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乘佛法去除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何殊胜之处?索达吉堪布:诸佛菩萨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快乐,必须要有产生快乐的因。快乐的因是什么?就是积累资粮,比如供养三宝、磕头、念经、布施等。发心清净非常重要,若能在此基础上,同时具足菩提心,福德将会更为圆满。修菩提心时,..
境界
希求解脱者,莫被名闻利养所缚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我们应当坚信:上面所讲的名闻利养,从本性来看理应舍离,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了。我们是希求解脱者,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者。名闻利养无有实质,且能引生极大的过患,佛经中说:“弥勒,诸菩萨当了知,利养恭敬能引生贪欲,摧毁正念。”第五品中讲过,如果正念..
最大的冤亲债主
你的家人及伤害过你的人是你最大的冤亲债主,是与你最有缘份的众生。你学佛了,了解佛法了,有机会解脱了,但他们却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信,天天烦恼不止,造恶不止!难道你忍心看着他们这样?为什么不慈悲他们?要无数次地深深地思维:无始劫以来,每个众生都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
天人虽有暂时的快乐,但最终也要感受下堕之苦
《前行》的“轮回过患”中,已分别宣说了六道的痛苦。昨天讲的是最后一个——天人之苦,其中引用了龙猛菩萨的教证,说明天人虽有暂时的快乐,但最终也要感受下堕之苦。记得《杂譬喻经》中就有一则天人沦为旁生的公案:一次,佛陀与诸弟子外出乞食。途中道边有一头老母猪,带着一群..
如何能让自己的心更放松些?
问:如何能让自己的心更放松些?索达吉堪布: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经常多考虑别人。当然,这种境界起初可能难一点,但只要串习久了,你就会感觉到:恒时——《残酷才是青春》
消除痛苦的几种方法
痛苦,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
达真堪布:学佛法可以消除业障吗
问:学习佛法可以消除业障吗?达真堪布:当然可以。佛法里主要讲的就是两种智慧:无我的智慧和空性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是对治我执和法执的,也是对治烦恼和习气的。你要运用无我和空性的智慧,就要证悟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怎样才能证悟这两种智慧呢?就是实修,按次第闻思修,最后才..
年轻人学佛的关键是什么?
问:年轻人学佛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才能顺利达到佛法所提倡的境界呢?索达吉堪布:最关键的就是闻思修行,这是佛法的精髓、核心。若没有闻思修行,就不可能遣除疑惑、产生正见、获得解脱。对知识分子来讲,非常需要学习佛教最甚深的思想,如因明、唯识、中观等。对年轻人来讲,只要..
禅定的五种障碍和对治方法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
让佛法真正走入了你的生活
如今大部分人,似乎什么都不缺,要房子有房子,哪怕是租来的房子,出行有车子,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车子,银行有存款,甚至股市有股票,但越是这样越缺乏安全感。那些坐豪车、住豪宅的人,经常眉头紧皱,情绪不好,再看看农民工,一天的劳作后,吃饱饭,在路边打打牌,晚上回工棚休息..
察觉不到的细无常
万事万物刹那之间都在改变,我们这一秒钟看到的事物,下一秒实际上已经改变,但因为这些改变是相续的,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众生很难觉察到人、事物、环境的瞬息万变,再加上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观想无常的训练,所以体会不到无常的可怕,于是一直执著,招致轮回的痛苦。佛陀在《..
吸烟之过患
在座佛学院的道友,很多人都出家了,出家后应该不会吸烟,讲这个可能没有多大必要,不过以前在个别地方,藏传佛教中有些人自称“密咒士”,汉传佛教中内蒙古等地,也有极少数人显现上吸烟,以前我们去五台山时就看到过。这些人可能是对教理不精通,所以今天我虽然面对的是僧众,还..
把学佛修行运用到生活中
我来内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非常严重,非常突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学佛修行没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最后什么也没学到。佛说过,修行人就像初一的月亮,刚开始缺失很多,很暗淡,初二、初三以后,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圆满、..
三个窍诀,教你把吃饭也变作修行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里没有慈悲利他心和出离心,这样的爱心与慈悲心外道也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有,这只能算是做好..
你不爱我,我依然爱你——索达吉堪布教你如何爱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从佛教层面讲,是一种因缘。结上因缘的,是“智慧与慈悲”。智慧可以分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是从专业技术到为人处世等,我们从小到老一直希求的知识。现在的教育课程,或者父母所教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发展、自我开拓、自我宣传……这方面..
智慧和慈悲永远不会过时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从佛教层面讲,是一种因缘。结上因缘的,是“智慧与慈悲”。智慧可以分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是从专业技术到为人处世等,我们从小到老一直希求的知识。现在的教育课程,或者父母所教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发展、自我开拓、自我宣传……这方面..
关于回向,学佛人普遍存在一个误解
发愿: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钱来用于十..
想快速证悟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问: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困在感情的网里走不出来,针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慈成加参仁波切答:如果你完全不想接触感情的话,可以出家,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又想接触感情,又想获得自在,那么你要多开发智慧。感情需要智慧。有智慧的话,你的感情可能更真实,也会更圆满;如果没有..
如何具备转换痛苦的能力,时时保持快乐祥和的心境?
问:如何具备转换痛苦的能力,时时保持快乐祥和的心境?索达吉堪布: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痛苦自然可以转化。遭遇任何违缘和障碍时,让心放松是得快乐的秘诀。恰尔卡·益西多吉大师对弟子告诫道:“恒常令心快乐,时时刻刻观修心,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对一切众生有..
希求解脱者,莫被名闻利养所缚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我们应当坚信:上面所讲的名闻利养,从本性来看理应舍离,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了。我们是希求解脱者,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者。名闻利养无有实质,且能引生极大的过患,佛经中说:“弥勒,诸菩萨当了知,利养恭敬能引生贪欲,摧毁正念。”第五品中讲过,如果正念..
寿命无常的具体修法
以前讲的入座和出座之法,在修无常时也是一样的。当身口意的要点做完之后,下一步的具体修法是什么呢?《普贤上师言教》从第八十五页开始讲具体的实修方法,共分七个阶段,即七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全方位的阐述可以让我们从方方面面明白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
选择佛教的理由
问:我对宗教很有兴趣,如果要选择佛教,最能说服人的理由是什么?索达吉堪布:佛教的智悲,其实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尽管其他很多宗教对人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引导,才让他们摆脱了诸多困惑,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宗教的..
大悲咒和千手千眼的由来与功德利益
因此长起疮来,全身溃烂,眉毛、胡须、手指、脚趾都掉光了,痛苦嚎叫。当时没有即刻死去,在安南市乞讨。有个出家人看见后很怜悯他,对他说:“你可以回心转意念念大悲咒,我可以口传给你,如果能精进,必能得善报。”他依教受持,一心念诵,从此疮渐渐复原,手指和脚趾都生了出来..
世界那么大跟着佛陀去看看
我们经常说崇尚科学,用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谁是真正懂科学的人?谁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为人类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他们都只是在某个领域作出了一点促进和贡献,而伟大的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已攀上了科学的最高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行业及领域的专..
向万法间抉择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几天,我们都在学修身、语、意三个要义,主要是意,这时首先要了解空性。我们现在是按次第抉择的。麦彭仁波切讲: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首先是万法抉择为心,这很重要。我..
你对某人一见钟情,是源于前世的宿债
一切都是为了“我”,不是为了爱恋人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若只看今生,不了解前世,很多现象都难以解释。按佛教的观点,你对某人一见倾心、情有独钟,这绝非是一种偶然,而是源于前世的宿债——对方要么是来讨债的,要么是来还债的。如果对这种因果一概否定,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就会..
学习对自己的习气弯腰
请记住圣哲曾经讲过的一句话:「败坏的先兆是在于一个人的骄傲,骤跌之因是因有狂乱之心。」我们本身之所以会累积着数不清的烦恼,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没有办法很清楚的往内观看自己的习气,所以对自己完全不了解,所以才会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跌倒。这另外一个原因是不懂得..
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有些人一天从早忙到晚,做了非常多的事,可是却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好、做得完善。有些人一辈子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可是请他讲哪一件事情他做得最好,他抓着头想了老半天,却讲不出有哪一件事情是在一生当中他做得非常出色、或者是他做得非常满意、或者是让他非常趾高气昂的。很多..
如何能让自己从容面对一切
问:面对不同外境时,往往无法把握自心。如何能让自己从容面对一切?索达吉堪布: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平民百姓,不论身份高低贵贱,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在未得究竟境界之前,面对世间的变幻,都会有时欢乐有时痛苦,无法把握自心的人们,就这样被轮番交替的酸甜苦辣所驱使。作为修..
大乘修行人如何平衡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问:大乘修行人如何平衡自利与利他的关系?索达吉堪布:博朵瓦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实修的人先应调服自己的烦恼,获得一定境界,不为环境所转后,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