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最高的真理。世间也有世间的真理。举个例子来说,家庭有家庭的伦理、黉舍有黉舍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这些都是世间真理。但世间真理虽然很多,却会跟着时间、空间而产生变更。而佛法是真理傍边的真理,无论经由若干时间、空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不会改变。为什么世间..
妄想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明憨大和尚:清净的心无边无际
我们打坐用功,无论是数呼吸,无论是观呼吸,无论是参一个什么话头,都可以。要有信心,错了还来,忘了还提起来。累生业习,心神恍惚我们心像心神恍惚,我们的心像小动物一样,它一向地动,你想把它稳定住,它稳定不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无始以来的无明导致我们的心不能安定。这..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死活心,做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做作,无长短,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不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等于法界,甚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聪明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演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若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修行不选择地方,不论在家削发,是男是女,是年纪轻的照样年纪老的,都可以修,也都必须修。修行更不要等待,不要..
参禅用功,贵乎一个‘行’字
参禅用功,贵乎一个行字;能行,才算是参禅;不可,口说参禅,不能算了事。宗门下行之一字最为重要。不只近世人对于这个行字误会,甚至自古以来,误会的亦不少;都以为见到就算了事,或者领会到这一件事,人人本具,不假修证,当体全是,要行甚么?以为行是多余的。宗门贵乎行者,..
禅宗是如何了死活的呢?
很多人都邑问禅宗见性到底了没了死活?现在修净土的也老是说禅宗行人只要有一丝烦恼未断就不能出三界。这样讲是纰谬的。为什么?禅宗明明讲不除妄想不求真,假如说一丝烦恼未断就不出三界,那修禅宗的人就生生世世在世间不能解脱了?这样说的人没有见性,也不懂得禅宗。性相一体,..
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
参任何话头,切切不能和自我中间连在一路,若是参到最后老是围绕着自我,将会成为一个傲慢心、自私心异常强的人。所以假如自己发清楚明了话头,要先去就教师父这句话头能不能参?否则最好照样老老实实地用师父建议的话头。以下是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1.念佛的是谁?习惯念佛者在开..
《金刚经》知识7
凡所有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1.在某件事情做成功时,尤其不能自满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这句话解释为若见了成功相但不生自满相,即可看到如来想要告诉我们真相,就是谦虚),即见如来。2.你所想看到的相都不是世界必须给你看到的(及你对这个世界不应..
出家修行该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爲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比丘、比丘尼、..
佛经读诵安置须知
读诵须知:1、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2、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
佛教皈依的留意事项
留意事项我们还要留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谜底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崇奉而发心皈依,也会起到响应效果,恐惧或倒置妄想时念念佛,也能使我们远离恐怖。但若想解脱死活,依靠的则是佛法,同时,也只有进修教法..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附。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类方法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认为扎实。或依附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附地位,将地位算作靠山;或依附家庭,将亲人算作港湾。感到什么最靠得住,便会皈依什么。但这些皈依终归是不究竟的,因为外..
第四篇 四无量心
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济群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乐心和包涵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各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
第五篇 回向
第五篇回向壹回向的意义与种类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窍门,回向的道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线不只不曾减弱,反而因为点亮其它的蜡烛,而使室内加倍通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由抽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珠宝散于遍..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为众生没有丝毫一念是为自己这叫学佛
1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一般人回答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求安乐。而世俗的人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到庙里烧香?求升官发财,求健康长寿,求佛菩萨保佑他平安,目的在此地。2全是为个人、为家庭,坚固的我执一丝毫都没有化解,念念增长执着,念念增长分别,所以他所..
根治烦恼的妙药是什么?
根治烦恼的妙药是什么?三心弗成得,是对治烦恼的妙药。凡夫众生老是活在以前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里面,所以成天都是胡思乱想、倒置妄想、自寻烦恼。就像李清照所说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心头的是什么?以前心。很多人都邑像她一样活在以前心里面,所以就烦恼苦..
念佛与参禅的关系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如同在苦海中,是以没有一小我不想离开苦海的。但离开死活苦海,便需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类根机不合的众生,致有无量的窍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
当五欲六尘现前时,若何心静?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如何才能把心静下来?济群法师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聪明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聪明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异常软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
参禅人士须不时防备的禅病
参禅之士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尚须不时防备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主如果指在修行过程中所有障碍修行的邪知邪见、虚妄执着和不准确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本的病因却不外如下几种――一是远离中道,落入二边。这是导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若何理解“明心见性”?
问:若何理解明心见性?济群法师:明心见性,其实是超越了我们熟悉和理解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我们惯例的熟悉和思维去理解,可以举个禅宗的故事来说明这个事理。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里求法之后,就离开了。五祖的学生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认为六祖照样个在家人,怎么就把..
“禅”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因为社会型态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恐惧,导致身心失调――情绪不稳定、忧郁、躁郁、过火、多疑,令家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是以人心须要有安定的力量。什么力量能够令人心安定呢?禅的清净聪明力。禅修可以让现代人做好情绪治理,走向光明的大道。什么是禅?禅者,佛..
烦恼是客人,就看你愿不愿意留
烦恼都是客人,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楞严经》里讲:烦恼都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你爱好把这个烦恼客尘在你家里多留几天,烦恼的时间就长几天;你要不留它,它自己就走了。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你愿意留它,它才会在你家里,你不愿意留它,它就立时离开。平日人们是执着..
透过禅修,学会主宰情绪
翻开字典,与情字相关之词汇多矣,情义、情志、情感、情爱、情怀。纵观世间人的平生,几乎全为情字所系:我们庆生、伤老、忧病、悼死,自得时乐弗成支,失意时苦不堪言,冤家聚头多瞋恚,亲爱分袂重悲戚。喜怒哀惧爱恶欲,前人谓之七情,此系就大类而言,细察之又可开出无量别异。..
挂带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p{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水篇(第一集)我们在佛前的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像水一样平,没有起波浪,平等心;像水一样能照,水清净、水平等,它就有照的作用,照是觉。那一杯水表什么?清..
听佛来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吃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佛说有数不清的理由不应该吃肉。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因为我们辗转六道,和众生都曾有过亲属的关系,因为这个原因..
第三篇 三轮体空
第三篇三轮体空壹三轮体空的定义在人世生活,有许多人缘来成就我们,是以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协助,可以济人艰苦危机;甚至与工资善、一句赞..
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二篇食存五观壹媒介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仙人。修行本是如斯,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若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安闲呢?早年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从入世到出世壹媒介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然则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