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

净土法门法语:能不能往生自己最清楚

「住大乘者,即常住于如上大乘法中之人。」这句话里最重要是常,要常住,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有多少时间住在佛号上?有多少时间住在杂念上、妄想上?你去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我这样下去能不能往生,不要问别人,别人给你讲的是假话,问自己真实。如果我们的正念超过妄念,是好事情..

净土法门法语:命运的加减乘除

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是业报,不来也得来,你造的这个业,你得受这个报,报完不走也得走。所以这个身叫业报身,寿命是有一定的。但是长短自己可以操纵,佛法讲宿命,但是不是定论,你要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寿命会延长。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遇到那个算命的孔先生,那是非..

慈为一切智慧生因,慈能摄御一切诸乘,慈能积集无染福聚

【大宝积经】说:复次童子。我今更说大慈之相。童子当知。此慈无量。能护自身。此慈如是发起他利。于无诤论。慈最第一。慈能除断忿恚根栽。慈能永灭一切过失。慈能远离诸有爱缠。此慈如是。但见众生清净胜德。而不见彼有诸愆犯。慈能超越热恼所侵。慈能生长身语心乐。慈力如是。不..

欲得佛智 先敬佛经

有些人听说禅宗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便开悟,或听闻太虚大师阅藏开悟,便也想深入经藏。但是面对种种“护经”的规矩,却也使很多人手足无措。例如经书脏了、破了该怎样处理才如法;平常拿经、读经要留心哪些问题;可不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或随手在经上写下心得?如何处理经书对..

为何说《楞伽经》是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

初祖达摩亲传二祖慧可,以作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一、殊胜地位“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

五大菩萨

五大菩萨第一节弥勒菩萨(一)弥勒的事迹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肃静,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

禅宗史话

禅宗史话第一节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间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窍门。这恰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

略释佛义

略释佛义宗教的崇奉是心灵上忠诚的依靠,崇奉应懂得教义与事理,才不至于落出神信或盲目的遵守。中国是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及道德思惟是环球钦慕的;文化和道德思惟间接地带动了宗教哲学。是以,佛教浩瀚隐赜的哲理,随著历代高僧大德及士大夫的弘扬,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净土窍门在中国的流传

净土窍门在中国的流传第一节净土窍门所依的经论净土窍门,是佛教最轻易使人接收和崇奉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乐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无上窍门。我们按此修去,尽此平生,就一定能达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横..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

佛陀教导的修证窍门释迦牟尼佛平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人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类窍门。现在介绍如下:第一节声闻行果四谛窍门(一)阿罗汉的概念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佛灭后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第一节三藏圣典的结集(一)第一次结集结集二字包含有编辑的意思:而古来翻译法师应用结集的词语,是指人人聚集在一路会诵佛说过的遗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还没有文字记录,只能用说话把回忆的常识,经由过程师承传诵保存下来。释迦牟尼佛涅槃之..

释迦牟尼佛传奇的平生

第一节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崇奉和爱崇。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世,解除人们的烦恼和苦楚,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人缘不羡人。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

常随佛学十大学生

常随佛学十大学生第一节舍利弗尊者(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清白,如鶖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舍利弗八岁时,即能通晓一切书本。时摩竭陀国有吉利、阿伽罗兄弟二..

四谛

四谛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今后,最初在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说四谛*轮教化五比丘,令他们观察世出世间的因果事理,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八听闻了这四谛窍门,漏尽意解,成阿罗汉,究竟解脱了死活流转的痛舌。如来入灭的时刻,亦以四谛窍门为最后的垂示(遗教经)。故四谛..

人天行果

人天行果第一节行一、皈依三宝(一)皈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演道俗业经》中给孤独长者问佛: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文殊菩萨的故事:欲火害人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济川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寺披剃出家,因为听说清凉山的种种胜境,于是带了简单的行囊钵杖,往清凉山一游,就在五台山南台的北边,辟了一座小小的佛龛石室专心修学。那时有一位奇特的僧人,也不知他的来处,常常和他谈论佛法,每每提到众生的烦恼难以降伏..

《纪晓岚讲的600个故事》精选

不传人闲话的狐妖沧州盲人蔡某,以弹唱为生,每次路过南山楼下,就有一位老翁邀他弹唱,并与他相对饮酒。二人关系逐渐亲密起来,老翁也时常到蔡家与他共欢。老翁自称姓蒲,江西人,因贩卖磁器到达本地。时间一久,蔡某觉察到老翁是个狐妖,然而交情已经很深,狐妖不隐讳,蔡某也不..

净土法门法语:菩萨十种特殊的能力

下面把十种力的名相列出来。第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什么是是处?什么是非处?处是处所。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社会动乱,地球上的灾变确实是史无前例,过去几千年没这个现象,现在我们遇到了,所以多少人想找一个安全居住的环境。到哪里去找?能找到吗?如果你有福报,无..

净土法门法语:拼命赚钱,能赚得到吗?

我们有不少同修,虽然天天听经,可是他要知道,光是听,听懂了也没用,为什么?你要不真正用功夫,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你要想了生死、出六道,一定要真正地做。从哪里做?第一个,从得失里面去做。现在的人很苦,就是苦在患得患失!因为我们烦恼里面,得失的烦恼看得最重,名闻利..

净土法门法语:念经是修行

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戒定慧学起,这是最根本的法。戒定慧是整个佛法的三大纲领。读经跟念佛,都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佛所说的经论很多,不是教我们统统都学,他老人家要求我们只学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的心是定的,定就容易开慧。念经是修行..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号-不夹杂妄念就灵

古人笔记里头,有一段记载明朝大将戚继光的故事。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生受持《金刚经》,《金刚经》念得很熟。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属下,是一个小兵,死了求他超度,怎么超度法?念《金刚经》回向给他,戚继光答应了。第二天他起来,确确实实就烧香礼佛,恭恭敬..

净土法门法语:回向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1回向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普贤十愿里面它有三条:第一个是回向菩提,第二是回向众生,第三是回向实际。2为什么要回向?因为六道凡夫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心量变得愈来愈小,甚至于小到连自己都不能够包容。3你听到我这个话也许怀疑:心量再小,难..

净土法门法语:学杂了、学乱了,心不清净了、念头也颠倒了,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18集2014年10月15日讲于澳大利亚通途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竖出,时间很长;净宗统统把它归在一个佛号上,这一个佛号三乘统统具足,圆满的,所以一生圆满成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你要搞不懂,你就会动摇..

呼吸是我们无比名贵的修行伴侣

呼吸,是心理的,也是心理的。当我们重要的时刻,当性格急躁的时刻,呼吸是异常短促的,异常不正常的,异常不流畅的,甚至说,异常的起伏不定。当心坎镇静的时刻,心坎是异常纤细的,而有规律自然的,流畅的。所以呼吸是生命状态,也是心理功能表现。佛说过,生命就在呼吸之间。里..

我们为什么要禅修?经由过程禅修,究竟要获得一种什么能力?

简单地说,禅修就是赞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因无明所惑,使心总处在不知不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泥潭那样,使内在的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淹没个中,落空感化。同时,无明带来的烦恼妄想,又在心坎形成巨大的生命瀑流――既是心念之..

若何征服妄念与烦恼?

我们随时随地在起各类各样的妄想、念头,难以把握。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个说话和行为背后的念头都是心念,心念无法控制,人生就如同没有刹的车一样。那若何练习我们的心念呢?要想调服自己的妄念、烦恼,不能靠打压念头,而要靠清晣地觉知念头的生起、流变、直到消失的全部微细过程。..

打坐若何克服昏沉

打坐若何克服昏沉哪,这个问题就得长久地来做――得多打坐。只要定力增加了,它就不昏沉;定力不增加,它就昏沉。外面的妄想打得越多,打坐的时刻昏沉就越厉害。你看,不打坐,唠闲嗑的时刻挺精神,一打坐,昏沉就特别厉害。就是他把精神都浪费在其它方面上了,到真正用功的时刻,..

何谓不立文字

禅宗一法,虽称教外别传,然则历来主张藉教悟宗。也就是说,禅宗虽说不立文字,只是不执著文字之相,并不消除佛言祖语的启发与印证。达摩祖师东来传佛心印,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一向传到五祖,都是以《楞伽经》作为一宗的根本教证。同时五祖也慢慢地由《楞伽经》转变为以《..

觉知每一念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平常在祖师的语录、禅宗的书本上面所看到的当下一念。禅宗的功夫,一定是要落其实当下一念上。我们进修佛法,进修打坐,总想求玄求妙,总想佛菩萨加持,其实,所有的微妙都在这当下这一念上。我们仔细地体会,当下这一念,可能具有无穷无尽的..

虚云老和尚开示:初心缘何放不下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惯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长短人我,涨满一大肚皮,哪能与道响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惯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削发的!或有些识得几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