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稍微考验你一下,你就退转了,怎么度众生?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题目「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悯,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太上感应篇》第二十句「正己化人」,「后汉陈实在乡里,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且曰:宁为刑罚所加,勿为陈君..

抱怨源于自私与愚昧

在如今这个时代,抱怨、批评、指责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流行病。在家里,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争气、不孝顺,孩子抱怨家长喋喋不休,对自己管束太严,简直就像一个“老古董”;丈夫抱怨妻子不贤慧、不听话、不会做家务,妻子抱怨丈夫不体贴、不勤快、不会挣钱。在单位,上级抱怨下级..

佛弟子张婕妤的真诚忏悔

各位同修大德!阿弥陀佛!末学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的佛弟子(真是愧对佛弟子这几个字)张婕妤,几次想要真诚心发露忏悔但是碍于自己的虚荣心,自私自利心都没能成功,近日,我的大姨患重病,也是慈悲为我们表法,使我看到了《地藏经》上说的“阎浮提众生,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

每日一禅:放松

禅者对修行者说:“你攥紧拳头,告诉我什么感觉?”修行者攥紧拳头:“有些累!”禅者:“试着再用些力!”修行者:“更累了!”禅者:“那你就放开它!”修行者:“这样轻松多了!”禅者:“当你感到累的时候,攥的越紧就越累,反过来,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修行者悟到,累正..

理明则信深,愿切则行专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彻悟禅师早年参禅,大彻大悟后,改修净土,致力专弘净土法门。”彻悟禅师这十六个字被印光大师尊奉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我们一定..

方海权:原来“舍”也能得福

—摘自《改造幸福命运》书籍二十七、万法皆舍会得真幸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万法皆舍,舍就无所执着,就不生烦恼。众生执着我见,事事以自己为先。或有一点功德,也成法执。以为自己所修法门为上,藐视其他。故失平等心,难证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转我见智,得此智慧,是以能证..

谈一下让我痛心的现象

【关于信仰、修行】首先,个人认为素食最好的理由的确就是“慈心不杀”而己,楼主当年素食的时候完全就是因为看完《地球公民》后觉得屠宰好可怕而已,当时无关信仰,当时也不信轮回。我不认为这么简单的一种饮食方式需要被升级到因果轮回一说,如果你素食是因为怕受果报而非慈悲,..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

今日9月9,藏历7月15,阿弥陀佛节日,作何善恶成百万倍。值此殊胜日请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护戒、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有情众生安乐吉祥!祈愿因天灾、人祸及无辜被杀众生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所愿往生极乐者皆能如愿!1、降伏烦恼应..

在家修行要有三个根本信念

编者按:佛弟子又分为“七众”,包括出家五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与式叉摩那;还有在家二众即优婆塞与优婆夷,按照中国世俗称呼,又叫男居士、女居士。虽然在家弟子只占七众之二,但其数量却又远远超过出家五众,在弘法利生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在家居士学佛修行需..

你心里的按钮在哪里

某位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他是一个光头,这在当地是很特别的,有一次妻子喊他名字,他没听到,情急之下妻子就喊他“秃子”。秃子在当地是很严重的骂人的话,他听到后呆了下,觉察到心里的某个按钮被触动了。这时妻子对他说“对不起”,他却对妻子说,你以后就叫我秃子吧,哪天我心里..

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作家法。随力婚嫁,是省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西方确指》好,请看下面。第三十九段:守此四法,结局通达。这是陈永寿来问菩萨自己的结局。结局就是:我一生的命运怎么样啊?最后的..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了幻法师答:凡自我观念重的人,婚姻痛苦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心胸狭窄,嫉忌心强,嗔恨心重,这种人大多婚姻不幸福;相反,心胸开阔的人,慈悲乐观的人,善良宽容的人,大多婚姻幸福。另有一类人,则是因自身条件好,才貌双全而生执..

《学佛必须忍辱》

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一件事即使别人完全错了,我们也应该检查、忏悔自己的业障。星云大师有那么大的福报,与他待人处世那种宽阔的心胸很有关系。他经常教导弟子,在待人处世上用四个字“你对我错“。即使他诽谤我们,侮辱我们,他完全没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绝对没..

《学佛必须忍辱》

忍辱,从世间法来说,这是一个做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修养问题。从出世法来说,它是一个了生死、出轮回的重要修持法门。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我们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的范围很广,所以,佛教把忍辱列..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死亡不知所措,此时助其正念,指引其焦虑迷茫的心灵回归本来清净快乐的西方家园。帮助一个即将堕落六道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化短暂为永恒,找到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使其一期的生命圆满而无憾。我们北京莲华助念团在多年的..

如何在临命终时落实信愿心

念佛就能往生吗?清朝续法法师曾著文论述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求天乐故,发心念佛..

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

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一、了达夫妻皆是缘,因此不可要求对方完美,以有缘才来相聚,互相不嫌弃,才能有幸福;互相嫌弃,夫妻生活即成苦海。二、不以佛法来要求对方。学佛之人,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子?”“..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恶的缘。譬如我们做人几十年,有许多接触过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

问佛陀情为何物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

佛教徒的择偶观 家庭就是道场

在网上看到有女居士发帖征婚,要建立一个佛化家庭,除要求对方笃信正教,别的条件都压得很低,甚至有些为信仰而过分将就的意味。这显然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徒的迫切渴望,那就是建立一个充满佛教气氛的家庭,以便心情愉快地学佛,并减少修行中的阻力。若真能遇..

学会把心力提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弟子妈妈脾气喜怒无常,从小就喜欢用虐待性语言压迫我,对我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牢骚,声音也刺耳,我实在觉得很恐惧她的声音,她性格不柔顺,现在我性格也不温柔,很难去爱她,我真的觉得我们性格不合,很多时候反感她,我知道要念恩..

佛教中的“本性”是何意?既然是佛为何还要修行?

佛教中的“本性”是什么意思?佛教中的本性有佛性,修道者应先万念妄想大死一番,佛性(梵语buddha-dhatu)方可苏醒而见性,见性后自性妙用无穷。众生之心应大死一番,此妄心应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是用,万念俱灰,妄心..

浴佛节的意义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即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初八,诞生在古印度迦毘罗国,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他放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苦行修道,十二月初八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八十岁时在希连河畔,娑罗双树下入灭。东汉时,佛诞节仅限于寺院..

出家的必读宝典:祖师训诲出家三十要则

一,“出家要真参禅,参透未生以前,一日凡躯脱落,灵光普荫人天。”这是第一个我们要真修行,要悟。我们现在生灭嘛,有生就有灭,这生灭的本是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是肉身凡胎嘛,我们这个是业障所生的,也就是说业障身的这个凡胎,有一天你这个业障消尽,这时候你的佛光..

如何做才能维持好姻缘呢?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有何区别?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动,深的就要讲到五眼了,五眼是除了肉眼之外尚有层次..

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是如何呢?

信众问:师父,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是如何呢?圣严法师答: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动,叫他心通;四、能用耳朵听无远..

学诚会长: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在澳大利

2018年4月14日下午,学诚会长荣获澳洲南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颁赠典礼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天寺隆重举行。在获颁荣誉博士学位后,学诚会长发表“人类文明新生与佛教的世界责任”主题演讲尊敬的南天大学校长比尔•罗格夫(BillLovegrove)教授,各位法师、各位信众..

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还是找到痛苦的根源?

问:师父,修行到底是为了逃避痛苦,还是找到痛苦的根源,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久晃法师:学佛初期,为避痛苦为求安乐,皆属正常;也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动因,这里也包括所谓的“寻找痛苦的根源”,都可以作为尚且执于离苦或执着于得乐者的过度法、安慰法,这些法都没有..

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说难相处也难相处,说好相处也好相处,人与人的相处,无论相聚一小时、一天或一辈子,都是过去生中的业缘,如果没有缘,对面也不会相逢。佛不是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因婆媳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利益的冲突,而且本来双方进入了一个家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