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说法常用偈颂汇集

三摩地王经(月灯三昧经)01.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02.设若于法观无我。既观察已若修习。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诸余因不能静。03.遍于无边俱胝剎,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无热恼问经诸依缘生即无生,彼中非有生..

轮回中的你,真的想出离吗?

如果不明白什么是轮回,堕入轮回又有什么痛苦,自然不会想要出离。如果对轮回真相有清楚的认知,自然会勇敢面对种种现象,也会非常渴望急于解脱,激发出强烈的修行动力。这种渴望出离轮回的动力,我们叫“出离心”。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轮回之苦,生起稳固的见解,从而能够生起真实..

人应有钢骨 但不可有傲气

人应有钢骨,但不可有傲气(资料图)有钢骨可不能有傲气,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规范就有了威仪,威是威德,仪是仪容,让人一看自然生敬畏和信心。这就需要学戒持戒,持戒能使人生惭愧。真生惭愧才能改变自己,让傲慢也傲慢不起来了,现在你们还没受戒,等以后受了戒自然会有体会。这里把..

由爱生恨是一个人自杀的深层原因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肯定自己。问:常常对自己不满意而感到沮丧难过时,应该如何克服?答:其实这是“我执”“我慢”太强烈了,这里的“我慢”是指太执着自我,太爱自己了。一个人的思维或内心深处,一直执着于自我,爱护自我,这种对“我”过度的执着,称为“我慢”。为了保护..

佛堂供品处置:能不能吃家里佛堂供过佛的东西?

佛堂供过佛的东西能吃吗究竟能不能吃,其实尽在发心。经常有人问:能不能吃家里佛堂供过佛的东西?在藏地,供品已经供给佛了,自己就不能用了,一定要送到清净的地方。在汉地一般都把供品给吃了。其实分析一下各有道理。藏地人认为供品既然已经供养给佛菩萨,自己就不能再拿回来;..

证悟大圆满的人死后肉体会缩小的奥秘

证悟大圆满的人死后肉体会缩小的奥秘(资料图)文:慈诚罗珠堪布灭谛并不神秘,就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如果条件具备,谁都可以发现。哪怕这一生为此付出了努力却没有结果,也可以为下一世做好铺垫。万事开头难,但终归需要有一个开头。中阴身的时候,本来一定会与具足灭、静、妙、离四..

佛法是发现真相 无法让你一信就得救!

如果现在有某一种宗教信仰或团体告诉你:相信并加入,你会身体健康、家庭运气变好、孩子圆满、夫妻感情和谐、还可以活到一百岁,我想人人都会要去的。如果我们告诉你:你来这里学法,是要断除你的烦恼、去掉你的习性、破除我执我见,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哪一边的人气会比较好?百..

无常随行,人生如何能圆满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许多人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的价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从。然而,无常的脚步从来不会为谁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会因为谁忽略和回避它而减少一些。”——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文:次旺卓玛“人生如..

为了快乐,所以要思维痛苦

业的根本是烦恼,有烦恼就有业。烦恼的根是我执,因为执著“我”,就会产生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了就会轮回,要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归根结底,从无始劫来到现在,我求的是快乐,但得到的却是痛苦;我要的是快乐,为了快乐也做了很多,但所想与所行却是背道而驰,给自己带..

帮你做到“视众生如佛”的三个秘诀

帮你做到“视众生如佛”的三个秘诀(资料图)文:太桥旦曾堪布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很少有关于“众生相依”这个道理的宣传和教育,但事实上,如果离开他人,我们谁都无法生存,更不要说获得成功与幸福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看,众生是我们获得成就不可或缺的助缘。而从金刚乘清净..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不是经过种种境界去消融、破除,随着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众生的&l..

圣空法师:如何消除业障?

问:如何消除业障?圣空法师答:佛在经典里曾经讲过,业障有两种消除的方法:一种是佛出世,一种是必须要有定力才能消除。如果要把你的业障消除,除非佛出世或是你有定力。这个定力指的真正的定力,然后才能把你的业障消除。其余的,我们做这些善业是把业力压住、伏住;有的一种,不..

所有不幸都是自己的恶业所致

通过学习以温和的方式教诫断除我执,能了知:即生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幸,都是前世所造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所致,因此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勤断众恶、普敬一切,并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以摧毁轮回衰败的根源——我执、我爱执和我所执。总之不幸临头时,如铁匠由自剑伤,..

不发急三字,能办成佛之大事

参禅人,学成佛之大法,必立高上志,发宽大愿。幸我今日,得入学佛到场,已迟三十年,何不最初早来三十年?思之,已迟过了。对这大法,详细计划,深深思忖,既进(禅)堂后,要得几年,孰规矩与腿子?要得几年,身心纯熟?要得几年,才会用功?要得几年,工夫成熟?要得几年开小悟..

何时才能回归久别的故乡

身心安住的人,总能够在大智慧的背后,蕴含着无尽的方便法门,常人虽然难以把握,凡夫俗子又怎能望其项背呢!在貌似疯疯癫癫的当下,竟然是不住生死无为无造作的展现;在极力与人方便成人之美的同时,还是无愿无求的契入于空性;在重拈灵山微笑鹿苑悠游的往昔,映衬出千古不变的真..

《心经》说色即是空 但色非情欲 空非放下

色空不二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色: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

哪一个法门忏悔业障快

问:要忏悔业障的话,不知是持咒快?灭定业真言快?金刚萨埵心快?还是念佛快?答:都不快!怎么样才快?快的不是那些咒,是你的心,一样的磕头一样的拜忏,人家在观想佛像,观想佛的圣号,忏悔自己的业障,这个头磕下去,他业障就消失了,你光跟人家忏、跟人家唱诵,也没有注意观..

作为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

做为一个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就是佛教讲的“正知、正念”。第一是要知道“人身难得”,就是我们得到这个人身非常不容易,佛经上讲,六道轮回里,得人生者如爪上土,失人生者如大地土。第二是要知道“佛法难闻”,我们能遇到珍贵的佛法,这珍贵的佛法能帮助我们从人生的..

佛教中的“八识”是什么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

佛教的“色”与世俗常说的“色”是一个概念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

不可说,不可说,背后的神秘启示

半个世纪前,关于佛教哲学中的“不可说”问题,有一场引而未发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另一方则是笔者的授业恩师熊伟先生。当时,冯友兰先生的思想和事业已达到高峰阶段,他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领域内所做的建设性工作,打破了当时思想学..

佛教的色与世俗常说的是一个概念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色”,一般指物体的颜色..

双手合十的拜佛动作竟隐含16种深刻意义

双手合十有16种重要含义合掌又称合十,其中内含有十六种意义: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

色字头上一把刀?佛教与世俗对“色”的不同定义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

为什么人们拜佛时都要轻微低头

经常拜佛,可以让你心得清净,增长智慧,增加福德。1.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府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生理..

正规的拜佛姿势及每个动作代表的意思

1、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俯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2、为什么拜佛要头面贴地?彻底放下“傲慢”的烦恼和自私我执..

四种毫无意义的修行

冈波巴大师在《胜道宝鬘论》中用十四个比喻来说明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修行。我们列举其中四个:第一、不能对治四根本烦恼和我执的法,就像把斧头和树干捆在一起,毫无意义。四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邪见,就像是树干。斧头是用来砍树的,如果与树干捆在一起不能发挥斧头的作用,反..

如果人生是场梦 它又有何意义?

人生如梦人生如梦,通常是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人,从内心发出的感慨,或诉诸文学,或发于讲论,多半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回忆过去恍然如梦幻。还有的是在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走出最艰难的阶段之后,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的确,人生苦短,花开花谢、日升日落、四季轮回,世间没有任..

龙树菩萨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印度到中国,对弘扬大乘佛教贡献最大的当属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两位菩萨都是佛陀在经典中授记过的圣者,也被后来的大乘佛教各个宗派都尊奉为共同的祖师。在了解了鸠摩罗什翻译的《龙树菩萨传》之后,我们除了对龙树菩萨充满敬佩之外,还应该从他的故事中得到..

放生时要做到哪五个“统一”?

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也是符合现代动物保护理念的善行;放生出于慈悲,善观缘起,符合智慧。放生不可执著外在的形式,执著自身的福报,而应从众生的福祉出发,符合佛法本意,不悖世间法律。放生应做到“五个统一”:一、慈悲心与菩提心的统一慈悲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