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师说:当你把佛法放在心上时,会有十种征兆。佛母问:是哪十种征兆?上师说:当你的执着减低。即是已禳除执着实存的邪魔。当你的执着心变少,即是已去除贪图的征兆。当你的烦恼减轻,即是内心已平息五毒的征兆。当你的自私减少,即是已禳除我执邪魔的征兆。当你离于尴尬且无任何..
我执
科学与佛学对话 袁隆平与高僧谈“转基因”
“和平的狮子袁隆平丛书”第一部新书“和平的狮子袁隆平丛书”第一部《稻可道》,2015年5月26日,在中南大学出版社悄悄面世。该书由湖南青年学者枕戈策划,由袁隆平的亲传弟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方志辉创作。是首部反映和记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为什么诵经拜佛会改变人的命运?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
王菲的活法和死法:或走火入魔 或立地成佛
王菲的活法和死法:或走火入魔或立地成佛佛法也是活法她说,自己最难搞定的事就是“我执”,所有的压力都来自对自我的执着,“我执”不破,就不会泰然处之“赵薇曾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王菲时的情形:“那是在1998年5月,我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到活动方安排的宾馆..
没有信仰支撑的禅修,危险!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很多人都以为,禅修要全靠自己,属于“自力”,念佛..
真正的魔王及其眷属藏身何处?
学佛修行,不要总担心、总害怕。什么是魔?方便的说,让你心乱、让你烦恼、让你痛苦的,就是你的魔。如果你的心动了,它扰乱了你心的清净,它就变成魔了;如果你的心不动,哪里有魔?!心地清净了,一切都是佛,没有魔。如果你的心清净、慈悲,那些鬼神、家亲眷属、干扰你的众生都..
余秋雨台湾开讲:真正的大君子一定亲近佛教
星云大师全程聆听余秋雨演讲。余秋雨的夫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现场清唱余秋雨作词的“寻找”。余秋雨在高雄佛光山如来殿,畅谈佛法和君子的相互辉映。也是他走遍世界古文明现场后的终极结论。3月6日,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风靡华人世界、抚慰无数灵魂的知名人文学者..
慧律法师:见性
问:见性是怎样的一种生命?慧律法师答:见性就是完美的、圆满的、清净的生命。不离自性,本自有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开脱,什么都没有挂碍,了知一切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为物累,不会把相变成一种累赘。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这辈子贫穷..
一位合格的佛弟子是怎样的?
一位合格的佛弟子,首先皈依的发心要虔净,你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还是为了寻求究竟解脱之路,简而言之,你学佛有没有想过要踏踏实实追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了脱生死,究竟解脱而成佛呢?在诸多经典论作中都有记载,一位合格的佛弟子需要具备的四种优良品质:第一、佛弟子..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一、名词术语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4、声闻:..
如何「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礼拜供养”,这里面讲到乃至于“一时礼拜供养”观音菩萨都有无量的福德。我们要把这个“礼拜供养”分四个方面来略解说一下——第一个方面,我们怎么去礼拜观音菩萨才是正确的呢?一边打妄想一边礼拜,当然不正确。散乱心、傲慢心去礼拜,当然不正确。其实我们要以什么方式来礼拜?..
真修行不只在山上或庙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
修行人有神通好不好?
“没有开悟、证悟之前,神通是成就最大的障碍!”达真堪布:现在一些人学佛,有的是修福报,有的是修神通。其实没有开悟、证悟之前,神通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怎么会呢?有神通多好啊!我可以去利益众生,看他人的心怎么样,然后再看自己的心怎么样,有时候也可以观察观察别人在干..
憨山大师《心经直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
怎样礼拜供养观音菩萨
“礼拜供养”,这里面讲到乃至于“一时礼拜供养”观音菩萨都有无量的福德。我们要把这个“礼拜供养”分四个方面来略解说一下——第一个方面,我们怎么去礼拜观音菩萨才是正确的呢?一边打妄想一边礼拜,当然不正确。散乱心、傲慢心去礼拜,当然不正确。其实我们要以什么方式来礼拜..
一辈子都为了自己,这个就是业障
修道要反过来。世间人认为,我一直为自己努力,我就可以得到。但要修道,刚好相反,先学会为别人时,自己什么都不要,这时候就是得到了。许多人问业障,什么是业障。如何消业障。是要念多少经才能消业障。为自己想的多,就是业障。多为别人想时,业障就消除了。不是念经就能消,当..
般若智慧是幸福之源
一、般若智慧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意译是智慧。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为般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它与小聪小慧有严格的区别。保存了它的音译,就保存了它的独特内涵。般若智慧有五大特点:第一,它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智慧,一切众生皆有之;第二,它是创造的智慧,尤其是在..
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
唵嘛呢叭咪吽:字字如玑 神妙通菩萨
唵嘛呢叭咪吽是大慈悲观世音菩萨咒,也称六字大明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和加持,特别启请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意为至高无上,包含了宇宙中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六字注音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
《金刚经说什么》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
如果有人侮辱佛教,他只是在侮辱自己
因为我的佛教徒身份,有时候我会收到一些信件,写信的人自称是佛教徒,他向我描述了一件在他看来极其可怕的事——有人把藏传佛教佛像印在衣服上——作为佛教徒,他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他希望我能说点什么。如果我能声讨这种行为显然更符合他的期待。但我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己实在无..
禅宗精要与修持
一乘顿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文以载道的提法落伍了,贬文煲道是把文艺当成宗教的工具。以此服膺中世纪神学。其实画道真谛,在于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文艺就是道,文艺就是教,这就是画道的不二法门。杨佛兴大阿阇黎讲述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一禅宗起源二离..
读经时总有妄想,且是一边读经一边打妄想,请问应如何对治?
问:读经时总有妄想,且是一边读经一边打妄想,请问应如何对治?答:最好的方法是已读的部分不算,重头再读,若还打妄想,再不算数,重头再读,必须如此要求自己,克服自己的妄想杂念。古大德教导我们,世出世间的事业成功在于精进,失败在于因循放逸。所谓“克己作圣”,凡圣只在..
达真堪布:我们究竟要忏悔什么?
问:我们究竟要忏悔什么?达真堪布上师答疑:罪障这个词,指的不仅仅是业障,它是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所有障碍的总称。第一个是业障。我们所做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贪心、害心、邪见这十种恶业和五无间罪,都是业障。我们经常犯戒,犯居士五..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破除千年迷信 开悟就这么简单!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在这里作一个专题开示,叫《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怎么『过五关度六将』呢?解决我们在修行中最要紧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搞明白了,你当下成佛!当下往生!当然这个往生,不是叫你马上去死,到火葬场..
净土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1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五面倒数第二行。实际上这个还不对,因为上一次只讲一个「观世音菩萨」,我们还从前面念起:【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於时有佛。出现於世。名观世音。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末法时期如何修学与弘护
新加坡净宗学会诸位同学,大家好:听说你们课程第一个单元,《内典讲座之研究》学习完成了。新加坡此地办的是个「培训班」,目的是培养弘法人才;换句话说,是培养讲台上讲经说法的人才,因此讲台的技术不能不讲求。这一门课程就是专门学习讲台技术的,它是属于方法。至于将来在讲..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层次越高,天眼功能越多越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
佛教“不可说,不可说”背后的神秘启示
佛教“不可说,不可说”背后的神秘启示半个世纪前,关于佛教哲学中的“不可说”问题,有一场引而未发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另一方则是笔者的授业恩师熊伟先生。当时,冯友兰先生的思想和事业已达到高峰阶段,他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领域..
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这样可取吗
问:我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仰者,自认为能想开、放下。看看:上敬下和,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但有时为和谐,往往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请问这种行为可取吗?大安法师答:为了和谐,常常失去自我——失去自我是好事!我们就是怕有过多的我执:我的观点、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