德上不上来,功夫上不上来,业障消不消..

父母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帮助孩子呢

一信徒问师:师父,作为父母,怎么才能算是真正的帮助自己的孩子呢?请您慈悲开示。师答:我们一辈子都在忙两件事,一:前半生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忙;二:后半生为儿女的衣食住行忙,忙来忙去,到底是为的什么?是责任?还是义务?还是我们佛教说的业?我们恐怕都没有从这方面考虑过。现在..

学诚法师:佛陀不是神灵 而是导师

佛陀(资料图)问:佛是神吗?为什么见到佛像要跪拜呢?烧香拜佛的意义是什么呢?学诚法师:佛陀不是神灵,而是导师,种种礼拜供养并不是为了膜拜偶像,而有其深刻的内涵——礼佛,是为了降伏自我的骄慢;烧香,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提醒自己以戒定真香供养三宝。佛法不认为有一个外在..

大安法师: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

传喜法师:以智慧照见时间的本质

以智慧照见时间的本质几千年来,无论是儒家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是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都是在思考实践超越生命,思考怎样克服时间这个问题。而佛教讲的无量光无量寿,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达到了绝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的自由。讲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关键的时间..

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念佛三昧可见佛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

正解「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的灵光,会照出过去的事情来。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澹泊一切、不去攀缘。修行是自自然..

慈法法师:临终应该往生?

引言:此开示前一天,有一位老居士给师父写字条提问,字条大意:临命终时,有冤亲债主来逼我、业来缠我、病来磨我,我咋办?我怎么往生?我不知道哪个人知道自己临命终时是哪一刻哪一时,就是我们必死是一定的了,谁知道谁什么时间死?能不能举举手?就是你知道你哪一天哪一日哪一时死..

佛弟子应该相信命运吗?怎样修行才可以改变命运?

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导致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

传喜法师:得到加持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虔诚恭敬之心

得到加持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虔诚恭敬之心我们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都是善知识传给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善知识传给我们,我们连一句佛号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啊。所以这个僧宝的威德力,法宝的威德力,佛宝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我们对三宝生起大信心,虔诚地皈依依止..

太虚大师:佛法悟入渐次

佛法悟入渐次--太虚大师民国十二年七月在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讲一明业果不断故有情续生二明唯有根尘故人我本空三明诸法本空故唯识所变四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见佛教以圆寂以大觉为究竟目的。藏海虽渊,但求由之而能开悟;法门固多,但求由之而能证入。拈花一笑,直契实相;击竹闻声,悟..

宽见法师:磨炼心志二十四字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离苦得乐超越生死:别不平、莫抱怨、会欣赏、勿强求、要感恩、习莫牵、为意主、普贤行。一、别不平:“别不平”,指于内,心中不平。当我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不必心中不平和委屈,不平且拒绝面对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坦然接受则使一切皆有可能,甚至坏事也可..

佛教常识:为何要回向

佛教常识:为何要回向?拜佛、诵经和抄经都是在修福德、做功德,回向的回就是回转,向就是归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到一个指定的方向。经论中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有大利益,究竟有多大?以修习净土..

济群法师:人生的导演

济群法师:人生的导演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

如何破我、法二执得真智慧(续四)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续四)「视兴化,如四时木。」为了兴隆佛法,化度群伦,当观自然界四季之变化,如树木在春夏秋冬四季,会随着时间,呈现不同之境像,春天花开,秋天结果。今日,我们用已证悟之法,去度化众生时,也要随着时节因缘,以圆融无碍,中道之法..

禅悟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禅悟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的目标:回报员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管理分三种境界、五个层次。初级境界:物的管理第一层次:感性的管理——“自习课”摸着石头过河,凭感觉和判断力来管理企业,一般初创的企业常常处于此层面上。第二层次:理性的管理——“复习课”一定的实践..

仁泽法师:修行的层次和修行的次第

如果你想从教理的信服进而做实际的修行,需要有明师的引进和指点,这是因为若不知方法,便是盲修或杂修;若不知层次,便是落于骄狂,而不切实际。有了明师的引进和指点,始可不致于浪费时间,也不致于造成背道而驰的悲剧。修行的层次分成:人乘,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恶缘太多,发愿舍寿求往生行吗

问:顶礼大安恩师,弟子依止您修学净土己七八年了。弟子生在一个彼此夺命的恶缘之家,母亲己被家人气死十余年。近来,我也得了绝症——炎性乳癌,我一直在发“唯愿舍世寿求往生”的愿。请恩师开示增上弟子往生的信心。大安法师答:你既然修学净土七八年了,如果你的家庭的恶缘还没..

净业行人如何勘验自己是否深信切愿

在临命终时由两种力量决定,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业力大就是随业流转;但心力更大,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讲旷劫殊勋,就无量劫以来,那种最大的功勋在此一举,就是要用殷重的心来念这句佛号,我们才能截断生死之流,叫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所以了解这个,我们就得要为死亡..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含义

《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很多人感到疑惑,那么基督教也是佛法吗?某某功也是佛法吗?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一切法都是佛法”的内涵在于,一切法的本质是空性。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在待人接物中,在语默动静中,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体认佛法。只要具备..

学佛后不度人,难道不是自私自利吗

一信徒问师:师父您好,学佛后不度人,这难道不是自私自利吗?弟子不是很明白。师答:很多学佛之人,都有很强的“度人”之心。学了一点点一知半解的佛法,就觉得别人都在造业,都不如法,都是愚痴无明,于是就想着如何去度他们。其实,想要度人,就是一种“我慢”。自觉得学佛了,..

海涛法师:如何使相貌声音变得庄严?

问:如何使相貌声音变得庄严海涛法师:你要是心改变了,外表就改变了,声音也改变了,业报也改变了,待人处事的方法、给人家的感觉通通改变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内心是圆满的菩提心,他外表庄不庄严?我们不要说庄严,跪着拜他,没有人会对释迦牟尼佛起欲望,只有起一个恭敬..

万行大和尚:如何超越业力?

这段时间你们都在学“东华禅”。东华禅寺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会讲“东华禅”和“东华家风”。将来别人请你们讲课时,这两堂课你们必须会讲。在东华禅寺常住过的人不会讲“东华禅”,那就说明你们白住了。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学人家的优点和长处。只要是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万行大和尚:人生三为

作为一个出家人,最高兴做的事情,莫过于讲经说法、建寺安僧。虽然讲经说法和建寺安僧在形式上有一点区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我一直坚持一个理念,有佛法就有办法,佛法是没有死角的。人的思想之所以有死角,是因为智慧不够。如果把佛法的思想用于我们的工作、..

妙华法师:凡圣在一念之间 在迷悟之间

传统文化的核心词,就是“道心”。关于我们的“心”,在儒释道的经典中,关键词就是“心”。佛教里面明确的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是不容易的,在佛教里讲“佛法”,也是讲不清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们大概要从十一个方面扼要地来论述这个“心..

济群法师:你的世界只装着一个人当然会孤独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每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