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成不了了。就是说,(如果说)业果不定的话,成无因果了,这是不对的。业果决定的话,众生又成不了佛,这个也不对。那怎么办?“当知业可转,”固然业果是决定,但是可以转移。怎么转?下边通过比喻告诉你。“如二水相投..
圆满
如何让爱说是非的人自动远离你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中,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阿难陀说:诸修行者,修行是由善友力——有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才能成办,才能得道。因为得到善友以后,恶友就远离了。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同事,他非常烦人,..
从富二代到乞丐 从乞丐到降龙第一阿罗汉
从乞丐到降龙罗汉(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境内。那是大名鼎鼎的给孤独长者的姻亲,浮图长者的儿子;他的姊姊,就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媳妇。给孤独长者的财富,几乎富甲憍萨罗国的全国,浮图长者能有这样一门亲家,他的财富之多,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浮图长者,自从生了..
人生如戏努力扮好自己
昨天跟一位居士聊天,他问佛教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忽然脱口而出说:“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如戏,但每一个人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直到拿到奥斯卡奖”。这也是自己学佛的结果或者叫所得(因为这实在是无所得)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学习或者要证实的结果..
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佛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那么这条戒,我们看,自佛弟子,这指的是内众;外道是外众;六亲指的是俗眷;一切善知识指是法侣,修道人。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这指的是教法,教..
真心实意对朋友好却不被领情是什么原因
一信徒问师:师父,昨天看您开示了一下关于“朋友”的话题,弟子有个问题,为什么我真心实意的对朋友好,他们却不领情,是我做的不对,还是他们不值得交往?师答:友谊的升华不是来自对方的认同,而是来自自我对付出的肯定和不奢求。只管一心一意的付出,才是我们交友的初心。那些..
妙祥法师:这样做就能让爱说是非的人自动远离你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在《有部毗奈耶杂事》中,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阿难陀说:诸修行者,修行是由善友力——有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才能成办,才能得道。因为得到善友以后,恶友就远离了。比如说我们有..
造作恶业后诚心忏悔还会受报吗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至于能对治到什么程度,因涉及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论。业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造..
一天至少要有1小时独处空闲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这个部分,止的体性,请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观体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明了寂静的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首先我们看这个止。止有两个说..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罪障生死凡夫,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定位。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上“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流转当中,既有“罪”又有“障”,这种“罪”跟“障”的结合,使令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来生要飘到哪里去,更..
学佛信佛需具备哪几种心
修行者的发心可谓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学佛目的不同,自然发心也就不同。就“希求出离三界,了生脱死,成就佛道”而言,要发“增上生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同时,还要有“般若慧”。1、增上生心:希求来生的果报比今生殊胜,希求来生生人中,具有大福报;或者希求能升天..
传喜法师:业尽情空,花开见佛
祖师们告诉我们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业障去除了就好了,也就是我们比个例子,我们中国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还是在那里的,不需要你去修泰山的,你只要把你眼前的那个障碍拿掉,那一片小小的叶子拿掉,你就看到泰山了。我们也是,我们的佛性,我们这个圆满的全部都具足的,..
传喜法师法语:生命为何有那么多的不圆满
我们人生会产生那么多烦恼,生命那么多的不圆满,就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从来没有打开过智慧,没有看到这个生命,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没有做一些真正的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每天吃饭我们都要念“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每天吃饭要提醒这个,难道吃饭不对吗?我们平时..
传喜法师:学佛后发广大心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我们这次来应该说比较低调,就是以一个旅游的形式,跟大家广结地缘、人缘、山川土地这些解脱缘,所以土地龙神,四众弟子,四生九有,我们都跟他结缘,走到那里都是一样的,我们每部车都唱着佛号、佛曲,一路行来,因为我们的动机是很纯的,你们的请法也是很虔诚的,我们在座的信徒..
《弟子规》等外道与佛法的区别在哪里?
来源:《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解》(佛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那么这条戒,我们看,自佛弟子,这指的是内众;外道是外众;六亲指的是俗眷;一切善知识指是法侣,修道人。应一一教受..
《爱莲说》对于修养心性和健全人格的启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美文。周敦颐终年活了五十七岁,一生为官非常清廉,以讲学做学问为要。宋史记评:精通政务,志在山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学习《爱莲说》,对于帮助大家建立人格,甚至是让大家认识到反腐倡廉、净化社会..
恭敬一切!佛法的力量可改变我们的命运
恭敬佛法印光大师言: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阿弥陀佛看得到我们,我们却看不到阿弥陀佛,所以,庙里大家一起拜观音忏、拜地藏忏;你有分别心,有看不上眼的,可能你看不上眼的那个就是佛菩萨..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狱会空吗?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佛法“大愿”的象征。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以无分别的平等孝道,度脱一切罪苦众生,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尊崇弘传。人们广为听闻并赞叹的是地藏菩萨在久远劫前发下的大愿:“众..
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15个问答告诉你真相!
人的命运之轮由业力所掌握(一)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1、有一句话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是又有说“大善大恶之人可以改变命运”,那么这个改变命运也是前世因吗?又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这么精确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有体有用,才是中道的修行
《金刚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提醒弟子们不要执著如来的色身。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如来只有无相的法身,没有具足三十二相的色身,也是不对的。虽然法身才是如来的真身,但色身同样是如来广修六度、集资培福所成就的。..
放生功德难量 既是佛心的展现 也是佛行的实践!
积极放生,彻底救生,才是真正的佛心喜爱小动物,同情不幸遭遇,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看燕子筑巢,母鸡孵蛋,是很多人童年时代的乐趣。古人有“钩帘归乳燕,穴窠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诗句。举手之劳,让小燕子径路回家,让乱撞的苍蝇得穴而出,给老鼠留一餐饭,免飞蛾..
妙华法师:读了华严经 才知宇宙的浩瀚
《华严经》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华严世界。佛教的华严思想是人类哲学最为圆满的思想,也是人类哲学的最高端。华严思想,着重于人生、宇宙真理的观想与理解。如果能够心领神会,它不但能够打开我们的心结,提升我们的人生格局,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超越自我,而且能够为我们人类,提供..
明海法师:无常的世界和我们
菩萨对菩萨来说,他的心跟我们普通人的心是有些不一样的,他没有浪费。说他没有浪费是因他的心总是处在几种感受里,我概括为下面几种:第一种感受,他有归属感。我们知道人有很多归属,有家庭的归属,有单位的归属,有团队的归属,是哪一个党的,那也是归属,是某一个俱乐部也算归..
明海法师:无常的世界和我们
《佛说八大人觉经》我们来看这部经,题目叫《佛说八大人觉经》,东汉安世高翻译,他是安息国人,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高原。沙门是一个音译词,有时候写成桑门,桑树的桑,是古代印度对各种宗教出家修行人的泛称,并不是专指佛教的。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从印度、从西..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佛菩萨二、释正文观自在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萨埵”意为“有情”,全意为“觉有情”。凡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叫“有情”。佛法说“有情”指胎、卵、湿、化四生。人是胎生中最有灵性的,故最高极,蚊虫、禽类等是卵生,湿生是一定的温度、湿度和..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六道轮回与十二因缘图示下面讲十二因缘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先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于“阿含部”。“阿含”是音译。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只译了《杂阿含》、《长阿含》、《..
印光大师:想去极乐世界光念佛不够 还得做这件事
念佛持戒,缺一不可【印光大师开示白话译文】佛法象法界那样广大,象虚空那样究竟。但是若说其要点,只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而这三法,互相摄受,互相融和,不能互相孤立。初发心入道,持戒这件事尤其重要。所以《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众生流转生死是从无明开始的,无明根本就是俱生我执,是人本来的属性,俱生我?是说这种我执不是别人教你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流转生..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於“阿含部”。“阿含”是译音。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祗译了《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