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因为戒律不能远离智慧,若是离开了智慧,戒学就不能圆满。持戒不难,但是有些人不明白,虽然受持了戒律,但是由于没有智慧的摄持,戒律就变成了死板、僵硬的“戒条”,这样就无法随顺年代、随顺地区、随顺众生,这样持戒就变成了障碍——自己的障碍,他人的障碍;生活的障碍,工作的障碍。现在很多人虽..
持戒 更多...
有智慧的
持戒 有助于自己的心灵成就
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如果一个出家人正想做某个行为,就算是在梦里,他或她也会了解到:「我是一个比丘/比丘尼,我不应该这样做。」正念来自于对自己身体和语言的高度觉知,这会带到睡梦里。假如你在吃、来和去、站和坐时,仔细注意自己的行为,那么你就能掌握强大的正念。 个人解脱戒律的修..
持戒 的目的之一是要懂得物质上的知足
知足常乐所有宗教的出家生活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单纯性、透过祈祷或禅定的虔诚,以及为他人服务。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对于教育、医疗及福利,特别具有服务热忱;佛教出家众必须多向这些基督教的传统学习。个人解脱戒律的修行,无论是在家或出家,都可带来满足。举例说,出家众墨守有限的饮食——小型早餐之后是中餐,接着什..
个人解脱需要秉持戒 律与十善
佛陀戒律的首要原则就是帮助他人,如果不可能,至少不要伤害。佛教三类戒戒律类别律的核心是对非暴力的根本承诺,也就是发心于对他人的关怀。个人解脱的戒律主要是约束身体和语言不要造成伤害。这个修行被称为「个人」,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方式,能够让个人从佛法所称的轮回,也就是从生、老、病、死的反覆轮转中,向前超越..
为什么说护持正见甚至比护持戒 律还要重要?
问:为什么说护持正见甚至比护持戒律还要重要? 索达吉堪布:作为佛弟子,对破戒过患,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但是,比起破见来,破戒过患尚是稍逊一筹,因为破戒者如有正见尚可忏悔,而破见者对因果、正法等生邪见,如同坏自命根,坏自解脱眼目,这种罪过无法衡量。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宁毁犯尸罗,不损..
工作中很难不应酬,难以持戒 怎么办?
我是一介凡夫,本没有作上师的功德,只因为我很幸运地有一位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他慈悲无私地授予我珍贵的法教,并鼓励我把自己的所学告诉更多人,让更多人从佛法中受益。 戒、定、慧三无漏学涵盖了佛法实修的全部内容,其中戒是基础。佛陀示现灭度时,告诉弟子们: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并不是..
持戒 的目的是什么?戒律让人不自由吗?
编者按:对于佛教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说,“出家修行,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人性,哪有自由?”受戒、持戒之人,真与自由自在绝缘?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止恶才能至善,自律方可自由。如果你问一些人:“你信佛吗?”他们会脱口而出:“信佛!”如果再问:“你皈依了吗?”他们要么直说:“没有!”要么反问:“我信就..
洛桑陀美仁波切:持戒
学佛人想成就,就要守住两点:一个是戒律,一个是誓言,这是获得成就的基础。戒、定、慧三学,戒是基础。戒律的特征是断烦恼。当我们能够记住这一点时,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与法相应,什么样的起心动念与法不相应。学佛必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学,戒学是基础,定、慧的功德都由此而生。只有持戒,身、口、意三门才能守护得..
持戒 后心有没有变清净柔软呢
持戒中,心变得柔软是最殊胜的。我们受持了很多戒律,像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虽然受持着很多戒,心有没有变得柔软?犹如棉花被石头压住一般。棉花若是没有被石头压住,它总是漂浮的。被石头压住了,它才不会漂浮了。我们有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受戒、持戒以后,心有没有变柔软?这些烦恼,有没..
持戒 修定,收摄六根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一讲 提要、科判、经题、译者科判(续)(二)修行纲要:讲的是都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对着五尘之色、声、香、味、触。经文用牛、马、贼作了三个比喻,要我们注意五根,提防堕入陷阱。五根随着第六意根所起分别,产生第六识(意识),指的是人们终日胡思乱想虚妄之..