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找到业障的根,才能够真正忏悔

我们出家人要做得像出家人,一切时心要在道上,要防心离过,所以金山活佛说,修行就是去除我们的病,病的根就是贪嗔痴,贪嗔痴需要慈悲喜舍来对治。昨天一位居士说:“道理我都明白,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没办法来克制管理好自己。”我说,那你还是没真正明白,真正地明白了..

净土宗简易而圆顿,如暗夜璀璨莹彻的明珠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对精神故园安心立命寻觅最切的世纪。向外驰骋的阳刚力势越强,向内收敛的阴柔力势亦因平衡之内需而伴生。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乃是人类与个体之幸事。否则,人类种系文明或有颠坠之虞,个体亦将备尝飘零孤寂之苦。常有..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

阿弥陀佛之身,是与诸佛同一法身;阿弥陀佛无心,是以苦难众生的心为心。我们每个念头里面都具有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法身可以衍生报身,报身可以衍生应化身,三身不一不异。当我们念想阿弥陀佛时,他的法、报、..

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

问: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答:天又分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人沉溺于欲乐,觉得享乐才是最要紧的,根本想不到接触佛法。佛典中有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位叫耆婆的在家弟子是名医,僧团有人病了都找他治疗。他医术高明,药到病除。因为这一功德,耆婆死后就生天了。一天..

要想健康长寿,生活起居和性情都要注意

古人说过:“若要小孩长得赞,要带几分饥与寒。”从前乡下农夫耕作时,就把一、两岁的小孩带出去,放在田埂上,让他受风吹、日晒,将来才能长得强壮。你看贫穷人家的子弟,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但身体很强壮。富贵人家的儿女就娇生惯养的,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享受..

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习的势力,以及形成的等流习气。这种力量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

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问: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净界法师答:我告诉大家一种观想的方法。人生是怎么回事,你要从道理上参透。我们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后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参透了,你就比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强。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找回曾经的幸福感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时候,一毛钱一包的辣丝儿,一分钱一根的粘牙糖,我们吃的幸福感满满。一把冰糕棍,几块小石子儿,我们可以玩得不亦乐乎。经常是一个沙包、一根皮筋,或者一方粉笔绘就的格子,就能让我们沉醉很久。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虽然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的幸福感..

众生最大的也是最难断的贪

柏林禅寺在唐朝出过一个伟大的禅师——赵州从谂禅师,他的舍利塔现在还在这里。赵州禅师有一个话头,成为禅宗修行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就叫“无门关”——现在我们的禅堂就叫“无门关”。这个话头来源于这样一个公案:有人问他:“..

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在哪

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梵网经菩萨戒·佛说十重四十八轻戒)那么这条戒,我们看,自佛弟子,这指的是内众;外道是外众;六亲指的是俗眷;一切善知识指是法侣,修道人。应一一教受持大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