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有情又为了知如是三事体性是有,应知三种有情众别:一、于诸欲染着众,二、于诸欲远离众,三、于诸欲离系众。这是在讲「有情」。能够成佛的叫做「有情」;或者说,能够造作善恶业、招感因果报应的才叫..
实证的佛教 shizhengdefojiao
165篇 阅读量100879
「童女迦叶」是女童吗?
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一、除了弥勒菩萨之外,《阿含经》有没有记载其他的菩萨弟子呢?二、《长阿含经》记载的「童女迦叶」,是否为「具佛法正见之孩童」?三、《阿含经》是否曾记载凡夫菩萨?佛学论文写..
衣中宝珠(024)「染净」--三种事,二种相
「染净」──当观察杂染、清净复次,由三种事,二种相应,当观察杂染、清净。这一段是在讲,观察清净和杂染,主要从五个方面观察——「三种事」和「二种相」。杂染就是不好的、会造成生死轮回的法,清净就..
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002)声闻见道,第六见处
声闻见道接下来讲声闻见道位的佛法,主要是五阴非我,也就是六见处。六见处其实就是六个命题,统统都可以验证。第一个命题是色阴无常。你要怎么做观行呢?观行不要偏离经教的定义,因为你只要一偏离定义,..
修习菩萨道的重点,在见道前后有什么差异?
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一、渥德尔《印度佛教史》如何评价佛陀的本生故事?二、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困难点在哪里?三、修习菩萨道的重点,在见道前后有什么差异?(参考答案见文末)佛学论文写作方法064-第四..
在弥勒菩萨成佛之前,有其他人可以在娑婆世界成佛吗?
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一、在弥勒菩萨成佛之前,有其他人可以在娑婆世界成佛吗?二、早期三藏有没有记载,如来劝导众生发菩提心,并且授记菩萨成佛?三、迦叶尊者还没有离开人间,有经教依据吗?(答案见..
衣中宝珠(022)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
PhotobyAlfredSchrockonUnsplash19;19(1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
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连载21声闻法观行--概述
第四章声闻法的观行我们现在开始来观行。大家不要把观行、证果这些东西看得离你太远。所谓的观行,就是一件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这就叫观行。当你对这个事理,你的证据已经达到一种强度,让你没有任何合理..
现量与三观
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一、《心经》的人生观是什么?二、《心经》的世界观是什么?三、《心经》的价值观是什么?(参考答案见文末)佛学论文写作方法057-第三章12知和行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单纯的禅定没有办法发起智慧
单纯的禅定没有办法发起智慧问:今天在佛学群里讨论问题时,谈到止与观的问题。我目前的理解是:通过观行可以得到智慧,当然,修定力可以帮助我去观察很细微的地方。定力是不可能生出智慧来的。定力是一种..
衣中宝珠(019)四种邪执
四种邪执此中复有四种邪执,何等为四?一、见邪执,二、慢邪执,三、自内邪执,四、他教邪执。「邪」这个字在佛经里是指不正确的意思。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有点不同。日常用语里,「邪」是很糟糕的东..
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连载22声闻法观行--色蕴的观行
第二节色蕴的观行《别译杂阿含经》记载,佛陀曾这么开示:色是无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若无有我则无我所;如是知实正慧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许,过去、未来、现在,..
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连载27声闻法观行--常住法的观行
第七节常住法的观行常住法「我」常住法「我」(第八识)的实证,一般来说是大乘见道的内涵。声闻人虽然没有办法观察到第八识的作用,但至少必须确认:生死轮回当中有一个法是常住不变、能够酬偿因果的心,..
衣中宝珠(018)智渐次与智果渐次
「二种渐次」──智渐次与智果渐次复次,为心解脱勤修习者,有二种渐次:一、智渐次,二、智果渐次。「心解脱」一般是禅定的别名,从初禅一直到灭尽定都是心解脱。但这里的「心解脱」是指离开四种邪执,最..
劝发普贤行愿(上)
劝发普贤行愿吕真观讲述引契菩萨有慈悲跟智慧双翼,才能圆满佛果。慈悲是成就福德业的方法,主要是指行愿,包括戒律在内。佛法的修行,不外这两个重点。(有人问:方便呢?)方便有智慧的成分,也有慈悲的..
衣中宝珠(016)五离系品界
「界」──五离系品界复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离系品界:一者、断界,二者、无欲界,三者、灭界,四者、有余依涅槃界,五者、无余依涅槃界。这里的「界」是五离系品界。前面讲的「界」则是四种有情先..
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001)佛法体系、戒律、原则和法义
1713年江户时代,英一蝶绘开场白现在是2012年3月18日上午9点02分,我现在要讲《实证佛教导论》和《大般涅槃经》。我会以《大般涅槃经》为主,如果碰到跟《实证佛教导论》有关的东西,就用《实证佛教导论》..
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连载24声闻法观行--想蕴的观行
第四节想蕴的观行想蕴的定义我们现在再来做想蕴无常的观行。第一个先搞清楚想蕴的定义,一般人以为的想阴,是意识的思想,这固然是想阴,但只是想阴的一部分。《增一阿含经》说:「彼云何名想阴?所谓三世..
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连载31大乘法概述(二)真妄和合
真妄和合接下来我们讲阿赖耶识的真妄和合。有两个经教讲得非常清楚,一个是《成唯识论》: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
劝发普贤行愿(下)
四者、忏悔业障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